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坤
(沂源縣人民醫院 山東 淄博 256100)
肺癌是指因支氣管黏膜上皮細胞異性增生并惡性增生形成的、原發于肺部組織的惡性腫瘤。根據2018年的肺癌的流行病學統計結果顯示,全球范圍內的肺癌發病比率呈現上升趨勢,同時具有較高的死亡比率[1]。非小細胞肺癌是指來源于支氣管黏膜的惡性程度較高的腫瘤疾病,經臨床研究調查得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突變是誘發小細胞肺癌的主要成因之一,表皮生長因子外顯子的某部分突變會導致硌氨酸激活酶的生物活性一定程度上增強,導致腫瘤細胞在異性增生的基礎上進一步發生種植以及轉移等生物行為,造成腫瘤疾病的進一步發展[2]。現階段主要以該活性酶的抑制藥物作為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方案,多見于應用鹽酸埃克替尼片作為靶向治療手段[3]。但根據患者的臨床調查結果顯示,該藥物具有長期應用的依賴性并在長期應用過程中及容易造成患者出現消化道以及凝血功能的不良反應,因此應對靶向藥物的治療方案進行適當修改[4]。腎細胞癌治療中,表明貝伐珠單抗注射液可有效抑制生長因子的活性,具有較高的腫瘤治療效能,但在非小細胞肺癌中的應用以及臨床試驗結果較少。本篇文章就對貝伐珠單抗與靶向藥同用的聯合用藥方案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突變型非小細胞肺癌中具有的意義以及安全性進行了簡要評估,詳細內容如下。
研究時間為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將我院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突變型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目標(n=80),利用奇偶分組表法進行分組,n=40,記作對照組與研究組。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16例,患者年齡極大值為71歲,極小值為39歲,均數為(55.85±6.79)歲;研究組患者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13例,患者年齡極大值為77歲,極小值為30歲,均數為(55.87±6.74)歲,以上數據組間差距不顯著(P>0.05),因此可以繼續開展后續研究。
對照組應用口服鹽酸埃克替尼的治療方案,用藥頻次以及方法:每日3次,每次1片,連續服用21d。
研究組應用貝伐珠單抗注射液與鹽酸埃克替尼片靶向治療的用藥方案。在上述用藥方法的基礎上進行貝伐珠單抗注射液的靜脈滴注,根據患者體重進行藥物含量的調配,以每公斤15毫克貝伐珠單抗注射液的比例進行給藥,使用該方案連續治療21d。
用藥期間持續關注患者是否出現不良反應,患者出現呼吸困難以及呼吸道腫脹等現象時立即停止給藥并及時給予急救干預措施。
1)觀察患者治療前后GQOL-74評分:應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對患者治療前后的物質水準、軀體生活、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四個維度進行調查,問卷中軀體生活、心理功能、社會功能三個維度均勻分布著15個決定因子,物質生活僅存在4個因子,另單獨存在總體生活質量量表中決定個因子(即表中共存在20個決定因子)。該量表的統計標準包括因子總分、維度分以及量表總分,按照正向評分標準計分,因子分統計方法:20個因子的粗分最高分為20分,最低分為4分,因子分=(各因子粗分-4)*100/16(采取百分制)。維度分統計方法:將該量表中包含的四個維度中的因子分粗分相加,維度分=(粗分之和-20)*100/80(采取百分制)。總分統計方法:將因子的粗分之和統計為總粗分,最高分為400分,最低分為80分,按照百分制計算的方法為(粗分-80)*100/320(結果為換算后的百分制)。
2)觀察患者最終治療成效:于患者治療周期結束后,對患者病灶進行觀察,將患者病灶完全消失并持續4周以上以記作完全緩解(即CR);將患者病灶物理測量直徑縮小范圍在30%以上并持續保持4周以上的記作部分緩解(即PR);將患者病灶組織的物理直徑縮短小于30%或增殖范圍小于20%的記作穩定(即SD);將患者病灶物理直徑擴大大于20%以及形成新的病灶記作疾病進展(即PD)。治療成效比率算法為(CR+PR+SD)/總數*100%。
3)腫瘤標記物水平:取患者5毫升晨間空腹靜脈血,在低溫環境下進行低速離心,(離心半徑12厘米,10分鐘),將分離出的血清送至檢驗科利用電化學發光法進行檢測。
4)不良反應發生比率:觀察患者嘔吐次數以及程度、SBP水準、血小板計數減少情況、出現神經毒性的比率。
5)免疫指標水平:應用流式細胞儀對患者血清中的CD3+、CD4+、CD8+水準進行檢測統計,并計算CD4+、CD8+。
試驗各指標均通過統計學軟件SPSS25.0檢驗,卡方比對計量資料(%)率;t值比對計數資料(均數±標準差);如組間數據有差異(p<0.05)。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各維度評分數據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評分較前組患者顯著提高,數據組間差異顯著(P<0.05)。詳細數據見表1。

表1 比對患者GQOL-74量表評分分)

續表分)
研究組患者最終治療CR+PR+SD的綜合比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數據組間差距顯著(P<0.05),詳細數據見表2。

表2 比對患者治療成效[n,(%)]
研究組患者腫瘤標記物水平較前組患者顯著降低,數據組間差異顯著(P<0.05),詳細數據見表3。

表3 比對患者腫瘤標記物含量
研究組患者各項不良反應的發生比率均較前組患者顯著降低,數據組間差距顯著(P<0.05),詳細數據見表4。

表4 比對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比率[n,(%)]
研究組患者的免疫指標水平較對照組顯著升高,數據組間呈現出的差距較顯著(P<0.05),詳細數據見表5。


組別CD3+治療前治療后CD4+/CD8+治療治療后研究組(n=40)54.35±2.9575.71±3.511.10±0.292.48±0.51對照組(n=40)55.34±3.2170.74±3.591.11±0.351.75±0.57t值1.4366.2600.1396.036p值0.154<0.0010.889<0.001
表皮生長因子突變型非小細胞肺癌是近年來發病比率較高、惡性純度較高的肺部惡性腫瘤,也是機體侵襲破壞能力較強的病理組織學類型。由于人們的生活方式正逐漸發生變化,受到吸煙、環境污染等因素的影響,長期在工業區以及存在吸煙習慣的群體患有該疾病的比率正在一定程度升高[5]。由于早期該疾病的典型癥狀無較強的特異性,極易與其他疾病產生混淆,因此當患者因強烈不適就醫時往往已經處于晚期階段,此時患者已經錯過最佳干預時機,為后續的治療干預方案形成一定的阻礙[6]。本篇文章中涉及到的干預方案是在靶向治療的基礎上與貝伐珠單抗注射液同用,在有效縮小病灶組織體積的同時降低患者靶向藥物的并發癥發生比率。靶向藥物鹽酸埃克替尼代替機體腺苷磷酸與受體進行結合,對硌氨酸激酶起到強抑制作用,進而達到阻止下游有信號通路激活的目的。同時貝伐珠單抗注射液具有顯著的抗毒作用,在改善機體免疫抑制的同時增強患者對不良反應的抵抗能力,因此對患者的預后以及轉歸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貝伐珠單抗注射液與靶向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鹽酸埃克替尼同用的治療方案較單獨應用靶向藥物的方案來說,可顯著抑制患者腫瘤細胞的惡性增殖,同時一定程度上保證患者的用藥安全性,且極大緩解患者的機體免疫抑制作用,對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腫瘤疾病的控制均起到正向協調作用。因此可以進行廣泛應用,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