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岳慧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吉林 長春 130021)
婦科中收治的患者病情較復雜,其中宮頸微生物感染非常多見[1]。近年來,基于膜液的超薄細胞學檢測技術在微生物學領域取得了較明顯的成績,提高了宮頸病變的診斷準確率和檢出率,從而促使宮頸感染引起的細胞形態學改變予以觀察,為今后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有利的臨床依據[2]。宮頸炎患病年齡大多在超過20歲的育齡階段女性,在婦科中屬常見疾病,好發于不潔性生活人群[3]。誘發該病的主要原因多為受病原體入侵或宮頸受到損傷及感染所致。宮頸炎有慢性和急性之分,有宮頸黏膜和陰道炎癥,臨床中患有慢性炎癥的患者較多,長期病癥給患者身體健康及日常生活帶來一定影響[4]。該病患病特點并不明顯,所以容易導致患者忽視病情,該病診斷需做與微生物感染相關細菌檢驗才能對疾病進行確診,所以,本文針對性分析宮頸微生物感染細菌檢驗,同時討論其診斷價值,同時取100例我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診治的宮頸炎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研究,具體如下[5]。
1.1 一般資料
取100名患者資料,且來自我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的宮頸炎患者,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后進行研究。資料顯示,患者患病年齡跨度為21-60歲,年齡均數為(40.51±2.36)歲。納入確診宮頸炎者、自愿同意并積極配合者。排除有精神類疾病者、惡性腫瘤等重大疾病者、不積極配合檢驗者、處女、孕婦、盆腔炎者。
1.2 方法
對100例患者進行培養微生物及細菌檢驗,并收集宮頸分泌物,同時樣品制備后,選擇分離和培養宮頸分泌物的方法以及PCR(聚合酶鏈反應)的方法確定患者中各種病原體的陽性檢出率[6]。
1.3 判定標準
通過對患者進行培養微生物、細菌檢驗,針對性觀察不同年齡患者陽性檢出、有無癥狀陽性檢出等情況,同時利用統計學方法進行數據對比[7]。
1.4 統計學方法
計數(n%)代表率,χ2檢驗。文中所生成的數據均借用SPSS21.0數據包處理,P<0.05 顯現檢驗結果有意義。
2.1 通過下表可見,年齡在20-30歲及年齡在30-40歲的患者陽性檢查率較高分別為30(78.95%)、13(44.83%)與其他年齡段相比差異明顯,同時也可看出從20多歲到40多歲女性屬易患人群,統計學有P<0.05 檢驗結果有意義。見表1

表1 患者中不同年齡病原微生物細菌的陽性檢出率[n(%)]
2.2 無癥狀者感染檢出、支原體、衣原體、淋病奈瑟氏菌、混合菌的病原體類型檢出對比有癥狀患者病原體類型檢出,無明顯差異,統計學顯示P>0.05。見表2

表2 患者各病原體類型檢驗情況 [n(%)]
宮頸炎疾病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宮頸炎往往是因宮頸損傷、感染、多種病原體等造成,而慢性宮頸炎多數是由急性宮頸炎遷延而所致,常見人群為育齡段女性及不潔性生活女性[8]。其常見病原菌有細菌、滴蟲、病毒、霉菌、放線菌等,該病主要表現癥狀有,尿痛、下腹墜痛、分泌物增多、尿頻、瘙癢等,給患者生理、心理都造成一定影響,如果能夠盡早診斷,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對患者的康復及生活質量的提升十分有幫助。宮頸炎疾病診斷可通過婦科檢查、宮頸活檢等方式進行,常用微生物細菌檢驗方法,可用于臨床疾病診治[9]。
臨床針對病原微生物或其抗原、代謝物、核酸等均可通過微生物檢測[10]。因為不同微生物有其特異的酶系統,也會有不同的物質分解能力。因此,通過檢測其特異的代謝產物可間接檢測是否存在該微生物感染,以此實現對特定微生物的檢測。其是將特定的熒光物標記到抗原或抗體上,待抗原抗體結合后借助標記物的熒光、放射性或高電子密度影,在光學或電子顯微鏡下進行觀察的一種定性、定位或定量研究法[11]。相關研究報道,已經建立起了常見病原體的血清學檢測方法,說明該方法也已成為實驗室常用的成熟檢測技術之一。對于宮頸炎癥感染的微生物檢測,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技術有分離培養、PCR、生化檢測等。其中分離培養是臨床診斷病原微生物的“金標準”。分離培養技術的檢測結果獲取時間較長,一般需要3-5天甚至更長時間[12]。不過,因為不同細菌的特性不同,同時生長條件的要求也不同,還會存在一些苛刻細菌,導致很大一部分病原微生物通過分離培養無法獲得陽性檢測結果。據相關資料顯示,社區感染肺炎臨床標本的病原微生物陽性率經分離培養可獲得10%。所以,急性和嚴重感染患者的病原體診斷不適合此項檢測技術[13]。生化檢測技術一般以分離培養技術為基礎再進行生化檢測,但該項技術對于分離培養技術存在制約性,其陽性率對分離技術的依賴性很強。另外,同一病原體一般情況下可分泌相同的蛋白質或酶,因此只能通過生化檢測技術獲取定性檢測結果。核酸檢測是一項以檢測病原菌DNA為基礎的檢測技術,可將傳染病分離培養周期長的問題予以解決并提高檢測的準確率,因此該檢測更適合病原微生物的檢測,不建議應用于新的未知病原體。
宮頸的細菌感染一般是陰道球桿菌感染,細胞改變的特點通常是覆蓋在上皮細胞,表現出線索細胞狀態,這就為細菌性陰道疾病提供了依據[14]。對于霉菌感染、放線菌感染以及滴蟲感染,只需在分泌物中找到其相應的病原體,就可以此為依據進行診斷方案的制定,此外,如果能找到線索細胞這種特征性的改變,就能夠為正確診斷提供比較有效的參考信息[15]。
本文主要針對宮頸微生物感染細菌檢驗的診斷價值進行分析討論。其研究結果顯示,100例患者中年齡在20-30歲及年齡在30-40歲的患者陽性檢查率較高與其他年齡段相比差異明顯,統計學有P<0.05 檢驗結果有意義。無癥狀病原體類型檢出對比有癥狀患者病原體類型檢出,無明顯差異,統計學顯示P>0.05。通過研究可見,宮頸炎的易發人群在從20多歲到40多歲女性,而且宮頸炎的診斷與有無癥狀無直接關聯,可考慮宮頸炎,常見的致病菌有滴蟲、細菌、病毒、霉菌和放線菌,臨床分為慢性宮頸炎、急性宮頸炎,慢性宮頸炎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在患者的臨床表現是白帶增多、下腹、腰痛、泌尿道刺激(排尿困難、尿頻)、痛經、月經不調等癥狀,婦科檢查、白細胞、病原體、陰道鏡、宮頸活檢等可用于疾病診斷,臨床通常將微生物檢驗用于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16]。由于宮頸炎的微生物病原菌感染較復雜,所以在臨床中應對易發人群進行重點關注,將預防知識進行普及,并指導易感人群尤其是女性定期做相關的疾病篩查及微生物細菌檢驗,做到疾病早發現早治療,通過對細菌感染類型的界定,采取相應治療措施,有效控制病情發展,使患者早日恢復健康,宮頸微生物感染的細菌檢驗具積極臨床意義[17]。
綜上所述,通過本文研究得出,宮頸微生物感染細菌檢驗能夠確切檢查出易患病年齡段,同時細菌檢出率不受有無表現癥狀的影響,此方法對于臨床早期診斷宮頸炎具有一定的價值,建議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