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
(山東省泰安市精神病醫院擺藥站 山東 泰安 271000)
因為目前人們的日常生活壓力水平快速增長,造成精神分裂癥,病人的臨床發病率隨之上升,精神分裂癥疾病的控制難度大,同時疾病復發風險高,患者患病之后通常需要長時間治療[1]?,F在臨床中關于精神分裂癥疾病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普遍選擇藥物治療恢復期精神分裂癥,但是患者依舊具有一定心理問題,所以臨床中對于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開展良好的護理干預,慢慢引導患者主動接受生活能力,恢復鍛煉,有效調節患者的情緒[2]。綜合護理干預具體指的是在臨床常規護理的基礎之上,將患者作為護理中心,給予病人整體和針對性的護理服務,從而幫助保證護理質量,促使患者及早恢復身體健康,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在為精神分裂癥處在恢復期的病人開展綜合護理干預期間,利用良好的系統化宣傳教育,幫助患者意識到不良行為對于疾病和正常生活所造成的影響[3]。利用為患者提供用藥干預指導,能夠幫助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防止疾病進一步反復利用良好的行為干預,能夠促使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行為,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為患者提供心理護理干預,能夠使患者的不良情緒獲得改善,同時幫助患者掌握怎樣進行自我情緒調節[4]。本文對于精神分裂癥處在恢復期的病人護理工作中應用綜合護理干預的具體方法以及護理效果開展探討。
選擇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接診的精神分裂癥處在恢復期的病人80例作為本次課題觀察對象,根據所選患者的入院順序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接受臨床常規護理干預,研究組患者接受綜合護理干預;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38~59歲,平均46.58±7.55歲;研究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37~60歲,平均46.63±8.22歲;兩組病人基本資料對比(P>0.05),研究存在可比性。此次課題研究得到我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全部獲得臨床明確診斷,通過藥物進行治療之后,患者的臨床表征基本消失,處在恢復期,患者的基本交流功能沒有任何異常,能夠配合臨床護理工作的開展。
對照組患者接受臨床常規護理服務:為患者提供生活指導、病情講解以及恢復指導等基礎性護理措施。
研究組患者接受綜合護理干預:護理工作人員需要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了解患者出現負面情緒,如果患者產生顯著的負面情緒,及早為病人開展內心疏導,鼓勵并且告知疾病存在治愈的希望,在講解期間充分考慮到病人的具體病情和自身性格,選擇恰當的語言說明,防止所說話語對病人產生刺激,做好護患溝通,選擇病人有興趣的話題進行交流,在交流期間需要注意引發病人不適的內容,不可再次提起。對病房內部的濕溫度進行恰當的調節,保證提高病人的舒適程度,按時清掃患者病房,控制房間內的亮度,由于精神分裂癥患者通常較為陰郁,對光線十分敏感,因此護理工作人員需要在患者能夠接受的范圍之內提高病房亮度,保證病房明亮空闊。在病房內適當放置綠植與飾品,幫助房間變得溫馨,,嚴格注意聲音刺激,大部分精神分裂癥患者對于聲音非常敏感,如果具有明顯噪聲能夠導致患者的心理負擔加重,對此護理工作人員需要嚴格重視房間位置,做好隔音。關于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飲食控制需要提高益腦食物,包含維生素C以及蛋白質等,給予病人香蕉、瘦肉、魚肉以及雞蛋等,但是盡可能避免提供煙熏食物以及辛辣食物,防止引發不適,同時告知患者嚴禁飲用濃茶以及咖啡等。家庭支持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來說非常關鍵,護理工作人員需要為病人家屬介紹疾病出現的原因,同時為其說明,病人因為較大的心理壓力而導致患病,幫助患者家屬正確看待疾病,同時護理工作人員需要告知患者家屬引發病人不適的相關因素,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格外注意。按時組織一些對病情恢復存在積極作用的活動,護理工作人員與病人家屬需要依照病人的喜好指導其接受日常娛樂活動,例如跳舞、下棋、唱歌以及撲克牌等,緩解病人內心負擔,使患者感受到來自于生活的樂趣[5]。
選擇漢密爾頓抑郁量表以及焦慮量表評價兩組患者的負面情緒[6]。
選擇QOL量表對兩組病人的生活質量情況進行評價,得分和生活質量表現為正相關。選擇SDSS社會功能缺陷量表對兩組病人的社交能力進行評價,得分與社交能力表現為負相關[7]。
通過我們醫院護理科自治的評價量表,對兩組病人的護理滿意度加以評估。
本文兩組患者結果中所得各類數據資料選擇統計學軟件SPSS 22.0加以計算,其中計量數據通過均數加減標準差的形式進行表達,計數資料通過百分數形式進行表達,計算結果所得出的P值,用于判定是否具有統計學差異。
研究組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抑郁情緒評分以及焦慮情緒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以及社交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兩者對比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評價指標比較分]
研究組病人護理滿意度與對照組比較(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精神分裂癥疾病的發病原因還不是非常明確,普遍認為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最為重要的致病因素為心理因素以及環境因素,精神分裂癥病人通常具有較為嚴重的心理壓力,伴隨負面情緒,患者普遍為青壯年,臨床表征具有一定的差異。精神分裂癥疾病普遍遷延不愈,如果控制效果不佳,那么大部分患者能夠出現反復發作,病情不斷加重,發病過程中一些患者的意識清晰,智力基本處于正常,但是一些病人能夠產生智力衰退現象,持續發展會引發患者精神殘疾。雖然精神分裂癥疾病比較嚴重,但是依舊存在治愈的,希望部分患者通過臨床有效的治療之后,能夠恢復到正常,沒有產生疾病復發現象,比較常見的治療精神分裂癥的藥物為利培酮以及奧氮平,通過藥物治療患者的臨床表征消失[8]。
精神分裂癥病人的臨床表現癥狀包含行為障礙、知覺障礙以及思維障礙等,病人存在妄想、幻聽以及幻視現象,并且能夠伴隨顯著的負面情緒,普遍表現為焦慮以及抑郁。精神分裂癥病情的進一步發展,還會對患者的記憶力以及智力造成損傷,大部分患者在患病之后產生執行能力下降、學習能力下降以及短時記憶受損等情況。關于精神分裂癥疾病能夠劃分為多種類型,其中包含單純型、偏執型、緊張型以及青春型,最為常見的一種類型為偏執型。臨床中治療精神分裂癥疾病主要選擇抗精神藥物,等患者的臨床表征消失之后,代表已經進入到疾病恢復期,需要做好對患者的護理服務[9]。因為恢復期精神分裂癥病人通常會具有顯著的負面情緒,導致病人的社交能力降低,基本生活能力出現衰弱,無法自主生活,因為恢復過程中需要重視很多細節,因此需要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護理干預幫助,防止恢復期內產生不良事件,加快患者的病情恢復速度。為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開展綜合護理干預,重視對患者的病情恢復,通過心理調節、家庭支持以及環境改善等護理措施,幫助患者及早恢復身體健康,重視對患者的飲食、健康宣傳教育以及運動等護理指導。心理干預屬于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工作中的重點,恢復期間需要為病人的心理狀態展開調節環境,能夠影響到患者的心理,甚至會導致患者心理負擔加重,所以需要改善患者所在環境,為患者提供充分的家庭支持,幫助患者情緒穩定。因為精神分裂癥患者能夠產生腦損傷表現,所以在患者恢復期間之內需要適當補充益腦食物,并且需要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以及鍛煉指導,從而促進患者身體恢復,降低不良事件的出現風險[10]。根據本文對比研究資料可見,接受綜合護理干預的研究組精神分裂癥處于恢復期的病人的抑郁情緒評分以及焦慮情緒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以及社交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差異明顯。由此可見,對于精神分裂癥處于恢復期的病人開展綜合護理干預,可以顯著加快病患身體恢復速度,保證病患生活質量,幫助患者快速融入到社會生活中。
總而言之,應用綜合護理干預到精神分裂癥處于恢復期的病人中,可以幫助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使病人的生活質量獲得保障,具有推行空間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