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周艷芳
摘 要:中國精神根生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豐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愛國主義情懷和中國革命傳統文化三個方面探討中國精神融入中學地理課程的路徑,在地理課程中實現用中國精神文化浸潤、滋養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和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增強地理課程的立德樹人功能,培養能夠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關鍵詞:中國精神;地理課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愛國主義;中國革命文化
中圖分類號:G633.55;G63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2)04-0007-04
一、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堅守中國精神的根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核心,以儒、道、佛文化為主流,集百家文化精華而形成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行為規范、思想文化、政治體制、社會經濟形態和精神觀念的綜合體,它以古代文學、傳統節日、民俗風情、曲藝、書法、國畫、民族音樂、戲劇、建筑、傳統手工藝品等豐富多樣的形態為載體,是中國精神的根基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也是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根核”和精神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跨越時空的永恒魅力,有著獨特的審美氣質和人文精神。習近平總書記說:“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教育部印發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中指出“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全面融入各學科課程教材,不單獨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不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地理課程應該發揮自身特有的優勢,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地理課堂重要陣地的作用。
2.地理課程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路徑
地理是生活性很強的一門學科,涉及到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滲透于這些方面,地理學科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和連接紐帶,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將相關聯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拉近、聯結和利用。一首優美山水田園詩的創作、一座古水利工程的修建、一座古建筑和一座古城的選址及形態、一條古代交通要道的修建,甚至小到一把油紙傘、一口陶瓷、一件傳統服飾,都與當地的地理環境和地理條件密切相關,這些可感可觸的優秀傳統文化無不體現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智慧,同時也是極具價值的地理教學素材(表1)。
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地理課程中,首先要梳理新課標地理教材中各章節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元素,設置情境,挖掘其中所蘊含的地理現象、地理規律和地理原理,讓學生感受古先賢的中國智慧,涵養中國心,增強民族文化自信。例如,高中地理新課標教材(魯教版)必修一“走進桂林山水”一節中有“徐霞客與喀斯特地貌”的介紹,這一內容中展現了《徐霞客游記》對桂林獨秀峰的精彩描述,教學時可以根據這段文字設計繪圖(喀斯特地貌景觀圖)、辨圖、說圖等探究性活動,還可以對徐霞客及《徐霞客游記》做進一步介紹和說明,讓學生從偉大人物和中國地質地貌的開山之作中感受堅毅的人格品質和地理魅力,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地理學科發展的中國貢獻。再如,在學習彎道河流的地貌形態時,不妨引入唐代詩人胡玢的《廬山桑落洲》(莫問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數家新住處,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盡,平沙長未休。想應百年后,人世更悠悠。)一詩,設置具體情境,引導學生思考:詩中描述的現象在哪里?有哪些地理事物?彼此間有何關系?哪些地理事物有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進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桑落洲的地貌變化與彎曲河流的流水作用的密切關系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在河流凹岸由于受到水流慣性不斷被流水侵蝕,導致“古岸”崩塌;在河流凸岸水流相對較緩,泥沙不斷淤積,使得“昔日大江”形成新的陸地,且新的陸地不斷長大(“平沙長未休”),并成為“新住處”。
在地理課程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除了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實現外,還應該通過地理綜合實踐活動、試題命制、仿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品等多種多樣的途徑實現,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地理教育教學全過程,融入生活、走進心坎,堅守中國精神的根,達到以文載道、以物載道、以文化人、增強德育、提升智育、發展美育的綜合育人目的。
二、厚植愛國情懷,鑄造中國精神的魂
1.愛國情懷的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愛國主義是指人們對自己國家的一種強烈的歸屬意識和積極態度,揭示了個人與祖國的依存關系,是人們對自己國家、民族、生活方式、文化傳統的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的統一,集中表現在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上。[1]從“臨患不忘國,忠也”到“愿得此生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再到“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再到“男兒七尺軀,愿為祖國捐”,可以說愛國主義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民族精神的核心體現,是中國精神的魂,它有著凝心聚力的偉大力量,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向前發展提供不竭動力。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一個真正熱愛祖國的人,在各個方面都是一個真正的人。”由此可見,愛國主義教育對于一個人精神品格的塑造是何等重要。習近平總書記也反復強調:“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對于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地理學科應該有自己的擔當。
2.地理課程中厚植愛國情懷的路徑
地理教學中滲透愛國情懷不是停留在喊口號,而是應該創設各種途徑,創新愛國主義教育的載體和形式,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涵養學生的中國心。第一,地理課程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學科優勢,強化基于中國本土的區域認知能力,加強中國國情教育,強化國家意識,用共情的方式讓學生對祖國的偉大成就感到自豪、對祖國面臨的嚴峻形勢懷有危機感和責任感。第二,要有規范使用正確中國地圖的意識。中國地圖代表了中國的版圖,具有嚴肅的政治性、法定性,是中國主權的重要標志。地理教學要讓學生明白中國地圖的含義,讓學生使用正確的中國地圖和善于識別“問題地圖”,培養學生維護國家主權完整的意識。第三,利用現代新技術創新教學形式,引導學生以地理的視角觀看《航拍中國》《舌尖上的中國》等優秀紀錄片,激發和印刻故鄉情結與家鄉味道,涵養家國情懷。第四,依托國家重大工程,設計地理情境,如白鶴灘水電站建設的困難、優勢區位條件和意義,讓學生深刻感受新時代中國力量、大國重器,增強作為炎黃子孫的自豪感。第五,通過研學旅行、野外綜合實踐活動、小課題研究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利用地理知識深層次感受、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之情,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第六,挖掘中國歷史知識、典型人物或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飽含愛國主義情節的地理元素,增強國土意識、國家意識和舍己為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如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中對我國西北新疆地區的地理環境特征有著精彩的描述,可以作為學習西北地區、地形地貌和氣候氣象知識的重要素材,也讓學生感受在惡劣的地理環境中將軍、戰士積極樂觀的豪邁精神和保衛邊疆不懼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更讓學生從中了解新疆自古就是我國的固有領土。第七,結合重大紀念活動、重要傳統節日,開展地理主題教育,用心用情展示學生愛國主義方式的地理表達。例如,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筆者組織學生開展了“壯麗百年史,愛我好河山”的地理研學旅行活動,學生以地理事物為意象,創作多首地理古詩詞歌詠祖國山河,如 《蝶戀花·游西山》:“銷恥雄崛一百載,國保長安,河岳生風采。半日偷閑惜勝概,經綸滿腹多澎湃。滇水波光描嵲黛,逼斷龍門,石劍斜天外。古道藏幽鑲樹脈,無聲溪澗逐心愛。”這種形式的教育讓愛國主義在學生心中持久而深刻。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需要全體中華兒女形成強大合力共同為之奮斗,這是愛國主義的時代主題。在地理學科中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方式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浸潤中國精神,其意義和作用不亞于任何一門學科。
三、融入革命傳統,傳承中國精神的髓
1.中國革命傳統文化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2020年修訂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明確要求在高中教育階段應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繼承革命文化,并注重在各學科教學中的滲透。中國革命傳統是中國共產黨在百年歷史進程中帶領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艱難歷程和不懈奮斗過程中形成的光榮傳統、優良作風和高尚品質等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是傳統中國精神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相結合形成的時代產物,是對中國精神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革命精神是新時代中國精神的精髓,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有利于廣大青少年了解中國近代的歷史現狀、理解中國共產黨是歷史的選擇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深刻道理,從行動上自覺聽黨話、跟黨走,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掃清思想障礙。
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歷程中形成了極其豐富的革命精神譜系。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有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有抗美援朝精神、紅旗渠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鐵人精神、焦裕祿精神等;改革開放以來有改革開放精神、特區精神、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進入新時代有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2]
2.地理課程中融入中國革命傳統文化的路徑
革命精神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區域特征、地理背景、地理因素,這為地理課程融入革命傳統文化提供了切入點。地理課程融入革命傳統教育既可以根據地理學科內容選擇所講知識或區域相關的革命傳統案例,也可以根據重大革命事件發生地作為區域背景設計地理主題式教學內容。
革命傳統文化融入地理教學要注重跨學科知識的應用和學科間協同育人。重大革命事件都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動人的歷史故事和人物故事,將這些相關的歷史知識、文學作品和政治知識和以重大革命事件發生地為背景的地理知識有機結合,不但可以增加地理教學的生動性、趣味性,還能使地理課堂更加深刻。以朝鮮戰爭上甘嶺戰役為背景設計的地理課程中,“一個蘋果”的故事詮釋著在惡劣的戰爭環境和地理環境中感人的團結友愛精神;學習我國四大地理區域,可以長征線路為背景,結合地形地貌、氣候氣象以及生物等地理知識敘述長征路上《草地夜行》的故事,欣賞毛澤東的《清平樂·六盤山》以及感悟其中折射出來的革命精神。
革命傳統文化融入地理教學要注意巧妙設計情境和問題,注意在知識學習和革命精神鏈接上的自然、動情,在課程思政中讓革命精神的種子在廣大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而不是生硬地灌輸。以朝鮮戰爭長津湖戰役為背景,展示朝鮮半島長津湖及其周邊地區示意圖和氣候圖,結合當時國內和國際形勢,讓學生從地理角度分析發生在冬季的長津湖戰役中的志愿軍面臨的主要困難,并追問“志愿者戰士是如何克服這種困難的?”然后觀看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70周年大型紀錄片《英雄兒女》中的長津湖戰役片段,從長津湖死鷹嶺高地一個連125名戰士穿著夏裝活活被凍死時還保持著戰斗姿態的壯烈場面,感受一首首英雄戰歌詮釋的“戰旗美如畫”,讓青少年深刻理解在和高中生相仿的年紀里有那么多人能夠在堅定的理想信念下勇敢地報名參軍參戰、保家衛國,在惡劣的地理環境下更能襯托出祖國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英勇頑強、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更能襯托出在“九死一生”的戰爭中還把敵人投下的照明彈戲稱為“節日禮花”的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長津湖戰役地理教學設計片段如下。
材料:長津湖位于朝鮮東北部的蓋馬高原,是朝鮮最為苦寒的地區,冬季降雪量大、道路狹小、人煙稀少,夜間最低溫度接近攝氏零下40度。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中國人民志愿軍與以美國王牌軍陸戰一師為主的美韓軍隊進行了著名的長津湖戰役。讀朝鮮地圖(圖略)。
(1)描述蓋馬高原的地形特點。
(2)與大致同緯度的北京相比,分析長津湖地區冬季氣候更加苦寒的原因。
(3)分析蓋馬高原冬季降雪量較大的原因。
(4)從地理角度推斷志愿軍在長津湖戰役中面臨的主要困難。
觀看《英雄兒女》中長津湖戰役片段。
(5)從上述問題和視頻中你能感受到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愿軍表現出的哪些精神?
【設計意圖】本題以長津湖戰役為背景,以弘揚中國革命精神為主旨,考察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等地理核心素養。在問題(1)的回答中應注意描述蓋馬高原的地形特點,而不是朝鮮的地形特點,根據圖中信息,蓋馬高原地形可以從地形的平坦程度、地勢特點(根據河流流向判斷)、海拔以及特殊地貌等方面分析。問題(2)主要考查影響氣溫的因素,對比北京和長津湖地區的區域特征可知,長津湖地區海拔較高,向北開口的河谷利于北方寒冷氣流進入,受日本海西海岸寒流影響較大;而北京地處華北平原,且西部和北部有山地阻擋北方冷氣流。問題(3)考查了影響降水(雪)的因素,主要從物質條件(距離海洋較近,水汽較豐富)、動力條件(冷暖氣團交匯、地形抬升)以及溫度條件(冬季氣溫低)等方面分析。問題(4)可以從朝鮮戰爭時期,新中國成立不久,物質條件還極其匱乏,面對寒冷的氣候缺衣少食,在復雜的地形中行軍不便;當地人口稀少,對后方補給也造成較大困難等方面進行作答。問題(5)在前面四個問題做鋪墊的情形下,結合歷史和政治知識做適當拓展,進一步讓學生感受、歸納朝鮮戰爭所體現的中國精神。
1948年5月中共中央進駐西柏坡,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中國共產黨指揮了三大戰役,召開了著名的七屆二中全會。地理課堂上可以展示西柏坡區域戰爭形勢圖,給出“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后一件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后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場”的民謠材料,讓學生以“戰略家”的角色分析當時中共中央選址西柏坡的地理原因,從地形地貌、交通條件、戰略位置和群眾基礎等方面展開分析的同時進行價值引領,讓學生從活動中感受中國共產黨的智慧以及敢于斗爭的革命精神,“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人民至上精神以及在“進京趕考”路上提出的“兩個務必”精神等偉大西柏坡精神。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面臨新的問題和突發事件時,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初心”,用智慧領導、艱苦奮斗、敢于革新的精神和行動取得了脫貧攻堅和抗擊疫情的舉世矚目的偉大勝利,給人民和時代交出了滿意的答卷,形成了偉大的脫貧攻堅精神和抗疫精神,這些都為地理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師可以從“探究疫情迅速蔓延的地理原因”“某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有哪些”“為某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提出措施”“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分析貧困地區在脫貧致富中應該注意的問題”等角度設計地理問題、地理情境,并穿插一些感人的抗疫、脫貧故事,引導學生練就過硬本領,用新時代的中國精神走好新時代的“趕考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愛國主義和中國革命傳統文化是一脈相承、相互聯系又彼此相融、逐漸遞進的,是撐起中國精神的偉大支柱。地理課程應以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和傳承中國革命傳統文化為著力點,利用地理課堂、綜合實踐活動、項目式教學、體驗式教學等靈活多樣的教學形態,采用啟發式、情景式和探究式等教學方法滲透中國精神教育,用中國精神文化浸潤、滋養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實現地理學科課程思政[3],培養能夠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增強地理課程的立德樹人功能。
參考文獻:
[1] 韓震.愛國主義與教育的使命[J].人民教育,2021(8):26-28.
[2] 吳德剛.深刻認識革命傳統教育的時代意義[J].人民教育,2021(7):6-10.
[3] 謝鑫,丁明軍.“世界地理”課程思政的探索[J].地理教育,2021(10):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