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清泉鎮中心小學 趙宏偉
新的教育背景下,各個學校思政教育工作掀起了新一輪熱潮,而作為主陣地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也呈現出了勃勃生機,從傳統教學模式中創新和挖掘新的有效的教學途徑,使思政課“活”了起來。教師要立足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圍繞教學內容,圍繞學生實際,創新教學模式,吸引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真正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促進了綜合素養的發展。
新時代背景下,對小學生開展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就目前的教學現狀來看,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是教學目標不明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及教學目標就是不斷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行為,進一步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為使學生成為道德品質良好、遵紀守法的公民奠定扎實基礎。但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局限于課本知識的講授,教學的根本目的不明確,導致教學效果也并不盡如人意。二是教學方法較為單一。在道德與法治課上,不少學生的興趣不高,主動性不強。原因在于教師未能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及教學內容進行教學,單一化、模式化、程式化的教學,以教師作為主體,以“我講你聽”的模式貫穿整個課堂,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其積極性無法被調動,而教學方式的單一也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三是實踐教學活動明顯不足。道德與法治課程需要理論與實踐并行,才能讓學生將課堂所學的內容具體落實到行動中,不斷提高學以致用的能力。而有的教師只一味進行理論學習,開展實踐教學活動較少,使學生無法理解道德與法治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這也導致教學的最終效果難以被量化。教學中所出現的問題也反映出教師教學水平亟待提高。作為組織者、計劃者、主導者的教師,其教學的水平與素質對教學成效會產生直接影響。因此,教師需不斷充電,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吃透教材才能更游刃有余,也能在精研教材及學生基礎上,選擇恰當而有效的教學策略。
對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來說,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這一主陣地的作用和功用是無可替代的。通過這一課堂上的具體內容,不斷引導學生培養正確的思想觀念,也影響學生擁有樂觀、積極向上的學習以及生活態度,也提高學生對自我學習、自我生活的一種認識。要讓學生在每一堂課之后都能有所反思,今天的學習內容是什么,這一內容是否和日常生活中的具體的行為相對應,自己在這一學習中是否吸收了有益的內容,自己的思想觀念是否有所改觀和進步,還能在具體的行動中落實這一正確的理念。學生在這樣的思考中,實際上也是自主學習和積極主動的表現。教師要不斷采取新穎的方式引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使學生在良好氛圍的營造下主動參與其中。例如,講解“我是小學生啦”中的“上學路上”,教師創設學生扮演小小交警員的一個情境,讓學生以交警的身份給亂闖紅燈的行人講解“交通信號要知道”,也讓學生清楚地意識到,不遵紀守法,將會受到懲罰。學生在參與以及體驗角色中深化了規則意識,加強自我安全意識。這一體驗式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相貼合,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使學生認識到校有校規、班有班規,在具體的社會中,各種行為實際上都要遵循一定的規則意識,只有遵守規則才讓自己順利出行,也讓自身安全得以保證。反過來,也讓學生在反思中認識到規則并不全是約束限制,反而是對自身安全的一種保障,這樣也體現出了只有人人遵守規則,整個社會才會有條不紊,有序前行,和諧推進。
教師還要注意靈活課堂教學,激發學生有效學習。在課堂中結合教學內容靈活實施策略,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通過設計各種課堂活動,激發學生的主體性,也可以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創造更為生動的課堂情境與氛圍。要實現課堂教學有效性,首先創設良好而愉悅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的參與性、求知欲望被充分調動起來,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教師建立和諧而民主的師生關系,以良好的姿態展現人格魅力,在課堂上運用語言藝術激勵學生,用關愛和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尊重學生,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溫暖,認識到品德教育不是教條式的說教,更是心與心的交流,趣味與新穎的交融。教師通過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感染學生,啟迪學生,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使課堂氛圍更為活潑、向上而愉悅。在課堂中,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設計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深入地體驗與感悟,理解所學內容,從而懂得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的道理。
在“綠色行動”這一課教學中,教師設計不同類型的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方案設計、數據統計、實踐調查、活動分析等,促使學生成為整個活動的主人,在活動參與中,樂于接受教師所分配的學習任務,增進生生之間、師生之間互動交流。在活動中理解知知識,掌握技能,也在相互探討中學會如何傾聽他人的意見與建議,并養成一定良好的品德與習慣。為了進一步增強品德教育課的生動感,教師可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發揮新時代教育中各種新型技術手段的優勢,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也拓展學生的思維與視野。在多種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下,不斷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感到生動有趣,從而深刻理解知識,建立立體思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評價始終隨行,切實根據學生具體的學習態度、學習情緒以及學習過程、學習結果及時進行評價,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不同認知水平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層次的評價,讓學生及時發現自身的不足,也能發現個人的優勢,取長補短,不斷豐富自我經驗與體會,深化認知,落實于行。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并不僅僅局限在課堂上,也不局限于教材中的既定內容,而是“思政教育無所不在”,處處都是思政課堂、處處都有思政資源。為此,教師將校園文化引入課堂中,也讓學生在這些生動而鮮活的素材的展示下,更樂于理解和吸納思政內容。校園文化豐富多樣,當其進入到課堂時,則更具有了針對性,也具有了靈活度,使學生易于理解知識,并樂于掌握和運用知識。校園文化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相融,增強了思政教育的時效性,而這一教育也更能貼近實際、貼近教學、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將校園文化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相融合,引領學生對校園文化進行解讀與領會,把思政的種子不斷埋進學生心中。比如,“我是小學生啦”,教師帶領學生讀一讀校訓,站在國旗下行注目禮,走進校史館,或者行走于文化長廊進行參觀,也可以去看一看校園的綠樹紅花,讓學生來一次“校園一日游”,感受校園文化中良好的道德氛圍。校園文化成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載體,而進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時,也可以將校園文化引入到課堂中,從而與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受到正面的熏陶,幫助學生在領略和了解校園文化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學生銘記校風校紀,樹立規則意識,使學生的身心發展獲得正確的指引方向。也通過校園文化中所包含的精神實質,讓學生獲得思想的熏陶。如教學“學會溝通交流”一課,教師列舉了學生參加學校社團時該如何學會交流和表達意見,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凝聚團結力,從而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認知到,正確的溝通交流方式就是真誠坦率溝通,尊重不同看法,敢于表達,學會傾聽,不互相指責等。思政的內涵在校園文化中體現,校園文化的內涵也在思政課上被詮釋,切實讓學生感受思政課有意思、有意義。
對小學學生而言,正確認識到個人和集體之間的關系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因為現階段小學教育中,大多數學生的分享意識相對較為薄弱,很多學生并不愿意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在處理問題時往往也是以自我為中心,不愿意傾聽,也常常會出現相互指責的情況,將校園文化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讓學生認識到個人和集體之間的關系,認識到相互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到團體的力量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這是現階段小學學生最為需要的一節課也是最為重要的一節課,這不僅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教學效益提升可以起到較好的幫助和影響,還能科學地提升教育的針對性,同時對小學學生的未來發展和成長也可以帶來較多的幫助和影響,教師需要關注和重視,立足于校園文化,將其與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融合,培養學生的團體意識。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課堂;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學校要加強家校的合作,形成育人合力,這樣也使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更能凸顯實效。教師及時與家長聯系,掌握和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讓家長走進學校,通過對學情、教情、班情等的理解,感受到現代學校對學生思政教育的關注度與重視度。邀請家長也聽一堂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融入孟母三遷等這些優秀歷史家教的傳統,讓家長從中感受家庭教育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讓家長在這一親子課堂上切實地與學生一起吸收思政教育的精髓,受到啟發,而不斷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為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課上,教師結合家訓文化引導學生,讓學生與家長一起提前對當地優秀家訓進行收集,或者是聽一聽長輩的講述,并在課堂講一講自己收集到的家訓,教師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之對應起來進行講解,使這一親子課堂更有溫度和深度,讓家長認識到家風、家訓、家教對孩子的影響力,由此也能讓孩子產生感恩意識、責任意識,強化學生的愛家情懷。對小學生說,思政教育就是在學生的啟蒙時期注入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埋下愛家愛國的種子。教師一方面要立足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另一方面及時立足于新時代家庭文明建設,不斷把現代家庭所倡導的文明理念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與家長做好積極的溝通與聯系。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大力發揮“互聯網+”的功能,采取微信推送、視頻直播等方式,對每一個學生及其家庭推送家教、家訓以及加風等相關內容,這樣也能讓學生產生一種驕傲與自豪感,增進親子關系,也能構建和諧的家庭,從而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打造良好的文明風尚。
現今時代是快節奏時代,這就導致了很多父母迫于工作的壓力無法分出大多數時間來陪學生共同成長和發展,而相當一部分學生又是家中的獨生子女,因此很多學生是較為孤獨的,這也導致很多學生在觀念意識上較為偏激,對家庭的歸屬感認同感相對較低,對父母的尊重意識也相對而言較為薄弱,在這樣的情況下融入家庭文化,培養學生的愛家意識十分重要,教師需要關注和重視,結合教學內容立足于學生的實際特點對教學進行有效調整和優化。
愛國是身為中華民族兒女應該具有的基本情感,從古到今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不斷在繼承中傳承,也在發展中不斷創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上有機融入優秀的家國文化的精髓,引導學生認識這一核心價值觀不是“高大上”的理論知識,而是正確的思想認知和具體的行動落實,通過潤物無聲的培養方式,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循序漸進,細化滲透,在慢慢推進中逐步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以及為民族復興、實現中國夢的大任的這一時代責任感。如教學“責任在肩人民在心”這節課時,教師通過播放“兩會”盛況,為學生講解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還設置“我想提建議”環節,讓學生以寫信的方式發表看法。這一情境讓學生體驗參政議政是每一名公民的權利,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為學生注入正確的思想意識。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需要讓學生建立正面情感,產生深刻認知與強烈認同,從而將自己的認知逐漸形成理性而牢固的思維。如此也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尊重,也讓學生以小主人翁的姿態思考該如何去愛家鄉、愛祖國,如何去建設家鄉、建設祖國,這樣也切實地讓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用實際行動、用點點滴滴來履行愛國情懷的正確思想意識,從而使學生擁有積極而健康的、對中國公民的這一身份的高度認同。
總之,通過每一次教學的實踐體驗活動,有效地讓學生投入其中,吸納和感知其中的思政內容,并作出反思和行為規范,從而培養愛國主義意識、規則意識、法治意識、生命意識等,讓良好的核心素養、良好道德素養、正確價值觀念得以在課堂的各種實踐活動中浸潤學生的心靈,由此也加強了學生的自我認識和認同,有利于學生自主按照正確的思想觀念規范自己的言行,使其循序漸進逐步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以及塑造正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