馮 燕
(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山東 臨沂 276000)
疾控中心承擔著公共衛生技術管理與疾病預防控制等重大使命,尤其是在傳染病預防控制這一方面[1]。傳染病是一類特殊的疾病,具有相應的致病力及傳染力,是一類全球高度關注的疾病[2]。很多傳染病缺乏標準有效的治療方案,或治療時間漫長、治療花費較高[3]。因此,對于傳染病這一類疾病,以預防為主。既往進行疾病預防控制,多通過公共場所舉辦講座、發放傳染病知識教育手冊、督促群眾自我隔離與有效阻斷病源傳播等方法,達到提升人們預防傳染病意識,降低傳染病傳播風險等目的。有調查研究[4]指出,在現代化背景下,依然采用傳統模式進行傳染病預防控制,取得的效果不大,無法最大程度上提升人們的預防控制意識,無法有效降低傳染病發病率。做好傳染病的健康教育,可提升人們的傳染病知識掌握度,提高人們的傳染病防治意識,有效阻斷傳染病傳播途徑,提升人們的生存質量[5]。基于此,本文以疾控中心收取的200例健康體檢者為對象,以傳染病常規指導為對照組,探討健康教育的應用效果,具體內容如下。
2020年1 月到2021年1月,選取疾控中心確定的200例健康體檢者為對象,確定受檢者愿意配合研究后,通過抽簽法將受檢者分為兩組。對照組,有受檢者100例,男性及女性各有63例、37例,年齡最小-最大21-63歲(42.41±10.36)歲,初中文化、高中文化、大專及以上文化各有32例、58例、10例。觀察組,有受檢者100例,男性及女性各有61例、39例,年齡最小-最大23-62歲(42.69±10.38)歲,初中文化、高中文化、大專及以上文化各有36例、57例、7例。兩組基線資料統計學對比結果提示其無差異(P>0.05)。
納入標準:(1)受檢者可正常完整文字閱讀與撰寫;(2)受檢者可進行正常溝通、交流,理解本次研究意義;(3)受檢者可全面配合本次研究。
排除標準:(1)受檢者無法提供完整資料;(2)受檢者因多種原因,中途失訪;(3)受檢者存在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無法配合本次研究。
對照組(傳染病常規指導):整理傳染病資料,結合以往教導方式,進行傳染病知識常規指導。
觀察組(健康教育):(1)制定方案:考慮到各種先進技術均可在傳染病預防控制中應用,應與時俱進,積極采用先進技術,制定符合時代要求的健康教育方案,保證健康教育的有效性。(2)知識整理:結合當地傳染病發病情況,明確傳染病發病側重點,以高發、難治傳染病為主要內容,梳理這一類傳染病的知識,明確相應的傳染病知識教育內容。教育內容需包含傳染病全稱與簡稱、誘發原因、癥狀表現、疾病危害、診斷與治療、注意事項、日常生活注意事項等等。(3)認知評估:考慮到不同年齡、不同文化水平以及現有認知等因素,均會對健康教育水平造成影響。應對受檢者進行認知評估,明確受檢者的認知情況,積極制定符合其實際認知狀態,選擇更具針對性、有效性的健康教育方案。(4)針對性干預:對于并未發生傳染病者,及時傳達“未發生傳染病”這一好消息,消除受檢者的恐懼情緒與不安情緒,改善受檢者的情緒狀態。對于發生傳染病者,也需如實講述檢查結果,積極采用消毒隔離措施的同時,積極安撫患者情緒,預防患者出現過度恐慌或厭世等情緒。主動向患者闡述傳染病治療方案,積極介紹患有同類傳染病但經治療后康復理想的病例,幫助患者恢復冷靜情緒,促使患者放松身心,冷靜對待疾病,樹立治療信心,積極治療自身疾病。(5)健康教育形式:第一,將匯總整理好的傳染病知識制作為相應小冊,發放給具備相應文化水平、可準確有效完成閱讀的受檢者。第二,整理傳染病知識,將其制作成動畫視頻,或是選擇一位解說能力較強的醫生拍攝傳染病解說視頻。在公共區域放置大屏幕,播放制作好的傳染病知識視頻。第三,提前整理好傳染病知識內容,結合受檢者數量,舉辦傳染病知識教育講座,安排解說能力強的醫護人員解說。第四,對疾控中心醫護人員展開培訓,提升其健康教育能力,并讓醫護人員熟悉傳染病相關知識,要求醫護人員結合受檢者的檢查項目進行口頭教育。第五,設置傳染病咨詢臺,安排醫護人員輪流值班,為受檢者提供信息咨詢服務,達到傳染病知識教育的目的。第六,將匯總整理好的傳染病知識制作為圖文并茂小視頻或簡單清晰文章,發送到健康蘭山微信公眾號,指導受檢者關注公眾號,在相應版面上閱讀傳染病知識,達到持續教育的目的。
1.3.1知識掌握度
在受檢者完成干預后,發放相應知識調查問卷,要求受檢者在醫護人員監督下如實填寫,調查內容包含疾病表現、傳播途徑、疾病危害、疾病控制與診斷治療五項,單項總分是5分,分數越高,知識掌握度越高。
1.3.2生活質量評分
在受檢者完成干預3月后評估,采用SF-36生活質量量表[6]評估,評估項目有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及精神狀態四項,單項總分100分,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1.3.3護理滿意度
在受檢者完成干預3月后發放滿意度調查問卷,問卷中共有10個題目,每個題目10分,分值81-100分為十分滿意,60-80分為部分滿意,0-59分為不滿意。
獲取研究數據后,應用(n/%)表示護理滿意度,應用(x±s)表示知識掌握度、生活質量評分,將數據錄入SPSS 22.0軟件,進行X2及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以五項知識掌握度為本次比較指標,觀察組掌握度高于對照組,顯示有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知識掌握度比較(n=100例,x±s,分)
以四項生活質量評分為本次比較指標,觀察組評分高于對照組,顯示有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n=100例,x±s,分)
以護理滿意度為本次比較指標,觀察組滿意度大于對照組,顯示有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100例,n/%,例)
相較于普通疾病,傳染病十分特殊。其病原體傳染力較強,存在季節性與流行性等多重特征[7]。部分傳染病傳染性過強,短時間內可傳染大量群體,造成嚴重傳播,威脅群眾生命安全,給社會造成恐慌[8]。部分傳染病癥狀表現與普通疾病具有較高的相似度,患者短時間內無法識別,往往是在疾病發展到中晚期,有顯著癥狀后,前往醫院確診。但部分患者發病至發展這一階段,患者已經充當傳染源,將病原體傳染到各個群體中,形成了傳播。考慮到傳染病對人們身心健康、社會穩定和諧造成嚴重不良影響,積極采用有效措施,提升群眾的傳染病認知度,提升群眾的傳染病預防控制意識,糾正群眾不良生活習慣,預防傳染病發、蔓延,是很有必要的。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們樹立健康意識,促使人們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較高的實踐價值[9-10]。傳染病健康教育是一種社會教育活動,具有系統性及計劃性等特點,力求通過干預措施,提升受教者對傳染病知識的準確認知,強化其傳染病預防意識,督促受教者改變不良生活行為習慣,自我約束。在教育期間,將樹立健康意識、提升健康水平、防治傳染病作為最終教育目的,為全體人民提供健康教育服務[11]。但在實施健康教育時,必須充分考慮到教育手段與教育內容。選取具有科學性、合理性、主觀性以及感染力的教育內容,選擇符合時代需求且多樣化的教育手段,結合受教者個性特點,選擇性的應用教育手段,進行健康教育,才能提升傳染病健康教育的實際效果。
張喜隆[12]研究表明,在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中實施健康教育,可提升服務滿意度(98.65% VS 84.64%),可提高健康知識知曉評分(93.25±2.54分 VS 71.25±3.25分)。本文贊成上述觀點,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知識掌握度(疾病表現、傳播途徑、疾病危害、疾病控制、診斷治療)更高,護理滿意度(97.00% VS 82.00%)更高。且本文還涉及生活質量這一指標,可發現經健康教育后,觀察組生活質量更高。
由上可知,在傳染病預防與控制中應用健康教育,可提升知識掌握度、護理滿意度與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