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雪松 蔣 霞
(1 北京中醫醫院平谷醫院推拿科 北京 101200 2 北京中醫醫院平谷醫院內分泌科 北京 101200)
頸椎病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發病率約為5-10%,生活方式的改變加速了頸椎的退變,呈現出高發病率和年輕化的趨勢[1]。神經根型頸椎病是頸椎病的主要分型,是指頸椎間盤組織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病理改變累及神經根,并出現相應節段的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臨床表現者[2]。在各種發病的原因中,頸椎退變最為常見[3]。影像檢查是衡量頸椎病理結構變化、評估療效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希望從發病年齡和病程等方面研究其是否具有特征性影像學表現,特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122人,男45例,女77例,比例1:1.71。病程1天-數年不等,年齡21-60歲,平均(41.21±9.945)歲;1.2 符合神經根型頸椎病診斷標準[4];1.3 納入標準:年齡18-60歲;1.4排除標準:嚴重外傷、并發癥及椎體破壞的患者。
1.5 觀察指標:
1.5.1分組指標:①總體頻數;②病程間分組比較:分為小于1周、1周-1月、1-3月、3-6月、6-12月、1-5年、5年以上;③年齡分組比較:分別為20、30、40、50以上組。
1.5.2比較項目[5](是/否):頸椎棘突偏歪、頸椎曲度改變、椎體失穩、韌帶鈣化、椎體骨贅、鉤椎關節增生、椎體間隙狹窄、頸椎間盤突出。
1.6 觀察方法:①頸椎開口側+屈伸位X線片,頸椎間盤CT/MRI;均由我院放射科出具報告。②記錄患者各指標頻數分布從而比較差異。

2.1 所有患者影像指標發生率分別為:頸椎曲度改變(95.1%)、頸椎棘突偏歪(82.8%)、椎體間隙狹窄(71.3%)、頸椎間盤突出(63.1%)、鉤椎關節增生(60.7%)、椎體骨贅(37.7%)、項韌帶鈣化(35.2%)、椎體失穩(30.3%)。
2.2 不同病程的影像指標發生頻數見表1:

表1 病程、年齡分組下的性別、影像學表現頻數差異(例)
2.3 各年齡段組間比較顯示:30歲以后頸椎病的人數有明顯增加的趨勢明顯增加。不同年齡組的影像差異表現,詳見下表2:

表2 各年齡段組間影像指標差異比較
2.4 年齡節點前后影像比較:詳見下表3

表3 年齡節點前后組間影像指標差異比較
3.1 男女性別比例比較
查閱文獻記載頸椎病發病率男高于女[9],臨床也多見女性多于男性的流調報告[10]。有報告中學階段頸椎病相關癥狀的發生率女生明顯高于男生。本次研究女性明顯多于男性,男女性別比例1:1.71。除了樣本量和研究對象來源的差異外,造成男女比率差異的原因可能有①女性更關注自身的健康狀況;②女性承擔更多超過自身能力的工作,更容易出現勞損;③女性力量較差對于姿勢的不良觀念更容易出現關節結構位置的異常;④生理期激素水平原因。
3.2 影像表現整體頻數分析
我們可以看出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中,頸椎關節位置不良、椎體退變、間盤突出可能是一種廣泛存在的狀態。可以看出病程1-5年時間段的患者在各項指標的頻數方面都高于其他組。可能表明病程持續足夠長時間,患者將面臨更為嚴重的結構失穩和病理改變。不能片面強調間盤突出在癥狀貢獻方面起到的作用。資料顯示X線在評估脊椎序列形態、椎體間高度、感染、脊椎關節強硬和脊椎滑脫方面具有優勢,有助于診斷頸椎間盤疾病,但在年齡大于40歲的患者中指示性不強。CT的優勢在于顯示脊髓受壓和椎管狹窄的范圍,將骨質結構與軟組織形成的壓迫區分開。MRI的優勢在于可以顯示相關的脊髓病變和頸椎間盤病變的范圍。而且間盤病變在健康個體中存在高發病率也較高。有文獻指出稱21-40歲的健康個體中1/3以上存在腰椎間盤退變,有研究對98例無癥狀腰椎MRI檢查中,幾乎2/3均有一定程度的異常,通常認為CT和MRI并不能可靠地區分偶然陽性征象(不引起癥狀)和引起癥狀的征象。因此將X線與CT或者MRI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評估患者疾病程度,任何單一的檢查都不足以反映頸椎病的發病特點和嚴重程度。
3.3 病程分層結果顯示:
①不同病程的患者出現神經根型頸椎病癥狀可能由于相同的致病因素;②患者發病時間并不能完全反映患者頸椎病變的嚴重程度,以發病時間長短判斷疾病程度,或者判斷治療效果都是不符合臨床實際的。即是初次診斷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也可能面臨手術的風險,常年出現頸肩癥狀的患者也不一定就面臨必須手術的局面。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早期患者完善檢查的臨床意義。對于患者治療方式的選擇也提出了基本診斷意義上的要求。由于病程較長的患者也在其發病初期進行過相關治療,但是這樣的影像變化仍然可能是造成目前臨床癥狀的致病因素,那么也能佐證一旦頸椎出現結構異常和退變情況,這種作用的影響可能很難完全消除。通過對致病因素的干預,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病理變化對于個體的影響,可能對于退變的治療方式可以采用手術治療,但是對于結構的調整就可能是手法、牽引等治療的優勢。
3.4 年齡分層結果顯示:
患者頸椎的增生退變以及間盤突出情況大致隨年齡增長呈現遞增趨勢。這與眾多文獻報道相一致。頸椎病的病例數,30歲以后明顯增加。頸椎棘突偏歪、曲度異常出現時間較早,總體發病率較高,不呈現隨年齡增長的趨勢,表明關節結構的異常仍然可能是低齡頸椎病患者癥狀的主要致病因素,而這種因素并不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發生明顯變化。有研究認為青少年頸痛主要表現為頸椎力學失衡,頸椎生理曲度異常是青年頸椎病的主要征象特點,對早期診治具有一定意義。研究提示我們關注治療方式,調整頸椎結構是治療的短期目標,令頸部長時間保持關節、肌肉、筋膜等內環境的穩定才是患者長期療效得以實現的基礎。因此,對于青少年不良姿勢的糾正、健身功法的指導、相關肌肉的強化、減輕局部勞損都有助于減少相關癥狀的發生,預防疾病的發生,也符合中醫“治未病”的觀念。
3.5 年齡節點的數據結果:
結果表明:40歲后的頸椎退變程度開始變化明顯。50歲以后的頸椎結構問題仍然不能忽略。低齡段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治療的重點應該放在調整頸椎功能結構等平衡上,而對于相對高齡的患者需要增加能改善局部退變治療措施。比如可以通過降低頸部肌肉張力來降低頸椎間盤壓力,緩解間盤退變;通過頸肩背肌肉的強化來提高肌肉運動能力和耐受性,減緩關節退變;通過局部熱敷、刮痧、理筋手法來通調上肢三陽經經絡氣血,達到活血化瘀,緩急止痛的作用。眾多研究顯示,可以通過調整頸椎關節紊亂從而減輕患者的癥狀。如何調衡頸椎、穩定頸部結構、延緩頸椎退變也成為中醫中藥治療頸椎病的技術重點和難點,這也對頸椎病的預防和康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6 對于影像表現的思考。
對于失穩的定義和評估方法還有待統一。失穩的概念應該包含整個運動軌跡過程的異常,而不單是靜態的功能位點的影像表現。有些患者日常體位下頸椎的曲度發生異常,包括頸椎前傾,不能直立,但是被動提醒后頸椎可能挺直,同時表現在屈伸功能位曲度是正常情況,表明糾正不良姿勢可以緩解一部分頸椎曲度異常,這種狀態的頸椎曲度變直是較容易緩解的。由于負重位頸椎間盤CT與頸椎MRI應用不普及,檢查結果不一定能反映患者日常的真實狀態。間盤的突出、膨出、壓迫的位置、椎體相對位置誰更好地反應患者的臨床癥狀?臨床得出的研究結果能多大程度上符合真實的情況?這些疑問都需要大量的研究予以客觀的回答。疾病的預后不光是觀察指標是否異常,還與病變發生的程度相關,本次研究初步探索了影像改變的年齡、病程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能對臨床診療方案的制定起到參考作用,希望后續的研究中能將相關因素進行程度分級,得出更符合年齡、病程的頸椎病流行病學研究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