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 于天英
摘要:隨著基礎科學進步為生物學創新注入強大動力,人類對生命健康、疾病治療、疫苗研發的需求提高。21世紀被稱為“生物工程時代”,生物學也逐漸發展為一門顯學,成為高等學校開設的重點課程之一。其中,“分子生物學”屬于自然科學范疇內最具活力、最具前景的一門學科,開設范圍包括醫學專業、農學專業、生物工程專業、制藥工程專業等,是塑造大學生正確生命觀與生物學素養的重要課程。為了增強高等學?!胺肿由飳W”課程教學的有效性、促進教學實質性改革,首先從宏觀層面分析該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其次圍繞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展開研究,提出可行的教學改革方案。
關鍵詞:“分子生物學”;理論教學改革;實驗教學改革;“互聯網+”
根據“分子生物學”(molecular biology)的誕生標志,即人類發現DNA遺傳信息并構建雙螺旋結構模型(沃森&克里克),不難判斷該學科的定位,是一門自然科學領域研究生命現象、規律、本質的科學,研究對象聚焦于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將分析視域集中到“分子生物學”的知識體系層面,“自然科學”這一所屬領域決定了該知識體系的特征。(1)存在豐富的驗證性知識,如染色體的結構、遺傳物質、基因突變等,此類知識屬于理論教學層面,是高校學生開展“分子生物學”知識體系建構的基礎。(2)需要進行大量的實驗教學,因為“分子生物學”是建立在分子水平(或“微觀尺度”)上的新興科學[1],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不像生理學、植物學一樣具有條理性和直觀性。從以上兩點分析出發,高等學校“分子生物學”的教學改革既要滿足理論教學的系統性要求,又要滿足實驗教學的沉浸式需求。
1 高等學校“分子生物學”教學問題
1.1 理論教學面臨的問題
客觀來看,“分子生物學”一直處在動態發展中,生物學前沿理論研究不斷取得突破,對固有知識體系的影響深刻,同時,不同基礎學科視角和應用學科的需求均會對“分子生物學”教學產生導向作用。因此,理論教學面臨的問題很多,本研究僅從高等學校教育職能出發,重點分析3個方面的問題。
1.1.1 教材問題
教材是教學的知識信息載體,也是師生圍繞“分子生物學”進行互動溝通的重要媒介,選用何種教材對理論教學是否滿足“系統性要求”至關重要。筆者收集了高等學校適用的“分子生物學”教材(見表1),對比發現,不同版本的教材(不含實驗教材)雖然各有亮點,但應用于理論教學方面普遍存在知識點復雜、抽象和知識結構邏輯性強、概念較多的問題。如果作為教學依據,不僅同質性很高,還會浪費大量的教學精力與時間,不利于實效性課堂的建立。
1.1.2 教法問題
結合筆者的經驗,“分子生物學”知識(已驗證知識)淺而繁、多而雜,概念、定義、方法等基礎性知識不需要深講,導致教學方法單一,突出表現為有限知識資源的排浪式講授,高校學生處于被動地位,與教師的交流不夠深入,難以直接從理論維度對“分子生物學”進行拓展。此外,教法單一還意味著對“互聯網+”教育資源的利用效度不足,例如酶切、 DNA重排、基因組測序等知識過于抽象,網絡信息資源介入不足,很難從教法方面賦予學生直觀的認識。
1.1.3 教學模式
21世紀初,以“生物工程”為代表的新興專業炙手可熱,社會上普遍認同生物學將引領新時代。但從現狀來看,絕大部分生物學類本科及高職人才并沒有機會真正進入生物工程、生物科技、生物制藥等研發領域,一方面是因為自身知識儲備不足,另一方面與教學模式相關。以“分子生物學”為例,雙師型隊伍建設、產學一體化建設、現代學徒制建設、校企合作機制建設等遠比其他專業落后,高校普遍采用以理論為主的“填鴨式”教學模式。
1.2 實驗教學面臨的問題
(1)受到高等學校實驗教學條件的限制,實驗本身淪為理論教學的附庸。盡管高等學校(以普通本科為主)整體上在自然科學教育方面的投入很大,但除了985、211、雙一流高校及部分專業,大多數學校的實驗條件相對簡陋,無力支撐大規模、多樣性的“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受條件限制,除了不得不減少實驗項目,也會簡化一些實驗教學內容,如較為基礎的聚合酶鏈式反應、核酸提取、標記示蹤劑等。類似的基礎性實驗項目是對教材中理論知識的現實驗證,無論是按照老師提供的實驗流程,還是依照教材設計的實驗“臨摹”,實驗本身都缺乏自主能動性,無法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2]。
(2)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組織方式落后,實驗難以提供“沉浸式”體驗。實驗教學強調學生自主操作,但“分子生物學”是建立在分子尺度上的,實驗對象的微觀性決定了實驗內容的抽象性,包括教科書上給出的實驗結果,在現實中需要染色、電泳等方式才能觀察到。由于傳統實驗教學具有一定的演示性特點,如教師利用PPT展示實驗過程、實驗現象,并要求學生按照實驗圖片分析實驗原理、實驗過程,很難產生“沉浸式”體驗[3],削弱了學生的實驗興趣,學生忽略了實驗的重要性。
(3)“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目標不合理,造成“重結果輕過程”的現象。在開設“分子生物學”課程的高校專業中,教師一般將學生實驗操作結果納入平時成績考核序列,但在實驗教學目標設計上,主要突出實驗結果(性質、數據等),對實驗過程中是否充分體現了“分子生物學”實驗原理、實驗操作是否符合規范、實驗設計是否具有創新性等問題的關注度相對較低。從學生角度而言,影響成績的關鍵落在了實驗報告上,難免出現“為實驗而實驗”,依據驗證性結論反向構建實驗過程的現象,不利于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
2 “分子生物學”理論教學改革探索
“分子生物學”理論教學應以系統性為抓手,將教學改革作用于教材、教法及教學模式3個方面。
2.1 教材內容改革
高等學校直接選用“分子生物學”教材構建教學內容,無論對版本如何精挑細選,都很難與人才培養完全契合。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存在兩種方向,即學術性與職業性人才。在不同人才培養導向下,對教材內容的需求存在較大差異。在實踐過程中,可以選定一本或一類“分子生物學”教材為范本,按照“能力導向+以生為本”的原則進行教材重構。結合筆者的實踐經驗,為了系統地呈現“分子生物學”的基礎知識,統籌表1所列教材中的相同部分,按照克里克提出的“分子生物學”中心法則(genetic central dogma)要求,整合出一套匯集DNA、RNA、蛋白質、遺傳信息轉錄與翻譯等知識點的教學講義,一方面,可以精簡大量“分子生物學”的重復概念,強化相關知識點的銜接(如詳細描述遺傳信息從 DNA向RNA傳遞的過程、機理),實現碎片化知識的有序排列,優化教材內容的邏輯結構。另一方面,有利于與實驗教學的銜接,增強理論與實踐的黏性,如基于一個實驗項目將相關知識串聯起來。
2.2 教學方法改革
考慮到大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探索能力,“分子生物學”教學方法應采用“少教多學”的原則,兼顧“分子生物學”理論教學的系統性需求。因此,在具體的教學方法設計上,可基于立體化的設計方式[4],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理解、掌握“分子生物學”知識內容。其中,多角度教學方法設計可以理解為在一個“分子生物學”知識點的教學中,同時提供多種呈現方式,比如最基礎的“DNA雙螺旋結構”,這一知識點在中學階段就已經提到,但學生真正接觸DNA雙螺旋模型的機會并不多,在課堂上除了用語言描述,輔以實體模型、3D圖片、視頻、自制Flash動畫等資源,反復從多個角度呈現,也可以用DNA雙螺旋分子模型的拼裝材料,依據理論知識進行實踐。立體化教學方法的設計可以理解為“互聯網+主題化+任務式”教學思維,本質上是一種高效互動的教學方式,以互聯網技術及數字化資源“托底”,用以彌補傳統言說傳授表達力的不足,以主題化的知識整合形式,為學生建立“分子生物學”知識思維導圖,例如以“DNA”為主題詞,所能關聯的知識點包括“DNA基本結構”“DNA基本性質”“DNA與蛋白質的相互作用”“重組DNA(克?。薄癉NA排序”等,任務式驅動可以通過銜接度較高的問題實現,例如按照“DNA的一級結構、二級結構、高級結構”循序漸進地設計問題。
2.3 教學模式改革
高等學?!胺肿由飳W”教學的常規組織模式仍然是課堂,從系統性要求出發,勢必要改變課堂組織模式下“分子生物學”知識單向傳播的方式,這是教學模式改革的重心所在??梢詫⒁还澱n劃分成不同的教學實施區間,例如按照“六分法”,將課堂組織分為回顧階段、探討階段、引導階段、講授階段、釋疑階段、鞏固階段。其中,回顧階段的教學時長控制在5 min以內,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前面所學知識進行概括總結。在這一過程中,以提問的方式對學生的知識儲備進行檢驗,引出本節課要學的知識點。探討階段不是針對新知識展開的,而是對將要學習的新知識進行“預測”,教師可以事先準備一些開放性問題、生物學現象、實驗案例等,促進學生對既有知識與新知識之間的關聯。引導階段完全由老師主導,目的是將出現的“錯誤預測”引入正常軌道,同時公布本節課關于“分子生物學”教學的重點、難點、疑點等。講授階段采用2.2中構建的教學方法,這一階段所占時間較長,應控制在一節課時長的1/2左右,保證將知識點講明白、講透徹。釋疑階段是一個師生互動過程,由學生提出相關問題,教師負責有針對性地解答,同時,學生所提問題也應與本專業保持一定相關性。例如,醫學專業學生在課堂上學習了 RNA干擾技術,比較有價值的問題有RNA干擾技術在癌癥治療方面的價值和實現原理、現階段取得的成果等。鞏固階段完全交給學生自主展開,可組織3~5 min的組間、組內探討活動,教師在這一階段提供一些拓展性讀物。
3 “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探索
圍繞“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一個核心任務是將抽象化的實驗內容轉變為具體化的呈現形式,包含對實驗教學課程內容的數字化轉型,也包括“線上+線下”組合教學手段的運用,以實現“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效果的最大化。直觀上,在“互聯網+”思維的引領下,實驗教學應大量應用網絡工具、平臺、素材等,但傳統教學(即線下教學)也不可以徹底拋棄。事實上,傳統教學在營造學習氛圍、提高師生互動性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與“沉浸式”實驗教學體驗并不沖突。一個完整的“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模型,除了發揮理論知識的實踐驗證功能,還要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換言之,該改革模型還應突出“分子生物學”課程思政的價值,完整的架構如圖1所示。
3.1 基于“互聯網+”匹配實驗內容與素材
從高等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角度出發,實驗內容涉及的“分子生物學”知識可以形成相對獨立的系統,以充分發揮高校自身的實驗條件優勢,如圍繞蛋白質的誘導、表達與檢測設計實驗項目,可借助互聯網收集與誘導溫度、 IPTG濃度、蛋白質前提加工等相關知識內容。同時,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教師也可以通過預告實驗項目的方式,讓學生自行搜索實驗知識內容,培養學生的信息收集整理能力。素材即實驗教學使用的文字、圖片、視頻等數字化資料,與實驗內容保持一定匹配度,結合筆者經驗,建議教師自行錄制視頻素材,包括實驗的工具、試劑、基本操作、重點事項等,通過線上途徑傳遞給學生(如 QQ、微信),并在實驗教學正式開始之前,以直播的方式演示完整的流程。
3.2 基于“互聯網+”的實驗教學與課程思政關聯
實驗是探究自然科學的主要途徑,這一行為本身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如攀登科學高峰、激活創新意識、強化動手能力等,符合高校以德樹人的教育需求,也是實現課程思政的有效手段。借助實驗教學,一方面可以發揮“分子生物學”的現實價值,進一步關聯相關科研人物,如開發干擾素α-1b的侯云德院士以及研發疫苗的陳薇院士等;另一方面,強調正確的價值觀、嚴謹的科學觀在實驗教學中的促進作用。要秉承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強烈的責任心尋找實驗偏差,消除學習“分子生物學”課程時的功利心理。
3.3 基于“互聯網+”構建“分子生物學”實驗評價體系
“互聯網+”教學模式之所以能帶給人強烈的沉浸感,是因為在互聯網平臺上,個體處在較為平等的地位,提高了評價者和被評價者的客觀性。同時,“互聯網+”可以形成多維度的評價渠道,如課前利用線上途徑(雨課堂等),對實驗任務、要求等進行集體探討,一個觀點被提出之后,能迅速發現存在的問題。從課前預習的角度來看,極大地減少了教師的工作量。此外,將實驗過程以視頻的形式傳輸到“互聯網+”平臺上,可以進行更加詳細的過程評價,消除以結果為依據的評價弊端;教師要關注的是系統的評價表設計,從實驗準備到實驗操作、從實驗過程到實驗結果、從實驗原理到實驗安全等,實現定量化的全方位評價。
4 結語
“分子生物學”教學改革應聚焦學生主體地位的塑造,基于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提出的觀點,本質是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擺脫被動接受知識信息的桎梏,同時強化理論與實踐教學的平衡性。
[參考文獻]
[1]尹祥佳,李晶,趙慧軍,等.高職院?!胺肿由飳W”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20(8):104-106.
[2]祥佳,郝楠,李晶.高職院校分子生物學PDCA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化學工程與裝備,2020(10):290-291.
[3]曾穎玥,牟藤,朱春玉,等.基于“互聯網+”的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體系改革[J].軟件導刊,2021(5):183-187.
[4]董妍玲,潘學武.民辦高校分子生物學教學改革初探[J].當代教育論壇(管理研究),2010(6):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