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芬
教材蘊含著民族文化與國家意志,它既能幫助學生內化國家政治、經濟制度,又能讓其在多元文化價值觀中樹立國家民族意識,實現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英語教材作為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更應擔負起歷史的重任,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當前,許多學者從不同視角對高中英語德育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如吳邦文(2013)、東雪珍(2019)從整體方面研究了高中英語融入德育的方法,章策文(2018)、余樹玲(2018)從高中英語教學實踐方面研究了提高學生政治素養的方法,黃妙麗、王英杰(2018)與趙東利(2019)從創設德育環境研究了英語教學中的德育。研究者主要從高中英語教學方面探討德育,而忽略了高中英語教材中課程思政內容,未進行高中英語教材與課程思政深度融合的研究。
高中英語課程思政融入是將思政內容融入英語學科中,即在英語學科中進行思政內容滲透,從而促進高中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與學習能力等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提高。教材是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媒介。通過對外研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1—9)》[以下簡稱:《英語》(1—9)]的分析發現,該教材選取了大量提高高中生人文素養題材的篇章,為高中英語教學與思政要素的融合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從而提供了較好的課程思政融入點。高中英語教材課程思政內容較廣泛,包括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生命教育等。經統計,該教材所選文化藝術主題19篇,中國元素17篇,生命、自然環境各7篇,語言6篇,教育、人際關系各5篇。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的文化藝術主題,介紹中西方文化差異,幫助學生樹立主流文化意識,自覺抵制西方消極文化意識(Book 7 Module 6);也可結合教材中中國元素,融入愛國主義教育,介紹艱苦奮斗、勤勞樸素的中華傳統美德,讓學生了解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而培養其愛國情懷和民族自信(Book 2 Module 2、Module 3);還可結合教材中生命及生活主題,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學生生命意識,鼓勵他們創造屬于自己的生命價值,樹立積極向上的生命價值觀(Book 2 Module 2、Book 3 Module 3)。
雖然高中英語教材為課程思政融入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但仍存在以下問題:教材編寫標準與課程思政要求不同步,課程思政內容融入不系統,缺乏對課程思政內容的提煉與討論,同時師生對教材中思政內容認知普遍較低。
高中英語教材遵照《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03年版)》編寫,滯后于課程思政理念,缺乏一定的時效性。2003年版的課程目標是發展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培養其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英語》(1—9)的每一模塊大致內容包括 Topic and Task、Grammar/Function、Skills、Vocabulary/Everyday English、Culture/Learning to learn、Workbook。可以看出,《英語》(1—9)的教學目標在于鞏固學生的英語語言知識(詞匯、語法等)、提高其語言技能及培養其文化意識等,較少從思想政治價值觀引領學生。
教材編寫與課程思政不同步給高中英語教師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內容帶來了一定的困擾。本研究對來自高中不同年級、不同層次學校、具有豐富教齡的64名高中英語教師進行有關課程思政融入高中英語教材的調查,結果表明,59.38%的教師表示經常或能夠從教材中挖掘課程思政內容,31.25%的教師表示有時從教材中挖掘課程思政內容,3.13%的教師表示不清楚,6.25%的教師表示很少從教材中挖掘課程思政內容。可以看出,有近40.00%的教師對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認識不足。
通過對《英語》(1—9)分析,發現由于該教材中隱性教育的內容能與課程思政進行多方面融合,分析較復雜,且不易分類,故只選擇顯性課程思政內容進行分析。本研究的課程思政內容分類標準采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紀意識、公德參與、心理教育五個方面,具體包括愛國主義教育、基本國情教育、集體主義教育、人生觀教育、世界觀教育、法紀教育、社會公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自我心理修養教育、健全人格教育、人際關系教育及情感教育十二個要素,統計如下:
由表1可以看出:(1)不同思政要素不均衡。政治認同有4項,主要集中在愛國主義教育方面;科學精神有8項,主要集中在人生觀教育方面;公德參與有2項,主要集中在社會公德教育方面;心理教育有4項,主要集中在人際關系教育方面。可以看出,思政要素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紀意識、公德參與及心理教育的五大方面和各要素不均衡。(2)同一要素缺乏系統性。研究者發現同一思政內容在教材中也比較零散,如愛國主義教育出現在Book 3 Module 2、Module 5,Book 6 Module 6,Book 9 Module 3;人生觀教育(生命教育)出現在Book 2 Module 1、Module 2,Book 3 Module 3,Book 4 Module 1,Book 9 Module 2;人生觀教育(藝術教育)出現在 Book 2 Module 3、Module 4;環境教育出現在Book 5 Module 6、Book 8 Module 5。可以看出,高中英語教材中的課程思政內容缺乏一定的系統性和層次性,這可能會造成高中英語教師在進行課程思政任務設置時出現重復、混亂等問題,而無法系統、全面地挖掘英語課程思政價值,也無法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價值引領。

表1:《英語》(1-9)課程思政要素融入統計
課程思政內容的提煉與討論對學生價值觀形成具有一定的引領作用,也能夠導向與調控高中英語教學,幫助教師了解教學行為是否合理、有效。高中英語教材主要依靠教師自行挖掘課程思政內容,沒有課程思政內容的提煉與討論。由于大多數教師思想政治理論基礎較薄弱,課程思政元素挖掘碎片化,課程思政內容輸入較隨意,造成課程思政內容融入散亂無章。因此,教材中課程思政板塊的缺失對課程思政內容的融入失去了有效的引導與促進作用。在Book 7 Module 5中,第一篇文章介紹了我國云南少數民族的現狀;第二篇文章主要介紹了白族特有的語言、節日、顏色、舞蹈等民族文化;在Cultural Corner中介紹了北美的土著居民及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的人口減少及其部落文化逐漸衰敗。在此基礎上,教材可以在本單元增設中西少數民族文化差異對比板塊:在中國,少數民族居民享有與漢族居民相同的權利與地位,甚至在教育、經濟、政治等方面還享有特殊的優惠政策,各民族實現了共同繁榮,同步發展;在西方,土著居民地區由于科技、教育、經濟等落后于其他地區,無法享受與其他地區相同的權利,且土著居民的人口越來越少,難以實現與其他地區共同繁榮的局面。由此可見,在中西少數民族差異對比模塊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感受人人平等、團結一心、共同繁榮的喜悅,為感受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奠定良好的基礎。
為了了解課程思政融入高中英語教材的現狀,本研究從總體與分項調查教師與學生對高中英語教材融入課程思政內容的認知。本研究調查的教師是64名高中英語教師,情況如下:
從表2可以看出,所選教師大多數教齡為11—20年的經驗型教師,是高中英語教師隊伍的主力軍。每班隨機選擇30名學生(共1920名學生)進行半封閉式問卷調查,主要涉及師生對高中英語教材融入課程思政的總體及分項的認知差異,其結果如下:

表2:64名高中英語教師情況
表3表明:高中英語教師與學生對教材中課程思政內容的認知較低,這將對高中英語教學融入課程思政產生較大影響,難以真正實現育人的協同效應。同時表明雖然師生對教材中課程思政內容認知較低,但二者仍存在一定的差異:(1)從對高中英語教材中融入課程思政的總體認識來看,學生的平均分為2.613,教師的平均分是3.285,存在顯著性差異,且學生認知明顯低于教師認知;(2)從分項來看,除了第10項自我修養、第11項健全人格之外,學生對其余各課程思政要素的認知與教師的認知也存在顯著性差異,學生認知明顯低于教師認知。可以看出,無論是從總體還是分項,教師對教材融入課程思政的認知程度都高于學生,對課程思政的關注也高于學生。

表3:師生對高中英語教材中課程思政融入的認知差異

(續表)
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以下簡稱《方案》)闡述高中教育培養目標: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自覺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具有社會責任感,具有初步的科學與人文素養、職業意識、創業精神等。《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具體闡述高中英語學科的培養目標,旨在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因此,高中英語教學要以思政為魂,能力為重,注重在發展學生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過程中,幫助他們學習、理解和鑒賞中外優秀文化,培養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拓展國際視野,逐步提升跨文化溝通能力、思辨能力、創新能力,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可以看出,《方案》與《課程標準》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思政引領,那么,高中英語教材應明確英語教學目標,提供多樣化、高質量的課程思政內容材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高中英語教材的課程思政可以圍繞獲得政治認同、具備家國情懷、樹立文化自信、規范日常行為、提高道德修養等方面設計,從而起到較好的引領作用。政治認同是實現課程思政引領的前提,家國情懷是根本,樹立文化自信是核心,規范日常規范行為是保障,提升道德修養是基礎。通過在教材中進行全方位的課程思政引領,使教材成為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牢固抓手。
首先,明確高中英語教材中的課程思政內容。要通過教材進行思政引領,教材中思政內容可以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自信、日常行為、道德修養等設計。(1)政治認同。政治認同指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產生的一種情感和意識的歸屬感,具有重要的凝聚作用,主要包括對國家、制度、政策等方面的認同,把政治認同融入英語教材,其相關內容可以包括黨的領導、科學理論、政治制度及發展道路等。Book 6 Module 6的主題是“戰爭與和平”,在Introduction中,教材引用老子的“A good soldier is not violent.A good fighter is not angry.A good winner is not vengeful.”(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老子·第六十八章》)。老子要求人們不逞勇武,避免與人正面沖突,充分發揮才智能力,善于利用別人的力量,以不爭達到爭的目的,認為這符合天道。由此,可從中挖掘中國崛起之路正是體現這種不逞勇武的思想:雖然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成為名列世界前茅的經濟實體,但從不推崇霸權主義,而是本著與世界各國和諧相處、共同繁榮的出發點,發出“一帶一路”倡議,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發展。這正是因為堅持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而實現的,因此,是道路自信很好的融入點。(2)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指對國家的高度認同,并促使國家向積極、正面、良性方面發展的一種信念和理想。教材中融入家國情懷的內容包括國家利益、國家觀念、民族團結及國際視野。Book 7 Module 5介紹少數民族文化與生活,主要介紹少數民族聚居的云南,因此,通過教材可以挖掘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是平等的,共同組成一個團結的大家庭。(3)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堅定的信心。教材中的文化自信內容包括語言文字、歷史文化、革命傳統及時代精神。Book 2 Module 4(中國藝術)、Book 8 Module 6(唐詩)、Book 3 Module 3(中國古代文明)等都是文化自信很好的切入點。(4)憲法法治。憲法法治指遵守法律,規范自身行為。教材中憲法法治的融入內容包括權利義務、規則意識、法制觀念及公平正義。Book 4 Module 3的主題是有關非言語交際的身勢語言,要求學生掌握人與人之間交往的一些基本禮儀規則,從而規范自己的日常行為,能與他人和諧相處。(5)道德素養。道德素養指在道德鍛煉的過程中所應具備的品質,教材中相關道德素養內容包括身體健康、誠信履責、自強合作及道德情操。Book 2 Module 2(No Drugs)提到吸毒對身心的危害,因此,在挖掘教材相關內容時,可以從培養青少年積極向上的道德情操入手,警示學生遠離毒品,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其次,將課程思政內容有效融入教材模塊設計。高中英語課程思政貫穿于課前、課中及課后,那么英語教材就應為課堂教學環節提供相應的課程思政教學材料。《英語》(1—9)的每一個模塊的教材設計包括 Introduction(vocabulary and speaking)、Reading and Vocabulary、Speaking、Grammar、Listening and Vocabulary、Reading Practice、Cultural Corner and Task。Introduction包括相關主題的圖片展示、信息介紹、討論等活動,Reading and Vocabulary是一篇大約500個單詞的文章,然后要求完成相關詞匯、閱讀練習(在第6冊開始每一個模塊有兩篇閱讀文章),Grammar是關于本模塊所涉及的語法講解及練習,Reading Practice主要用于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Cultural Corner介紹與本模塊主題相關的文化知識,Task根據Cultural Corner的有關內容設置任務活動,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通過對模塊每一部分的分析,研究者發現Introduction、Reading and Vocabulary、Reading Practice、Cultural Corner and Task等部分能夠進行有效的課程思政內容融入。在Introduction部分,設計與本模塊相關的思政內容,在導入時,使學生將課程思政元素與英語知識進行匹配,既熟悉英語相關知識,又初步消化課程思政內容。在 Reading and Vocabulary、Reading Practice中,根據語篇內容,進行相關課程思政內容輻射,從廣度與深度兩方面挖掘課程思政內容,幫助學生領悟相關內容,實現引領作用。在Cultural Corner中,將課程思政內容進一步凝練,實現價值升華,讓學生對本單元的核心課程思政內容有深刻的感悟。在Task環節中,踐行所學思政內容。
最后,高中英語教材融入課程思政內容應具系統性。系統性指不同層級的同一主題內容或同一層級的不同主題內容之間應具備較清晰的邏輯關系,形成一定的秩序。高中英語課程思政內容設計應具備同一主題思政元素在不同年級的層次性及同一年級不同課程思政元素的系統性,以系統設計高中英語課程思政內容。例如,在英語教材中出現了較多中國元素的主題篇章:Book 6 Module 6 the Tang Poems,Book 9 Module 3 the Qin Tomb and the Terracotta,Book 1 Module 6 Internet and Communications等。這些中國文化元素可被當作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課程思政內容,可以從“根”“魂”“基”“強”四個方面設計文化自信內容: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魂,偉大實踐(改革開放)是文化自信的基,跨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強。基于以上“根”“魂”“基”“強”四個方面,在教材中已有的中國文化元素主題的基礎上,有層次系統地補充或完善有關文化自信的課程思政內容,較好地融合英語學科與課程思政內容。
課程思政融入在教學的各個環節,穿插于教材的各個部分,也正因此,課程思政內容顯得凌亂分散,缺乏一定的凝練,這就要求高中英語教材每一單元增設課程思政這一模塊,聚焦課程思政內容。凝練課程思政模塊可以采用畫龍點睛法、元素化合法等。畫龍點睛法在學習或講解語言知識或技能后,教材設置課程思政模塊,起畫龍點睛、精準發力的作用,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學Book 3 Module 3 The violence of nature,在 Reading and Practice環節后,可增設課程思政模塊,內容涉及從講授遭遇地震時的躲避常識到讓學生意識到只有與自然界和諧相處才能避免自然災害,再到引發其對保護環境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討論,幫助其樹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環保意識。元素化合法是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與方法論融入高中英語教材的方法。Book 3 Module 2 Developing&Developed Countries介紹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概況,在Reading and Practice環節后,增設課程思政模塊,將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思維與批判思維融入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優勢與劣勢討論中,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避免盲目崇拜西方國家文化或一味貶低落后國家文化的不理性思維方式。
雖然高中英語教師對教材中課程思政認知程度較高,但在客觀教學中,有近40.00%的教師對教材課程思政的挖掘感覺無所適從,這表明高中英語教師挖掘課程思政的能力還需要加強。首先,加強自身思想政治學習,提高思想政治意識。教師通過系統學習思想政治相關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規范課堂語言,謹遵思政教育的嚴肅性,對學生起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教師通過掌握系統知識知道如何挖掘教材中的課程思政內容。其次,參加思想政治培訓。專業思政培訓有助于教師更全面地掌握思想政治內容,更深刻地領悟思想政治理念,更準確地從教材中挖掘課程思政內容,使英語教材與課程思政內容實現深度融合。再者,挖掘多元課程思政內容。英語教材中所選語篇本身具有較強的人文屬性,富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因而,不同教師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進行挖掘。多元的課程思政內容挖掘有助于加強教師對思想政治內容的進一步理解與強化,從而提升其對教材課程思政內容的挖掘能力。最后,整合課程思政內容。雖然從英語教材中可以挖掘多元的課程思政內容,但并非所有內容都要在課堂教學中呈現,這就需要教師對所挖掘出的課程思政內容進行歸納與整合。總體來說,教師可以根據英語教材內容設計一條思政主題線索,選取與主題線索密切相關的課程思政內容,對相關內容進行歸類并整合,從而使教材中每一單元的課程思政內容都圍繞一條主題線索展開,更系統、全面地實現高中英語教材與課程思政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