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英
摘 要:思政課堂是學生學習和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渠道,而思政課則是教師落實立德樹人、培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擔當者這一根本任務的關鍵載體。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也應用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互聯網+”走進課堂,給傳統的思政課堂帶來一定的挑戰和機遇。因此,教師要在“互聯網+”背景下進行思想政治教學創新,采取拓寬渠道、提升素養、加強建設的策略,從而實現中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優化,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對中職學生的引領作用。
關鍵詞:中職思政? ?“互聯網+”? ?教學能力
課? ?題: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學規劃中職教育專項課題——“互聯網+”背景下中職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應用研究(課題編號:QZJ2020066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一、“互聯網+”背景下中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機遇
(一)媒介融合發展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多樣化
在互聯網不發達的時代,中職教師往往采取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思想政治教學,根據課本知識講授思想政治知識。這種方式需要中職教師具有高度的文化素養以及對知識極高的掌握能力。而在“互聯網+”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學不再拘泥于教師的口頭傳授,而是可以利用各種多媒體軟件進行知識輸出。如慕課,即錄播課程,可以將互聯網與教育相結合。中職學生只需登錄網站,便可聆聽教師講課,還可以反復觀看、暫停做筆記,解決了傳統教學模式下由于中職學生自身的失誤所造成的知識流失問題。教師可利用各種音頻、視頻來講授知識,以確保所講授知識的完整性與權威性。
(二)實時全息傳播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優化
在“互聯網+”背景下,每個人都處在相互交錯的信息網絡中,新媒體所具有的實時全息傳播的優勢有利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大化:一個先進理論可以第一時間被所有人了解,也能夠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新媒體具備的豐富影音手段使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新媒體平臺的交互性增加了教與學的良性互動,營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氛圍;新媒體平臺所具備的海量資源可以促使人們進行廣泛的自主學習,使教育效果達到最優化。
(三)三方渠道互通促成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優質化
三方渠道主要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者互相作用、互相影響。思想政治教育不只局限于學校教育中的教師和學生之間,還存在于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之中。“互聯網+”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方渠道互通、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促成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優質化。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如同三足,學生如同大鼎身,而新媒體恰好就是黏合大鼎的黏合劑,在新媒體強有力的連接下,三足才能合力支撐鼎身,鼎身才能站穩腳跟,進而合力促成思想教育成果優質化。
二、“互聯網+”背景下中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挑戰
(一)網絡依賴影響教育效果
網絡依賴主要指個體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使用網絡,甚至會影響身心健康,并伴隨著各種不良反應的現象。
由于互聯網提供的便利條件,導致很多教師過度依賴互聯網,照搬網絡上各類資源。做任何事情都要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照搬他人的方法應用到教學中是一種錯誤的方式,這會對教育效果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有時不但不能解決學生本身存在的思想問題,還可能因為錯誤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思想發生偏差,誤入歧途,偏離正確人生軌道。
(二)信息爆炸阻礙正確思想形成
大數據精準投放桎梏中職學生的認知思維發展,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阻礙正確思想觀念形成。大數據精準投放指的是根據特定的算法,依據用戶的搜索量、點擊量來持續為用戶提供相關內容。大數據的精準投放一方面提高了用戶的黏性,增加了用戶的點擊量、瀏覽量、購買量,另一方面卻形成了信息繭房,中職學生所瀏覽的信息只局限于網絡提供的源源不斷的相似信息,而沒有新內容,這將會導致中職學生沉溺于自己喜歡的事物里,限制了視野和認知思維,構筑起封閉的圍墻,破壞了思想政治教育者苦心營造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久而久之,中職學生會迷失在自己喜歡和舒適的環境中,不利于中職學生眼界的開闊和自身思想及認識水平的提高。
(三)網絡賦權消解中職教師權威
思想政治教育對于每個人的發展都至關重要,無論是哪個專業的中職學生,都有一門共同的課程,即思想政治課程。而現如今在“互聯網+”背景下,網絡在給中職教師開設思想政治教育課提供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消極影響。
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在進行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時往往利用視頻、音頻等影音軟件講授課本知識,這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積極性,使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而另一方面也助長了教師的懶惰和依賴心理,一些教師常常以視頻、音頻課件代替理論講解,導致教師本身對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掌握不夠,久而久之削減了教師的理論知識儲備,減少了教師自主研究、勤于備課的動力,致使教師教學能力不足,從而影響學生對某些難以理解的理論知識的掌握,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進而消解中職教師權威。
三、“互聯網+”背景下中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策略
(一)拓寬渠道: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平臺
首先,可以建設符合新媒體特征的中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站。雖然很多中職學校已經建立了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但網站上的資源大多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為主,內容較枯燥。中職學校應充分利用全息媒體的特點,在網站中增添豐富的影音視頻資料,如《戰狼》 《我和我的祖國》 《建黨偉業》等電影,這些影片順應歷史潮流,回應時代要求,邀請影視明星來演繹故事,但故事情節又無一不彰顯出中國綜合實力的提升,展現了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還可以在網站首頁增添打卡按鈕、自由發表評論區等板塊,采取這種方式可以充分調動中職學生瀏覽網站的積極性,使其在瀏覽網站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可以建設互動性強的中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群。中職教師可以充分利用QQ群、微信群的便利性與廣泛性,打造即時性交流平臺。一方面教師可以在群里發布最新的時事熱點、國家政策以及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組織中職學生進行閱讀并且自由發表評論,促進中職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自主學習;另一方面中職學生不僅是信息的接受者,還是信息的發布者,中職學生也可以在群中自主發布自己了解到的時事新聞與評論,引發討論。在這個互動平臺上,中職學生可以了解到教師的思維和想法,教師也可以通過學生發布的信息及評論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和心理特點,對不良思想及時進行糾正,對心理問題及時進行引導,對積極的生活態度進行贊美弘揚,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的言行舉止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
(二)提升素養:巧用資源達到思政育人的目標
新媒體所具有的豐富資源可以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大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利用新媒體資源提升自身的素養,更好地進行思政教育。
中職教師應增強對當前熱點問題的敏感性,鍛煉思辨能力,正確把握輿論導向,有效引導學生客觀分析熱點問題。中職教師還應更新網絡話語系統。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相對枯燥乏味,無法激發中職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滿足中職學生的需要。因此,在“互聯網+”背景下,中職教師應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跟上時代發展的潮流,善用網絡語言,把自己與學生放在同一位置,主動接受新時代網絡發展變化,從而盡可能消除與學生之間的代溝,更好地了解學生,提高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興趣。
(三)加強建設:合力構建有序新媒體環境
除了可以利用新媒體資源提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素養外,還可以針對信息爆炸給正確思想的形成帶來負面影響的現實問題,采取相應的舉措:中職學生個人和網絡平臺聯手合力構建有序的新媒體環境。
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要加強互聯網建設和管理。在新媒體環境下,優劣內容冗雜,充斥著網絡謠言、非主流思潮等不良或非法信息,這些信息會造成虛假信息泛濫、煽動不滿情緒、擾亂社會秩序等危害,中職學生的“三觀”還沒有形成,非常容易受到影響,因此構建有序的新媒體環境至關重要。中職學生個人應規范自身網絡行為,做一名文明高素質的網民;網絡平臺可以通過制定相關制度和壯大主流思想輿論來加強自身建設。
四、小結
中職學生正處于即將步入大學或社會,但“三觀”還沒有形成與穩定的階段。新媒體的各類優勢能更好地使學生受益。所以探究“互聯網+”背景下中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有助于教師認識到當前所處的大環境,從而把握新機遇,趕上新浪潮,應對新挑戰,提前規避新媒體對學生的不良影響,進而加強中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對中職學生的引領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建功.“課程思政”視域下全面提升中職教師教書育人能力探析[J].現代職業教育,2021(51).
[2]于亮.構建中職思想政治課高效課堂的教學策略[J].學周刊,2021(36).
(作者單位:洋浦經濟開發區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