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背景下,在“雙高建設”創建的進程中,高職院校的00后大學生在思維模式、行為習慣方面有一定的代表性,學生黨員發展和管理工作也更加要求從學生群體的思想發展特點出發。本課題以校本研究為樣本,分析總結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學生黨員發展與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探索立足于“兩山”理念的實踐育人體系如何更好地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以形成學生黨員發展和管理過程中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舉措。
◆關鍵詞:實踐育人;高職院校;學生黨員;管理;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闡明了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地位、任務要求和實踐遵循,并指出:要做好在高校教師和學生中發展黨員工作,加強黨員隊伍教育管理,使每個師生黨員都做到在黨愛黨、在黨言黨、在黨為黨。目前,高職教育呈跨越式發展,已成為面向人人的教育。
大學生黨建作為高校黨建工作的核心內容,是新形勢下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抓手,在高校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方面能夠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年齡層出現新變化,學校團員基數、團員比例呈現新態勢,學生黨員的發展和管理工作要緊隨歷史發展規律,研究新時代學生思想發展特點,不斷加強黨建育人的廣度和深度。
當前,高職院校學生黨員發展與管理工作中存在普遍問題,提升高職學生的黨性修養,需要從源頭抓起、過程化培養,借助規范化的培訓體系,以賽促學,高標準、嚴要求,在發展學生黨員的過程中實現思政教育入腦入心,提高廣大學生黨員的整體質量。
一、高職院校學生黨員發展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在“雙高建設”的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學生黨員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征,對高職院校的黨建工作和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我們以大一、大二處于培養期的大學生入黨積極分子作為跟蹤觀測對象,結合基層調研、樣本分析、個別訪談等取樣方式,發現了高職院校在學生黨員發展管理工作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
(一)從學生角度來看,存在入黨信念不夠堅定的問題
高職院校學生的理論素養普遍存在短板,部分優秀學生經過一個學年的培養之后被確立為入黨積極分子,此時學生經過黨校的培訓學習,初步掌握了黨的基本理論,但是理想信念模糊,思想上并沒有真正入黨,加上三年學制受限,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過程是緊鑼密鼓的,對學生入黨信念的考察會疏于管理,勢必影響日后的黨員教育培養管理過程。
(二)從學校角度來看,存在教育方法不接地氣、管理模式虎頭蛇尾的問題
高職院校學生黨員在培養期的年齡普遍處于17歲至20歲,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學生對國際國內時政、黨的方針政策不可謂沒有興趣,他們恰恰以這個年齡段的世界觀在消化這些內容,高校在教育發展學生黨員的過程中,手段多為傳統的單向灌輸式學習,內容重理論輕實踐,學生普遍感覺與社會現實結合度不高。此外,學校也存在重發展輕教育的傾向,面向黨校在讀生的考察較為嚴格,而面向入黨積極分子和預備黨員的跟蹤考察要薄弱許多,存在發展前和發展后“兩張皮”的問題。
(三)從形式上來看,線上線下育人手段結合度不高
學校黨校主要以黨章、黨規、黨史等理論教育線下授課為主,網上黨校開辟欄目較少甚至沒有,這就導致教育形式趨同,容易流于形式。加上高職院校學制短、學生流動性快、組織發展工作時間緊、任務重這些短板,線上教育難以形成長效機制。調研發現,高職院校普遍缺乏校本特色的線上教育平臺,00后大學生號稱網絡上長大的一代,缺乏線上教育的學習、活動和服務功能,很難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難以緊跟時事發展,做到教育內容入腦入心。
(四)從內容上來看,缺少與地方發展特色相匹配的實踐內容
高職院校學生黨員更應該在行業領域成為佼佼者,實踐育人的擔當與使命引領應該形成校本特色。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高職院校基層黨組織因地制宜制定學生黨員發展與培養方案的能力尚有不足,沒能發揮學校的人才與資源優勢,以實踐育人途徑引領學生黨員深入社區、基層、鄉村體察國情社情民情的主動意識不夠,通過實踐育人活動培養學生黨員服務和奉獻意識方面的針對性不足。
二、學生黨員發展與管理問題應對路徑探析
2021年1月,浙江省教育廳黨委副書記干武東在浙江省高職院校黨建研究會第二十九次會員大會(2020年年會)暨黨委書記工作交流會上指出:高職院校要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全面提升高職思政工作水平,要加強規律性前瞻性研究,深化理論研究與成果轉化。
我們認為,學生黨員的發展與培養,一定要與實踐育人體系的搭建與實施過程保持時空一致性,要抓住重點,直面難點,利用好紅色資源補齊短板,例如湖州市牢固樹立和率先踐行“兩山”理念的實踐育人體系,這可以成為湖州職業技術學院更好地使用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以理論研究帶動品牌創建,著力特色培育,為高職院校群體提供普適參考。
(一)抓好源頭,定制黨員發展個性化“菜單”
學生從大一遞交入黨申請書開始,黨組織就要為其量身定制成長檔案,從源頭上唱好學生黨員的發展序曲。學校可以依托“職業教育”特色平臺,為不同專業的入黨積極分子定制個性化的“菜單”,每學期末將“兩課”(《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與法治》)成績、學院或學校學生工作履歷、“第二課堂”學分、專業實踐實習等內容更新到成長檔案中,保證源頭上的重視、過程中的培養、個性上的區別。
高職院校應該積極開發線上教育平臺,以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等為載體開發“微黨課”,利用微視頻這種全新的黨課模式對入黨積極分子開展培訓。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講,入黨積極分子培訓是他們成為一名合格黨員的必經途徑。而通過微黨課可以有效提升高職院校入黨積極分子的培訓質量,是幫助青年大學生完成思想交流以及黨性錘煉的平臺。
(二)建好平臺,貫通“青馬工程”等培養平臺
2020年,團中央等四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深入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的意見》,明確建立健全科學化、規范化培養機制,強化支持保障,促進“青馬工程”深入實施。經過三個學年對學校“青馬工程”開展情況的觀察,我們發現高職院校“青馬工程”在實際實施過程中更傾向于對大學生骨干的培養,覆蓋面有局限性,影響范圍不夠,學習深度不夠。
我們認為,高職院校黨委應該從體制機制層面為大學生黨員的發展、教育、培養和管理做好保障,應該整合校內外資源,協調各部門單位,不能讓“青馬工程”僅僅依靠團學組織自身,而要通過教育培訓,發掘一批有一定思想覺悟和強烈進取心的積極分子,使“青馬工程”與學生黨員發展在目標上具有一致性,在培養對象上具有交叉性,在培訓內容上保持統一性,在培訓成果上具有共享性,建立“青馬工程”與學生黨員教育管理的銜接機制。
以浙江省為例,當前,高職院校對“卡爾·馬克思杯”知識競賽的重視程度普遍較高,鼓勵學校將“青馬工程”與其貫通教育,在全校范圍內掀起知識競賽氛圍,有助于以賽促學,進一步增進“青馬工程”的深化與學生黨員的教育培養的關聯性,保證兩者的有效銜接。
(三)用好渠道,創新實踐教育形式與內容
學生黨員黨性修養和素質提升離不開實踐育人,目前,高職院校在發展和培養學生黨員的過程中對實踐育人的重視程度普遍不高,我們認為應該利用校內外資源,面向學生黨員跟蹤開展紅色實踐、生態實踐、勞動實踐等形式豐富的各類實踐教育活動,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黨員的發展質量,同時間接助力人才培養。
在開拓實踐育人資源的過程中,黨組織應該著力把線上難以實施的育人方式在線下進行優化整合,形成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實踐育人體系。高職院校與地方產業存在緊密聯系,因此尤其要注重創新實踐教育載體,大力發掘與學校有合作關系的政府單位、社會機構、企業集團等為學生黨員提供實踐機會,以志愿服務、掛職鍛煉、基地合作、頂崗實習、暑期實踐、微黨課等形式開展實踐活動,促進育人載體形成合力。
在學生入黨積極分子的實踐培養方面,尤其要注重探索與地方發展相同步的志愿服務載體,以服務人、關心人、教育人、引導人為核心開展活動。從公民的基本道德“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到共產黨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貢獻”的人生價值追求的轉變,積極引導高職院校學生積極分子走進社會、奉獻愛心,發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通過參加志愿服務提高積極分子的解決問題、溝通及團隊協作能力,幫助積極分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實踐育人體系創新對于學生黨員發展管理的前瞻意義
新形勢下,研究探索高職院校學生黨員實踐教育管理新模式,構建創新機制,實現黨員教育常態化、黨員管理規范化、黨內生活制度化,能夠確保高職院校學生黨建工作接地氣、有實效,提升學生黨員黨性修養,對于提高學生黨員隊伍整體素質,培養造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深遠意義。
(一)“三全育人”背景下豐富實踐教育內容的必然性
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高職院校應該進一步將“實踐立行”作為學生黨員發展與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拓展資源、豐富載體、完善機制、深化內涵、提升能級。實踐育人是高職院校培養創新型學生黨員的必由之路,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精神、創新素養的培養都離不開實踐教育,新時代創新型學生黨員必然要經歷系統的實踐教育。
我們要樹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新思想新觀念,在高職學生黨員發展過程中要抓好“六早”,即思想上早啟蒙、政治上早引領、理論上早熏陶、組織上早發現、活動中早選苗、實踐中早培養,縱向深入借助實踐資源培育學生黨員。
(二)實踐教育要求實現全階段、全方位跟蹤培養
“雙高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如何融通實踐育人體系建設與學生黨建工作存在一定欠缺,尤其是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培養階段有許多空白,這與目前高職院校學生黨員發展壓力較大、亟需從學生入黨積極分子階段就精準發力的現實需求是一定程度上脫節的。
我們認為,沒有良好的黨員發展模式做基礎,就無法發揮管理模式、支部建設模式、后續質量培養模式的優勢,在互動型、生態性的“三全育人”模式中,只有實現團員、入黨積極分子、發展對象等全階段的,實現源頭、平臺、渠道等全方位的跟蹤式培養,才能保障學生黨員從大一到大三全過程精準化培養,完成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黨員管理模式的創新上,還可以嘗試探索分類發展模式,包括培養啟動時間提前、中高職黨建貫通、“專升本”學生特殊對待等方式。
(三)實踐教育是完善黨員后續培養質量的重要路徑
傳統意義上的實踐教育主要是面向校內開展形式豐富的素質提升、文體競技、技能比武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有助于在培養過程中規范學生黨員的行為規范、人文修養、組織意識、集體歸屬感,但與社會發展尤其是地方發展實際存在一定的脫節現象。
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階段性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邁出了關鍵一步,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實踐育人體系的搭建更要注重強化思想、創新形式、實化內容、深化考核,避免學生黨員后續培養過程中的教育思想弱化、實踐形式固化、培養內容虛化、考核機制淡化的問題。此外還應充分發揮校企合作單位黨組織的功能和作用,積極構建工學結合、頂崗實習條件下學生黨員教育與管理的新機制。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2]沙紅梅,許文艷,游海英.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黨員發展工作的優化路徑——以伊犁職業技術學院信息技術學院為例[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02):67-68+79.
[3]衛穎穎,王力.全面從嚴治黨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黨員教育管理模式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19(22):267-268.
作者簡介
徐妍(1985.12—),女,山東人,漢族,研究生、助教,湖州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高校思政。
本文為湖州職業技術學院2021年度校黨建與思政研究專項課題成果,課題編號2021DJSZ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