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佳
摘要:本文從目前高中美術教學現狀出發,對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再闡述信息化美術欣賞教學的優勢以及在具體實踐中應注意的問題,旨在為高中美術教育者提供參考,推動美術教學在信息化進程中的發展,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審美情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信息化;高中美術;教學方式
引言:美術作為一門有較高藝術素養的學科,在培養學生審美情趣、開拓學生思維方面一直起重要作用。隨著信息化進程不斷推進與素質教育不斷開展,美術欣賞的教學方式也應不斷多元化、信息化,從而更好地為學生服務,促使學生在美術學習與賞析中學會相應技能、提升自身審美水平,最終做到使學生從美術學習中開闊思維,塑造正確價值觀念的目的。
一、高中美術欣賞教學現狀
在多年應試教育影響下,美術教學一直不受重視,在高中階段尤為明顯。這種思想上的輕視直接導致目前美術教學過程的種種弊端。在學校師資方面,教師的整體水平顯然有待提高。美術欣賞教學需要教師有較強的美術專業素養,對美術理論、美術史等學科都要深入了解,除此之外,還應對教育學有深入掌握。但在目前階段,美術教師在這兩方面往往不能較好融合在一起,因此在教學中存在各種問題。而且學校及教師對美術教學不甚重視,也間接打擊了美術教師教學積極性,不利于美術欣賞教學的開展。在教學形式上,目前常常有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在講臺上滔滔不絕進行講述,學生在下方昏昏欲睡的現象。美術應是一門充滿藝術氣息的課程,其教學方式應具有藝術氛圍,但在目前的教學形勢下,學生無法在學習中產生興趣,更無法吸收知識從而形成良好的觀念與思想,使得美術欣賞課失去了其應有的意義。在教學內容上,多數教師仍以教材為主。美術欣賞涵蓋的內容十分宏大,包羅萬象,教學課本上的內容只是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但目前教師課堂講授的內容仍被教學課本局限,對于相關的課外知識沒有延伸與拓展,只是為了教學而教學,學生們能夠獲得的知識大多碎片化,難以形成完整的美術體系,不利于學生學習。
二、使用信息技術進行高中美術欣賞教學的優勢
在學習興趣上,信息化教學方式可以起到良好的激發作用。美術欣賞教學是一門藝術性較強的學科,其主要教學目的是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而這一教學目的能否實現的關鍵在于教師能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針對目前的教學環境,美術欣賞課程沒有明確的測試與考試,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有一定忽視,學生要在沒有興趣的情況下堅持美術欣賞學習很困難。而信息化教學方式可以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穿插許多有趣的知識內容或者組織有趣的教學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可以使教學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在教學內容上,信息化教學方式可以起到良好的補足作用。在傳統的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進行講授的主要依據是美術鑒賞課本內容,主要內容是理論知識的講授,這樣重視理論不關注實踐的教學方式很難使學生在審美方面有實質提升,同時這樣枯燥的教學方式也使學生喪失了學習的興趣,不利于學生長期發展。而信息化教學方式的廣泛使用,使教師在課堂設計上有更多選擇,教師可以依據教學內容補充相應作品實例,促進學生理解,也能讓學生觀賞到更多作品,拓寬學生視野。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信息化資源拓寬學生知識面,有利于促進學生更全面地理解教學內容,使教學效果更為深入,促進學生多方向全面發展。
在教學設計上,信息化教學方式可以讓課堂教學更加輕松有趣,也更有針對性。在教學過程中,無論針對哪個科目,最不可取的就是將所有知識一概而論,講課過程中沒有重點沒有突出。傳統教學方式中,教師可能對學生普遍難點沒有較好地掌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很容易造成沒有重點的現象。而采用信息化教學方式,教師可以提前參照其他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大概預計,進而做到有針對性地教學。而這樣有重點的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加高效而輕松。另外,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設計時,可以結合課本內容與互聯網資源信息進行知識整合,使得學生可以吸收更廣泛的知識,也能讓學生更直觀地享受美術作品,快速掌握美術欣賞技巧。
三、信息化背景下進行高中美術欣賞教學的策略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可以使教學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大量的研究表明,有趣的教學素材可以對學生產生刺激,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自主鉆研,更好地學習。由于目前高中生或多或少接觸過互聯網,對于網絡技術有一定的了解和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借助網絡將要講解的知識進行處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針對目前高中學生持有智能終端的現象,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利用終端設備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使學生們更加投入課堂活動。另外,教師還可以選擇一些有趣的問題,讓學生利用現代化網絡技術進行研究與討論,并讓學生進行成果匯報。這樣的學習方式,可以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中,有效提高教師授課效果,也可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1]。
例如,某高中美術教師在進行初次進行美術鑒賞課程時就發現學生們對這門學科并不關心。于是,該教師臨時想出一個將學生調動起來的辦法,讓學生們利用現有的電子設備,查找一張不符合當下審美的雕塑照片《維林多夫的維納斯》,并讓學生們試著賞析這個作品。圖片剛一出現,學生們便紛紛發出評論,覺得這個雕塑“太丑了”,“身材走樣太嚴重了”,這時,教室里學生已經不是最開始冷漠的狀態,并在該教師的有意引導下紛紛講出自己的感受。這時該教師吩咐學生詳細了解這件雕塑的時代,并引導學生們分析在當時背景下,雕塑的體態所代表的意義:重點突出胸和臀部,可能是黨史母系氏族社會崇拜的偶像,表達了人類渴望種族繁衍的愿望。并對學生總結道,“剛剛我們就完成了一次對于美術品的鑒賞,同學們會感覺很枯燥嗎?美術鑒賞這門課并不是所謂的雜課,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們還有許多機會像今天這樣感受一件藝術品背后的故事。”
(二)營造濃郁課堂氛圍
課堂氛圍是否良好是整個課堂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課堂氛圍的營造也是教師需要完成的重要步驟。在傳統教學模式下,課堂氛圍的營造往往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大量環節,而如今信息化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使營造課堂氛圍更加簡單方便[2]。教師在講授課程時,可以有意向課堂內引入相關的視頻、歌曲等,方面學生理解的同時,還可以讓學生處于課程相關的文化環境下,刺激學生學習。
例如,教師在講述中國民間美術欣賞的相關內容時,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民間藝術的魅力,某高中美術教師在介紹后組織學生進行“實戰演練”。在講解剪紙時,該教師結合剪紙的實際用途,為學生們播放了一些背景音樂,并在音樂聲中講述了不同地域剪紙的不同特點,在講解陜西剪紙時,該教師的背景音樂是粗獷豪放的民歌,在講述江浙地區的剪紙時采用了溫婉的當地小調,通過這樣將背景音樂與剪紙特點相互結合的方式,學生們對剪紙有了更深的了解,并能迅速將不同地域與特點相聯系。而后該教師讓學生們選擇了一些簡單有趣的小型剪紙圖案,自己動手開始剪紙。教師自己則在電子屏幕上選取了幾種不同風格的古建筑,在學生剪好后,將剪紙“貼”在建筑窗戶上,從而讓那個學生們了解剪紙的魅力。
(三)豐富課堂教學資源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教師只能使用教材中給定的素材與圖例進行講課,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發現,教材中雖然有大量的美術圖樣,但數量過多如果全部講解不利于學生深入學習,如果只選取幾點有沒有足夠的材料支撐,不僅不足以讓學生知曉相應的美術技能,更不利于學生體會美術作品中的人文情懷,遠遠無法達到新課改提出的要求[3]。而信息化教學方式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在授課時借助現代化的信息手段,將不同地域、不同時空的作品展示給學生,從而使學生有更廣闊的藝術視野。教師在上課前可以設置課前預習環節,讓學生通過手中的電子設備自行收集感興趣的課程資料,對課程有初步的了解,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們進行匯報與展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例如,某教師在講授玉器鑒賞時,由于課本內容較單一,難以讓學生真正理解玉器之美,特地給學生布置了一項任務,讓學生自行“參觀博物館”,通過學生手中的終端設備,查找并了解玉器的圖樣及用途。學生們積極參與這次任務,并在上課時積極向教師展示自身成果。該教師還將各種玉器紋樣及用途做成了一個小視頻,讓玉器自己“說話”,用詼諧幽默的語言進行介紹,讓學生們在歡樂中進行學習,既沒有漏掉知識點,也讓學生們有了更深刻的記憶與理解。
(四)方便學生投入欣賞
由于篇幅的限制,目前美術鑒賞教材中使用的素材以片段為主,這一點在鑒賞篇幅較長的字畫時尤為明顯。盡管在教材編寫時已經盡量選取了富有代表性的片段,但在教學過程中,這種“斷章取義”的辦法依舊有很大局限性,尤其在學生鑒賞時,這種不完整、靜態化的作品很難讓學生沉下心來仔細感受美術的魅力。這時,信息技術的使用就尤為重要。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往往本身就有強大的功能,教師可以利用教學實際需要,整合各種資源,采用視頻音頻動畫等媒介,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給學生優秀的視聽體驗,讓學生更直觀地欣賞作品,進到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現在就已經有了相應的技術,讓古畫動起來,可以讓學生更清楚地知道字畫的神韻所在,使學生深入作品世界,從而使學生更投入地參與美術鑒賞,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
例如某教師在帶領學生欣賞著名畫作《清明上河圖》,就因教材中的圖例是節選的一部分而苦惱,但是《清明上河圖》原圖長達528.7厘米,寬僅有24.8厘米,如果全部展示,會因畫作過長,而使學生看不清楚,反而不利于學生鑒賞。于是,該教師決定既然畫作無法一下子全部展現在學生面前,那就讓古畫動起來,將畫作中的素材進行提取,然后利用各種軟件,將古畫元素呈現出動態效果,讓學生走入畫中,隨著畫卷的展開,一步步欣賞北宋汴京的自然風光及繁華市井。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畫作的含義,該教師還特意合成一段集會時的聲音,輔助學生們參考。最終,學生們都可以較好地理解這幅畫作,對于畫作中展示的風土人情也都有了深刻感受。
(五)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教師是進行教學活動主要實施者,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教師自身專業水平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如果教師自身沒有相應素養,那么信息技術的使用也只會讓教師換一種方式繼續照本宣科。因此,學校應在教師專業素養方面加以重視,積極提升,促進美術鑒賞教學效果。教師專業素養提升應該從兩方面來提升,一方面是對教師美術知識,鑒賞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則是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5]。針對教師美術方面的提升,可以通過對美術教師進行熏陶,或者請有足夠的美術素養的教師進行交流,促使教師在美術知識、美術能力上有所提升。針對教學水平的提升,一方面要讓教師理解并使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另一方面要讓教師有合理教學理念與良好教學方法。學校可以開展定期培訓,定期開展總結與交流會議,促使各教師互相學習共同提升。
例如,某高中為了提升該學校教師教學水平,針對美術教師進行了專項培訓。在美術知識與美術素養上,該學校積極組織教師進行參觀學習,參觀場所包括各大博物館、畫展等,并讓教師在參觀后進行交流與總結,積極提高教師鑒賞能力。在信息化設備使用與教學能力上,該學校開展了培訓活動,讓教師在無課時積極參與,針對學校內新引進的信息化設備進行專門學習,使教師可以熟練使用。該學校還讓教師進行了授課方法經驗交流活動,讓教師之間進行溝通,對班級內學生有更深入了解,對不同學生的教學方法也有了更深體會,為打造良好的信息化美術欣賞教學打好基礎。一段時間后,該學校學生在上美術欣賞課程時很少有冷漠態度,經常積極參與。
(六)調整教學評價方式
教學評價是教學中的重要一部分,良好的教學評價方式可以反過來促使教師認真教學,學生仔細學習。在當前的教學評價方法中,教師通常只重視學生的學習結果,重視學生究竟學到了多少技巧,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體驗反而沒有過多的重視。這一點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非常不利。因此,教師應針對學生日常學習及行為進行動態的評價。這時,信息技術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師在進行授課過程中會經常讓學生使用平板等終端設備進行輔助教學,教師可以依據學生平時瀏覽情況,學習態度等進行綜合評價。例如,教師可以建立班級網站,讓學生將每節課的作業上傳到該網站上,不但可以檢驗學生學習情況,還可以讓學生們互相學習對方的優勢,也給了家長一個平臺來了解孩子的詳細情況。另外,教師也可以增設匿名評價系統,讓學生們自由表達自己對于課程的評價與建議,有利于教師依據學生評價及時修改教學方案,美術鑒賞教學更符合學生的“口味”,提升美術教學效果。
結論:將現代化信息技術與美術教學相結合可以有效提高美術教學效率,提升美術教學效果。在具體應用過程中,要注意對教師素養的提升,使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素材提升課堂質量,讓學生學會美術鑒賞小技巧,最終實現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欣賞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洪葉.教育信息化視域下的高中美術欣賞教學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16):97-98.
[2]李華.信息技術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運用[J].第二課堂(D),2021(12):47-48.
[3]李小亮.現代信息技術與高中美術教育的有效整合[J].新課程,2021(31):156.
[4]劉清源.融合信息技術 ?激發教學活力——高中美術課堂體驗式教學模式深化的思考[J].第二課堂(D),2021(03):67-68.
[5]李向東.淺談現代信息技術與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整合[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1(05):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