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中職數字媒體技術應用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就筆者所在學校4年來開展的利用“互聯網+教育”平臺即中國大學慕課課程“走進數字媒體”的混合式教學活動,深入分析實踐成效,匯總成功經驗,梳理難點問題,運用新手段、制定新舉措、舉起新旗幟、提出新目標,全面提升師生信息素養,持續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并充分發揮示范課例的輻射作用,以期為同類研究者提供實踐經驗和借鑒。
關鍵詞:混合式學習? ? “互聯網+教育”平臺? ? 信息化教學
課? ?題:本文系2021年度浙江省教育信息化研究課題(專項)《基于混合式學習的信息化教學實踐研究——以中國大學慕課課程“走進數字媒體”為例》(項目編號:2021ETC166,主持人:葛生生)的研究成果。
國家對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高度重視。2010年教育部發布《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將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整體戰略。2016年,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教育部又頒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教育平臺逐步廣泛應用。
發展至今,教育部相繼下發政策文件,對教育信息化進行頂層設計和整體部署。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到2022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即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習應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普遍提高,建成“互聯網+教育”大平臺。
本文從數字媒體技術應用專業的基礎課程入手,結合筆者所在學校中國大學慕課課程“走進數字媒體”5次混合式學習的教學開展情況、學情分析對比和測試反饋,針對4年來的混合式學習開展情況,梳理典型路徑與方法、匯總成功經驗與優秀案例,并對教學過程中提出的困惑和疑難點研究新對策、運用新方法、制定新舉措,持續推進和探索混合式教學,并充分發揮示范課例的輻射作用。
一、基于混合式學習信息化教學實踐的路徑與方法
(一)利用“互聯網+教育”平臺進行線上學習
中國大學慕課課程“走進數字媒體”的每個章節有教學微課、理論測試和實踐作業,通過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線上學習課程知識,在討論區進行課程答疑,教師進行二次備課,梳理教學重難點,在線下課堂學習中解決教學重難點,進行鞏固練習和深入實踐學習。并根據新知識點的需要,鼓勵學生進行相關課程“數字攝影攝像”“視音頻編輯”的在線自主學習,開展同伴協作學習。
(二)使用移動互聯網教育互動平臺實現督促、測驗與過程性評價
使用藍墨云班課即時互動教學App,為所有教學過程提供數據化、智能化的信息。教師可以在藍墨云班課App查看慕課學情,并提醒尚未學習的學生進行線上微課及課程資源學習;教師通過平臺可進行發送課程、開展問卷調查、分享精品資源、組織課堂簽到、發布測試與作業、組織討論答疑、進行頭腦風暴、開展計時答題等教學互動活動;學生參與互動活動會獲得相應的經驗值,測試成績實時呈現,平臺跟蹤學生過程性學習,同時根據經驗值進行排名,記錄過程性經驗值。
(三)線下開展項目式教學,提升課程信息素養和技能水平
針對第二章攝影技術入門、第三章圖像編輯技術內容,根據學情增加校園美景、校園寫真、院士公園采風、最美證件照、畢業集體照等課內項目;針對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攝像及視音頻剪輯系列內容,增加校園喜劇、地方風情、鄞州非物質文化展覽館拍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宣傳片等課內項目;同時布置課外項目,例如公益廣告、文明風采微電影制作、我的家鄉等項目,并選擇優秀作品參加全國文明風采攝影比賽。引導學生進行由淺入深的學習,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專業核心技能水平。
(四)依托創客空間開展STEAM教育,促進教育信息化從融合應用向創新發展的高階演進
在線下教學活動中依托創客空間開展STEAM教育,聯合各領域的師生和專家,跨界升維,創造性解決目標問題。以“校園新聞熱點欄目”為例,在設計階段進行分鏡頭腳本的規范寫作;在錄制階段通過創客空間,即藍鳥工作室的影視后期組進行錄制和剪輯,聯合無人機專業學生進行部分鏡頭的航拍;在制作階段,網頁美工組進行字體設計、色彩搭配與畫面色調處理,影視后期組制作特效片頭、剪輯和音效處理;在作品測試階段,聯合校內外專家導演把關;最后由網絡搭建組的學生進行測試和播放。
二、基于混合式學習信息化教學實踐的成效分析
“互聯網+教育”平臺和移動互聯網教育互動平臺的應用,為個性化教學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激發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有助于量化學生學習效果,掌握學生學習軌跡,增加教學有效時間,基于移動互聯網模式下的混合式教學為信息化教學的變革提供了條件。
依托創客空間的STEAM項目式學習,提升了學生在信息化環境下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育其信息素養、提高其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同時增強了教師創新教育教學的能力,促進教育信息化從常態應用向融合和創新發展的高階演進。
充分發揮示范課例的輻射效能,匯聚優秀案例,在學校教研會議、寧波市計算機專業理事會議、省計算機年會中進行課程成果匯報和展示,推廣典型做法。為信息技術專業課程的發展提供參照,在廣泛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推動教育理念改革、培養創新人才等方面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提高教育信息化質量,根據《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促進信息化教學進一步升級提質。
三、基于混合式學習信息化教學實踐遇到的問題與新舉措
(一)信息化教學內容
問題一:學生對第七章關于虛擬現實技術和增強現實技術的體驗感不足,教師在專業技能方面略顯不足。
舉措:建立虛擬現實工作室,服務全受眾的智能學習需求,推進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
問題二:信息時代軟件更新日新月異,第五章和第六章的影視音頻編輯軟件過時。
舉措:影視音頻編輯軟件采用移動手機端App,如VUE、小影等,結合使用PR和AU進行深入學習。
問題三:如何保持或者增強學生線上線下信息化環境學習的自主性和持續性,深入提升專業技能水平?
舉措:舉辦歷屆優秀學生作品展,帶新生賞析,使其了解數字媒體技術應用專業的就業前景和行業動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明確課程學習的意義和方向。
每章節增設校本項目案例,讓學生明白如果想爭取到外出采風拍攝的機會,就要在課前學習好慕課的視頻課件、做好測試,帶著預備知識和技能進課堂,以此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開展團隊協作學習,為盡早融入專業學習氛圍、互相督促同伴協作學習,在課程學習開始時就讓學生按照興趣分工組成團隊,以5~6人為一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配備單反相機。充分利用課后時間,如在暑期實施團隊創作項目,由校企合作導師引領學生開展項目學習。
問題四:有效教學時間內如何分配慕課的測試作業與實踐拍攝操作的時間占比,既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又提高每章節測試成績,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
舉措:學生團隊制作校本習題冊,精準開展專項練習。教師打破傳統信息化教學模式,跨界融合,實行多導師制,與專業相關課程如“數字攝影攝像”“圖形圖像處理”等進行聯合教學。
(二)信息化教學實施保障
問題:在線學習網絡卡、慢,帶寬方面略有不足。
舉措:保證帶寬滿足信息化教學需求,加快面向5G網絡的智能學習體系建設。
(三)信息化教學評價
問題一:學生評價主要采用每章節測試、練習和期末考試的形式,信息化素養評價體系不夠完善。
舉措:結合線下課程項目實踐,信息化素養評價分為線上評價和線下評價。通過科學嚴謹、全面系統的持續性測評,掌握學生的信息素養和技能水平發展情況,為促進信息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
問題二:學生較喜歡學習攝影攝像相關章節,對其他章節興趣不大且測試成績較弱,需提升其他章節教學質量。
舉措:在課程結束的時候,讓學生投票選出最喜歡的章節,并對課程提出建議、寫出學習心得。結合學生上交的文件和測試得分低的章節,教師團隊須再次思考如何優化項目、改進教學。
(四)信息化師資隊伍
問題:教師的信息化素養發展不均衡,個體差異大。
舉措:以老帶新,即團隊協作教學,組建一支數字媒體技術應用專業師資隊伍,啟動“人工智能+教師隊伍建設行動”,推動教師更新觀念、重塑角色、提升素養、增強能力。以信息技術專業信息化教育教學改革發展,引領數字媒體技術應用專業教師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通過浙江省教師培訓管理平臺的優質培訓項目開展教師全員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
參考文獻:
[1]王向東.走進數字媒體(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葛生生.基于移動互聯網模式下的中職計算機混合式教學研究[J].職業教育,2017(9).
[3]葛生生.“互聯網+”背景下的STEAM教育在中職數媒專業的應用實踐[J].職業教育,2018(9).
[4]葛生生.混合式教學中在線學習活動的設計與實踐:以中國大學慕課課程“走進數字媒體”為例[J].職業教育,2018(12).
(作者單位:鄞州職業教育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