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云霞
(冠縣中醫醫院 山東 聊城 252500)
腸炎作為現階段小兒常見疾病,臨床致病病因為細菌、病毒感染[1],臨床癥狀表現為腹痛、發熱、嘔吐等,在患兒出現腸炎時,將會導致消化系統、免疫系統出現問題產生應激反應。健康教育作為一種有效護理方案,本文通過對腸炎患兒進行護理,具體研究情況如下。
抽取腸炎220例患者,腸炎患兒的就診時間處于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之間(選取樣本量較大,為確保試驗的準確性),采用單雙號動態隨機方式,比較具體效果。對于研究組來說,男性、女性人數比例為77:33。對于對照組來說,其110例患者中,男性人數與女性人數比例為75:35。研究組年齡的平均值為48.3±1.2。納入標準:第一,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第二,患者未接受治療。排除標準:第一,藥物過敏。第二,患者出現感染。
1.2.1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做好定時用藥、常規檢查以及正確指導飲食。
1.2.2研究組
首先應做好醫務人員培訓[2],加強法律知識教育,增強法律觀念。醫務工作作為一個高風險行業,護理安全和法律具有密切關系。因此本衛生院應定期對護士進行安全管理,并邀請專家定期進行安全講座,并做好《醫療事故處理》的學習講解。除此之外,本院還可以定期召開知識競賽,以此來提升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從而更好進行管理。規范書寫記錄。書寫記錄作為一個必要的醫療過程,因此嚴肅性、真實性尤為重要。對于醫務人員來說,應根據具體情況做好書寫細則的規定,并要求護理人員進行真實書寫,為保證護理的安全,管理人員還應進行檢查,必要時確保嚴格執行。
第一,采用心理護理方式,對于患者來說容易出現消極、恐懼等情緒,直接影響治療效果。在對腸炎患兒進行心理護理的同時,幫助患者了解疾病相關知識,并指導患者心態積極。
第二,健康教育。對于不同年齡段的患者還應進行不同的健康教育,通過引導腸兒患兒保證良好的作息,在此同時還應進行保暖給予針對性的護理,避免刺激性食物的食用。
第三,用藥護理。對于患者在用餐后應服用抗酸類藥物,除此之外還應服用受體阻滯劑,在此同時如果患者出現明顯口干還應告知其為正常表現。
第四,健康教育護理干預。由于腸炎患兒表現為不同類型,如果表現為肝郁氣滯,應指導患者注意飲食,確保飲食溫熱。在保證腸炎患兒心情愉快的同時,注意不要生氣。如果患者表現為飲食積滯,應進行針對性的護理避免暴飲暴食。如果是肝胃郁熱腸炎患兒,進行針對性的運動同時確保飲食中和減少不良情況,保證情志舒暢。對于脾胃虛寒患者,應針對患者病情進行指導以此來提升免疫功能。在對于吸收功能較差的患者來說,應進行綜合性的調養,對患者進行陽陵泉穴進行指壓的同時促進患者的腸胃蠕動,在引導患者進行吐氣、按壓的同時注意進行飲食調理,并有效抑酸。同時多喝粥,進食流質食物,確保黏膜的完整性。
(1)治療有效率:顯效:黏膜病灶呈現全部消失,疾病治療完全。有效:患者情況改善。一般有效:患者情況有一定緩解。無效:患者病情改造不完全。
(2)并發癥情況比較[3]。
(3)兩組患者心理狀態評分。
(4)生活質量(評估4個因子,工具為SF~36量表[4],即日常生活、物質、功能恢復、社會等功能因子,各為100分滿分。)等數據。

對照組腸炎患兒進行治療,其中有效、一般有效、無效人數分別為70.90%、17.28%、11.82%,研究組中采用健康教育護理干預中有效、一般有效、無效人數分別為81.82%、14.54%、3.63%,經比較,二者具有一定差異。

表1 對照組和研究組慢性臨床癥狀緩解狀況比較[n(%)]
通過對對照組、研究組腸炎患兒并發癥情況比較,對照組腸炎患兒發熱、嘔吐、腹瀉人數分別為4例、6例、5例,所占比例分別為3.63%、5.45%、4.54%,研究組腸炎患兒整體并發癥比例相對較低(p<0.05)。

表2 對照組和研究組并發癥情況比較

表3 兩組心理狀態對比(分,

表4 比較組間生活質量指標分)
腸炎主要是受病毒、細菌等引起的,一般以輪狀病毒、柯薩奇病毒有關,腸炎又稱感染寫腹瀉,主要是受病毒、細菌以及寄生蟲感染的影響,消化道主要變現為大便次數增多,臨床主要癥狀為發熱、嘔吐等。對于嬰幼兒來說,一般表現為免疫功能低下。
通過對腸炎進行分型,其中輕型一般表現為食欲不振,并伴有嘔吐、大便次數增多。重型主要表現為明顯的胃腸道受損,并伴有脫水、電解質紊亂等。受嚴重腹瀉、進食不足的影響,患兒伴有精神不振,嚴重時導致昏迷[5]。
小兒易感腸炎,主要病因為以下幾種:第一,受小兒消化系統不成熟的影響,由于耐受性差,同時小兒生長發育迅速易發生消化功能紊亂等不良情況。第二,由于胃酸酸度較低,胃排空速度較快,小兒自身發育系統不完善導致殺菌能力弱,免疫功能差。第三,對于小兒來說,由于各臟器不成熟,容易發生體液、平衡紊亂的情況。對于新生兒來說,如果未建立正常的腸道菌群,在過度濫用抗生素的情況下將會伴有腸道感染現象。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措施可對患者潛在風險及時發現,并且能確保護理的責任化、系統化、規范化,可結合患者實際情況提供相應護理。護士需對患者臨床護理需求和康復目標予以最大程度滿足,且提供的護理服務需完整而連續。
除此之外還要和其他疾病相辨別,新生兒壞死性結腸炎在臨床診斷中一般會被誤認為腸炎以及其他疾病,如果不及時進行治療將會影響整體的治療效果。新生兒壞死性結腸炎手術中的一種常見并發癥即為出現排便異常,并伴有出血、腫塊等不良情況[6]。
腸炎發病率逐漸上升,受氣郁、血瘀等的影響患者出現明顯的脾胃損傷同時伴有胃部疼痛,在飲食不節、情志不舒的影響因此導致脾胃受到明顯影響[7]。在此過程中,通過采用健康教育護理干預模式,根據患者的不同類型(肝郁氣滯、脾胃虛寒)等不同情況從而做好針對性的護理,應注意確保按時飲食,同時保證規律。在保證患者葷素搭配的同時,避免食用油膩食物,同時應選擇易消化食物。在進行養胃食物應用的同時恢復胃黏膜,在此過程中、腸炎患兒應避免暴飲暴食,并提高治療效果,緩解癥狀,提升安全性。在使用健康教育護理干預的過程中,患者癥狀明顯消失[8]。對照組腸炎患兒進行西醫治療,其中有效、一般有效、無效人數分別為70.90%、17.28%、11.82%,研究組中采用健康教育護理干預中有效、一般有效、無效人數分別為81.82%、14.54%、3.63%,經比較,二者具有一定差異。兩組護理后心理狀態有所改善(P<0.05)。與對照組數據結果相比,研究組生活質量各項分值的結果數據更優(P<0.05)。研究組患兒的物質、日常生活、社會、功能恢復等評分分別為76.5±3.3、78.4±2.5、80.2±2.4、78.5±2.2,相比較對照組的腸炎患兒來說整體評分較優,t=15.324、14.325、16.512、11.032,p均<0.05。通過對比發現,研究組的慢性緩解狀況優于對照組。綜上所述,對腸炎患兒進行健康教育護理干預的應用,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