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語言文學是高校的一門傳統課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沿革。在我國高校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漢語言文學的內容相對固定。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化時代的來臨,尤其是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和崛起,使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鑒于此,漢語言文學教學也應該應時而變,探究新的教學策略,尋求新的教學思路。本文基于新媒體環境,對漢語言文學教學創新實踐進行了一番深入的研究,從幾個方面簡要論述了教學上的創新。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漢語言文學;教學實踐
漢語言文學不但是我國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同時還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漢語言中蘊含了大量的經典內容,因此在傳統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不過,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的快速崛起和發展,給傳統的漢語言文學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和沖擊。因此教師必須要重視漢語言文學在新媒體環境中存在的問題,并給予解決,促進我國漢語言文學的穩定發展。
一、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文學的主要特點
(一)文學資源豐富多樣,應用較為方便
基本上任何一個學校漢語言文學課程都會涉及到的理論是:文學理論(創作、分析、鑒賞、創作理論),語言學理論(現代漢語、古代漢語);作品和史是: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世界文學;創作是:文學寫作、實用文本寫作(文秘寫作)、新媒體寫作、論文寫作。本課程的文學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在新媒體環境之下,漢語言文學想要尋求新的發展,就必須適應環境,利用環境,借助新媒體傳播的及時性、廣闊性,擴大漢語言文學的影響力。相關人員完全可以根據自己對漢語言文學的掌握情況,以及個人的創作習慣對新媒體環境下的資源進行學習和整理,建立符合自身發展的文學機制。
(二)文學資源具有較強的可塑性
在新媒體環境下,借助于強大網絡檢索技術,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可以很方便的查找各種學習資源和教學資源。借助于此,教師可以擺脫既有教學大綱的束縛,靈活引進各種網絡教學資源,并對其進行合理編排和運用,從而使課堂更加豐富多彩。而學生則可以開展漢語言文學的自主學習,不必受制于教材內容的限制,自由拓展自己的漢語言文學發展的空間。
拿新媒體寫作來說,學生可以從網絡中方便的查找新媒體寫作的教程等類的資源,開展自學,甚至進行創作和投稿,或者建立屬于自己的新媒體號。而教師可以立足高遠,將新媒體文學看作為一種全新的文學樣態,與傳統文學進行比較,搜集各類資源,制作教學課件,幫助學生明晰新媒體寫作的特點,新媒體文學與傳統文學的異同。進而,幫助學生明晰現狀,找到切入點,更理性、更全面的認識新媒體寫作。
(三)文學資源具有良好的互動性
新媒體環境下,互動性得到了極大的增強,這種溝通模式及時、高效、公開,文學也成為了新媒體環境下人們公開探討、互動的重要資源。一些新的網絡互動樣式也由此出現,代表新時代一種新的語言形式。
二、新媒體背景下漢語言文學教學發展的困境
(一)網絡流行語的沖擊
網絡流行語伴隨著網絡的發展興趣,在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流行語使用的范圍和頻次又得到了一次顯著的增加。這表示著漢語言的一種新發展和新傳播,也體現了廣大群眾在新媒體中的積極參與。網絡流行語具有多種特點,其以自身的創造性、多意性、不規范性,成為了網絡時代的語言寵兒,借助于網絡的瘋狂傳播,對傳統漢語造成了一定的沖擊。而且,伴隨著新媒體的崛起,這種語言的受眾越來越多,呈現出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并且這些受眾也成為了這種語言的直接傳播者。而在這些受眾和傳播者中,大學生可謂是最龐大的一個群體,這也使得網絡流行語通過影響大學生群體,進而對漢語言文學的教學產生沖擊。這種沖擊,主要是網絡用語的不規范化與傳統文學的規劃范之間的沖突,容易對學生產生一定的誤導,影響學生的文化表達。
(二)漢語言文學教學知識脫離現實生活
隨著新媒體的崛起和發展,傳統媒體日漸式微。但是,長久以來,漢語言文學課程主要是為了培養傳統媒體人才開設的一門課程,傳統文學的教授仍然屬于漢語言文學課程的主要內容。雖然,現在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有了越來越多的關于新媒體方面的內容,但是仍然沒有系統的理論和實踐課程內容。此外,大學生與新媒體接觸密切,直接影響到了他們的日常語言習慣,這也給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三、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文學課程內容創新
(一)教學內容的迭代更新
新媒體環境下的漢語言文學課程設計,能夠借助新媒體平臺搜集各種各樣的資源,進而實現資源的整合和利用,拓展教學內容。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借鑒吸收流行的、新生的漢語言文學研究成果,使之為課堂教學服務。在保留傳統的漢語言文學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根據時代的發展、新媒體的發展,不斷生發出新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學習各種新媒體文稿的寫作,加強新媒體寫作的訓練。并且,要加強新舊的聯系,在新媒體寫作中良好的融入傳統文學樣式,將傳統語言應用形式與現代化語言意境相結合,進而實現更有富有新意的表達。
(二)是教學內容資源的多元整合
教學內容資源的多元整合是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文學課程重要的工作內容。網絡上,各種資源數以萬計,良莠不齊,我們要進行細致的篩選和選擇工作,保證教學資源的優質。將真正的優質資源引進課堂,推送給學生,打破課堂教學的時間限制,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通過新媒體平臺在全校范圍內進行教學資源的分享與傳播,加深學生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理解和認識。
(三)建漢語言文學教學平臺
新媒體環境下想要保證漢語言文學設計的權威性、高效性,就需要建立漢語言文學教學平臺,加強漢語言文學專家學者與廣大人民群眾之間的交流互動,第一時間掌握國內外漢語言文學的研究動態。在教學實踐設計的過程中,融入優質漢語言文學作品,將豐富的教學資源輸入到教學平臺中,方便他人的查閱與觀看,賦予漢語言文學豐富的時代特征,助力漢語言文學研究領域的持續發展。
四、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文學教學形式創新
一本書、一塊黑板、一個課件依然是漢語言文學秉持的教學方式,這不僅不符合教育現代化趨勢,也無法適應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文學的發展。為此,教師需要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教學能力,靈活運用各種信息化教學手段、搜集各種網絡教學資源,使之為漢語言文學教學服務,打造現代化的課堂,為學生打好漢語言文學的基本基座,將專業與自身優勢結合起來,形成獨特優勢。
新媒體環境下國內外共享漢語言文學研究成果,我們可以借鑒歐美創意寫作學科專業培養方式的同時,與新媒體實踐經驗相結合,努力做到“四個融合”:打破壁壘的學科融合、溝通媒介的科技融合、關注熱點的時代融合、傳承經典的文化融合。開展合作教學、項目式教學,借助網絡和新媒體技術具有的便利性、靈活性特點,將漢語言文學課程延伸到網絡、社會與生活中,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打破傳統課堂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學生能夠自主進行文學資源的獲取。教師充分發揮出指導性作用,提高漢語言實踐教學的靈活性,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知識訴求,調整傳統的學習結構,通過新媒體平臺進行開放式教育資源獲取,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五、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文學教學實踐創新
(一)變漢語言文學教學思路
對于學習漢語言文學課程的學生來說,不管是創作文學作品、寫文案、深度訪談還是黨政文章,甚至寫新媒體文章,理應要比其他的學生更精通一些。此外,還要擁有較好的分析鑒賞作品的能力。理論上這個能力才是漢語言文學專業要求完成的核心素養。當然這里說的分析鑒賞作品,范圍就非常廣了,一切文學作品都可以分析鑒賞:電影,電視劇,小說,漫畫,詩歌,廣告,游戲,裝置藝術,建筑……不勝枚舉。在新媒體環境下,需要的其實也是這種具有創作能力鵝賞析、品評能力的人。
基于新媒體對人才的要求,我們需要轉變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思路。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少一些理論性的講述,多一些實踐創作和賞析。在課堂中,不能搞“一言堂”,要引導學生積極互動,分享他們或許是不成熟的觀點和看法,創作似乎是蹩腳的文章。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學生得到足夠的訓練,不斷提高他們的文學素養。我們可以找一些優質的新媒體文章,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讓學生進行仿寫,不斷提高學生實際寫作能力。
(二)尋新媒體文學的融合點
在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文學的教學仍然是以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為主要目標,而要想實現這一點,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多反思、多思考,關注新媒體環境下中國經典文學作品的應用,關注文學素養在新媒體創作中的體現。我們要為學生找到這方面的現實案例,讓學生看到文學素養在新媒體環境下的重要性。并創造多元化的教學環境,布置與現實相關的教學任務,提高學生語言運用的準確性、嚴肅性、文學性,使學生的創作中能夠有擁有直指人心的力量。
就目前來看,在新媒體環境之下,傳統的漢語言文學課堂教學仍然存在諸多的不足,新媒體與傳統文學的融合性不強,課堂教學方式單板、單一,趣味性不足。為此,我們需要借助于全新的教學手段,借助于大數據技術,梳理漢語言文學教材中的重要信息,以及其在新媒體創作中的應用頻次,明晰新媒體寫作中漢語言文學被使用的方式、內容和目的,為新媒體文學與傳統文學的融合找到著力點。
(三)重漢語言文學師資力量的培養
師資力量是決定漢語言文學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要打造出優質的新媒體環境下的漢語言文學教學方案、教學資源、校本課程,一定需要一只既具備傳統漢語言文學素養,也具備新媒體理論和實踐能力的師資隊伍。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新媒體下漢語言文學的教育創新。為此,我們需要加強對既有教師隊伍的培訓,邀請新媒體相關從業人士到校進行講座,或者開展教師線上統一培訓,不斷加強漢語言文學教師對新媒體的認識和理解。學校方面還可以舉辦教師新媒體創作大賽,激發教師的創作熱情,提高教師的創作能力。而作為教師,除了參加學校方面的培訓之外,我們還要不滿足于自我,積極學習新媒體創作理念,了解新媒體創作特點,堅持與時俱進。在教學中,我們要敢于嘗試,敢于創新,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引進新的教學內容,充分發揮自身想象力,找到傳統文學與新媒體文學的融合點,帶領學生進行創新性的寫作,在龐大的信息資源中挖掘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帶來新穎的教學體驗,為學生構建更為廣闊的新媒體場景,培養既具有堅實的傳統文學理論基礎和素養,又具備跨媒體、融媒體、全媒體操作能力,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應用創新型、復合型專業人才。
總而言之,基于新媒體環境的漢語言文學教學,需要傳統和現實中找到一條合適的路徑,將傳統的語言教育、文學鑒賞教育進行適當的延伸,注重教學內容的迭代更新,實現教學資源的多元整合,搭建教學信息共享平臺,進而不斷強化學生的新媒體寫作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培養新型的、復合型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方釗.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文學教學實踐——評《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文學教學優化策略》[J].新聞與寫作,2020(06):116.
[2]芮瓊.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文學教學優化策略研究[J].教育評論,2019(12):133-136.
[3]王方釗.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文學教學實踐——評《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文學教學優化策略》[J].新聞與寫作,2020(06):后插4.
[4]陳文輝.淺談新媒體環境下高職漢語言文學教學優化策略[J].中華傳奇,2020(25):37.
作者簡介
佘晨(1991.05—),女,漢,貴州省清鎮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