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鳳玲
(莒南縣十字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山東 臨沂 276600)
檢驗科是醫院的重要職能科室,通過對患者的生化樣本(血液樣本、鼻咽拭子樣本、二便樣本)進行指標檢驗,反饋患者機體生理狀態,為臨床治療方案制定及調整提供依據。但在樣本采集、運輸及檢驗環節,由于需要直接接觸患者及其血液和其他分泌物,如果操作不規范或防護措施不到位則很容易誘發感染事件。加之檢驗科窗口的人員流動性較大,一旦發生感染則可能很快在醫院內部蔓延開來導致患者和醫護人員出現交叉感染,引發醫源性感染。特別是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及烈性傳染病暴發期,檢驗科醫護人員一旦出現醫源性感染不僅對其自身健康不利,同時也對公共衛生安全產生巨大威脅。檢驗科醫源性感染與其職業暴露性有著直接關系。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我國醫療衛生體系建設逐漸完善,各級醫療機構的競爭也日趨激烈。良好的預后效果、和諧的醫患關系及安全的治療環境都是人們就醫時考慮的重要內容。與此同時,隨著醫療保健、法制維權等相關知識的獲取渠道逐漸增多,人們對醫療機構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一旦出現醫源性感染事件不僅會導致醫療糾紛的發生,對醫院的社會評價造成惡劣影響,阻礙醫療健康事業的發展進步。
生化檢驗結果集生物科學與化學研究于一體,在醫學防疫與臨床治療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以目前我國的醫療事業發展情況來看,關于醫院檢驗科的建設及發展規劃多偏重診斷而輕視預防,這就為院內醫護交叉感染提供了絕佳的“條件”,很好的解釋了近年來各地醫療機構檢驗科人員出現醫源性感染事件的原因。如非典暴發期間,香港、臺灣、北京、安徽等地醫學實驗室感染SARS病毒事件。因此,現代醫療機構應改變固有思維模式,充分重視檢驗科在醫院感染中的特殊地位,從源頭上切斷感染源,防止生物危害,加強檢驗科感染管理,提高檢驗科預防醫源性感染的效能,減少院內感染事件的發生,為醫護人員及患者提供安全、健康的生活和治療環境。鑒于此,本文通過對我院檢驗科2018年度和2019年度發生的交叉感染事件探討檢驗科預防醫源性感染的管理措施。
以我院檢驗科為例,選取研究時段為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檢驗科在編人員均為11人,包括5名男性和6名女性??剖胰藛T職能架構基本無變化。2018年度,我院檢驗科年檢樣量為6537人次,其中男性患者3276例,女性患者3261例,最小的3個月,最大79歲之間,平均(32.74±2.86)歲;其中血液樣本2657份、尿液樣本1872份、大便樣本1157份、鼻咽拭子樣本851份;2019年度,我院檢驗科年檢驗量為6348人次,其中男性患者3218例,女性患者3130例,最小的5個月,最大的81歲,平均(32.59±3.05)歲,其中血液樣本2589份、尿液樣本1796份、大便樣本1096份、鼻咽拭子樣本867份。2018年度及2019年度我院檢驗科在人員架構、年檢總量、各樣本種類的檢驗量等資料對比中無顯著差距,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2018 年度,我院檢驗科執行一般工作流程,即根據科室管理制度對前來化驗的患者進行規范采樣、檢驗、出具報告等操作,針對在院治療的患者的檢驗結果以日常報告的形式呈遞給臨床診治醫生。
2019 年開始,基于檢驗科具有較高的職業暴露性,為了避免出現交叉感染,我院針對檢驗科制定了醫院感染管理制度。制度實施如下:(1)在檢驗科所有在編人員中挑選一位資歷較長,工作經驗較為豐富的醫護人員擔任監督管理員,負責對各項預防感染措施進行落實并對各個檢驗環節的規范性進行監督。(2)由監督管理員發起,組織醫院各科室主治醫生定期開展醫源性感染專題講座,增強檢驗科工作人員對院內感染的認識,使其能夠在日常工作中加強自我防護。(3)完善規章制度和工作流程,規范檢驗步驟。
要求工作人員在實際操作中必須要帶好防護用具,如醫用口罩、帽子、手套、護目鏡、防護服等。嚴謹杜絕穿著污染的工作服進入休息間,檢驗結束后對醫療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3)加大經費投入,購置預防感染的設備材料。檢驗樣本多樣化,檢驗空間密閉都會增加檢驗人員感染風險,故在2019年度,我院對檢驗科的消毒系統、排氣系統以及醫療廢物處理系統進行了升級,同時,購置了充足的防護設備,如隔離衣、防護眼鏡等。(4)合理規劃作業平面。檢驗科日檢量大、檢驗樣本繁雜,檢驗空間的局限性會增加醫源性感染的發生率。故為了減少醫護人員的感染風險,提高工作效率和檢驗準確性,從檢驗樣本、檢驗高峰時段等因素考慮,對檢驗科的作業平面進行了全新的規劃,促使整個檢驗流程流暢順利。(5)檢驗科環境管理。每日定時采用微波、紫外線照射及化學熏蒸等多種方式進行環境消毒,選派專人對檢驗后的試劑廢液、醫療廢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和消毒處理,檢驗報告單的打印區設置在清潔區內,并選派一名工作人員值守,采取遠程傳輸技術打印報告單。(6)鑒于檢驗科在醫院中感染中的特殊性,要求每位在崗醫護人員必須接種免疫疫苗。(7)檢驗過程中醫護人員常發生職業暴露事件,如檢驗樣本潑灑、檢驗儀器刺傷皮膚、檢驗樣本與皮膚直接接觸等。應加強工作人員職業暴露應急處理能力,將傷害值及感染風險降至最低。
對比2018年度和2019年度我院檢驗科工作人員及受檢患者醫源性感染的發生情況;醫院行政主管部門采用醫院自擬“檢驗科預防醫源性感染管理措施實施情況調查表”,對2018年度及2019年度檢驗科日常管理情況進行綜合評分,內容涉及工作人員自我防護意識、檢驗操作的規范性、無菌制度執行、檢驗值準確性及檢驗科環境衛生等5個維度,每項1-5分,分值越高說明檢驗科的行政管理水平越高。

2018 年度,檢驗科醫護人員及受檢人員中共有83人發生醫源性感染,發生率為1.27%,其中衣原體感染31例(0.47%)、支原體感染24例(0.37)、沙門氏菌感染19例(0.29)、其他9例(0.14);2019年度,檢驗科醫護熱源機受檢人員共有22人發生醫源性感染,發生率為0.35%,其中衣原體感染10例(0.16%)、支原體感染7例(0.11%)、沙門氏菌感染4例(0.06%)、其他1例(0.02%)。2019年度我院檢驗科醫源性感染事件發生率下降幅度超72%,統計學意義凸顯(P<0.05),見表1。

表1 對比2018、2019檢驗科醫護人員與受檢人員醫源性感染發生率(n/%)
2018 年度,醫院行政主管部門對檢驗科日常管理工作進行評分普遍不高,其中以檢驗人員自我防護意識不強、檢驗科環境欠佳最為明顯;在2019年度,通過預防醫源性感染目標對檢驗科實施管理措施后,科室整體工作面貌煥然一新,其行政管理評分在檢驗人員自我防護意識、流程規范性操作、無菌操作、檢驗結果精確度及檢驗科環境等各項均有了顯著的提升,組間對比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詳見表2。

表2 2018年度和2019年度檢驗科行政評分情況對比分)
在手術、治療、診斷、預防等臨床技術實施階段所發生的疾病感染稱之為醫源性感染。據相關文獻資料報道,每年我國住院死亡患者中約有1/4與醫源性感染有關。檢驗化驗是現代醫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具有指導作用。醫院建立和發展檢驗科,為臨床治療提供可以反饋患者生理狀態和病理狀態的指標,為臨床治療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撐,故其與醫院的各個科室均有緊密的聯系,因此可以說,檢驗科是醫院中傳染源最為集中的地方,這也直接導致了檢驗科醫源性感染事件的高發生率情況的出現。此外,檢驗科是醫院中各種疾病檢驗樣本的集中地,樣本種類復雜、檢驗儀器多、檢驗工作繁忙,這也使得相比于其他科室,檢驗科出現醫源性感染的幾率更高。此外,醫護人員防護意識不強、操作流程不規范、消毒、通風系統不完善等均會提高檢驗科的醫源性感染率升高。故為了有效降低檢驗科醫源性感染事件的發生,從人員、設備、環境、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對檢驗科實施預防性管理措施就顯得極其重要。
本次研究以我院檢驗科為例,2018年度,檢驗科包括醫護人員和受檢人員在內的6548名的人員出現醫源性感染的83人,發生率為1.27%;2019年度我院就預防檢驗科醫源性感染對人員、設備、環境、作業、操作流程等均進行了預防感染管理措施,在檢驗科醫護人員與受檢人員總量6359人中出現醫源性感染的共有22人,發生率僅為0.35%,較上年同期相比降低了72.44%,說明,檢驗科預防醫源性感染管理措施的實施對保障醫療環境安全,減少院內感染具有積極影響。此外,行政管理評分數據表明,預防醫源性感染管理措施的實施對提升檢驗人員自我防護意識、規范檢驗流程、提高檢驗準確性、塑造整潔安全的檢驗環境都起到了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