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革,機械行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社會對于機械方面的專業人才需求越來越多,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技工院校機械類專業教學中,機械制圖課程是十分重要的專業課程,對于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有著基礎奠基的意義。隨著近些年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機械制圖課程也在不斷更新升級,給機械行業的人才培養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時,也針對課程教學提出了診改要求。本文即以此為研究背景,針對“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技工院校機械制圖課程教學改革路徑展開分析,希望能夠為技工院校機械制圖課程教學的有效性改革提供可靠借鑒。
【關鍵詞】? ? “互聯網+教育”? ?技工院校? ? 機械制圖課程? ? 教學改革
引言:
隨著“互聯網+教育”的發展與應用普及,信息化教學手段在現代教育中的應用價值不斷提升,不僅為教師教學改革提供了重要的輔助工具,而且為學生帶來了新鮮的學習體驗和方式,改變了傳統的“教”與“學”形式,從而成為提升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互聯網+”的發展為機械制圖課程創建了新的環境氛圍,但課程建設的發展進度卻并未達到互聯網技術發展的速度。因此當下必須深刻挖掘機械制圖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而通過互聯網技術整合的方式優化課程建設,推進教學的有效性,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
一、“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技工院校機械制圖課程教學意義
(一)順應學生心理,滿足學生需求
在技工院校教育體系中,機械制圖課程是機械類專業非常重要的一門專業課程,其內容知識復雜性較高,對于技工院校學生來說理解起來較為困難。對于技工院校學生來說,面對課本上枯燥的機械制圖理論知識,他們很難提起興趣,基于技工院校學生的學習心理分析,他們顯然更喜歡趣味性較強的學習環境和學習內容。而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正是迎合了學生的這一心理,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學生的學習渠道和學習方式更加多樣化,且針對某一知識也能夠輔以更加形象有趣的表達,尤其是機械制圖課程中有很多需要實踐的內容,在互聯網技術應用下,可以以視頻形式做好示范,這對吸引學生關注度,強化學生的體驗和感知,改善其厭學情緒具有積極意義。
(二)推進教師成長,提升教師能力
互聯網技術在課堂中的融入過程也是對教師專業素養的考驗。在技工院校機械制圖課程的信息化診改,對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也具有積極意義。在互聯網技術應用下,針對微課、課件等內容設計,需要教師在透徹了解教材、教學大綱等基礎教學資源的同時,進一步拓展課外教學資源,如各類文獻資源和網絡資源等,以保障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趣味性,這有利于拓展教師的視野,提升資源查閱、整合能力和教研能力。針對課件、微課的制作,需要教師充分掌握PPT制作,音、視頻剪輯和插播等方面的技巧,對教師的信息素養要求極高,在信息化教學資源的制作中可以有效提升教師的互聯網技術應用能力。此外,針對信息資源的發布,還需要教師掌握教學平臺的各項功能及其操作,也可以推進教師的互聯網技術操作水平的進步。
二、技工院校機械制圖課程教學現狀
(一)教學內容固化,技能教育缺乏系統性
內容固化是當前最重要的機械制圖課程教學的主要問題之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課程內容上的更新速度較為緩慢,與現實應用存在一定銜接空白。在技工院校不同學校、不同專業的機械制圖課程調查中發現,雖然機械制圖課程的教材版本有一些差異,但實際上的內容沒有太大差異,不僅在基本概念、原理、方法、技術等方面較為相似,而且在近幾年來的更新速度較為緩慢。而如今在“互聯網+教育”的環境下,機械制圖方面的技術發展有著較大的變化,而陳舊的內容與當前機械行業的發展環境出現了一定的差距,使得學生所學知識難以適應行業發展。其次,對于技能教育的內容處于表層。在大多數技工院校的機械制圖課程中,都將技術能力培育作為基本目標,但實際相關的內容卻僅為其概念和基本內容等,缺乏對學生機械制圖技能和職業素養的系統化培訓和量化測試。此外,課程簡化了對機械行業的新技術分析、評價。學生只能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而缺少對新技術的應用能力。
(二)教學方法缺乏創新,難以實現激趣作用
近年來,已經有大量教師開始展開教學改革與升級,并逐步探索出一套相對趣味化且有效的機械制圖課程教學方法,比如通過提問、討論、案例、實習、報告等形式展開教學設計,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企業參觀學習活動,以此提升學生的實踐應用水平。但這些教師的研究成果缺乏系統性,并且大多方法仍然建立在教師主導的基礎上,對于學生興趣建設的引導作用還需要提高,比如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機械制圖知識競賽、機械制圖技能大賽等活動,既訓練了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又保證了學生的主角身份,還能達到更好的激趣效果。
(三)教學手段單一化,無法發揮技術優勢
機械制圖課程在開展過程中,教師對于輔助手段的運用較少,大多都通過多媒體課件展開,運用簡單的視聽文件資源進行引導,為學生創設一些情境等。但這樣的方式過于單一化,對學生來說失去了新鮮感。隨著“互聯網+教育”的應用和發展,慕課、微課、直播課等新興教學形式的出現為當代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路徑,伴隨著移動設備的發展,線上教學逐漸成為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但很多技工院校機械制圖課程教師受到多年傳統教學的影響,已經習慣了線下的課堂教學,對新興的線上教學形式接受程度不高。面對線上的網絡教學形式,很多教師都難以適應新的師生相處模式,錄制課程視頻或開展直播課程時,由于缺少學生的面對面互動,教師可能會產生一種無所適從的感覺,進而導致教學表現十分不自然,嚴重影響線上教學的質量。因此在信息化教學中,教師必須開發新的輔助手段,比如通過網絡化平臺、各類軟件硬件,甚至可以將不同教學手段進行融合,以此為學生帶來新鮮感與體驗感,從而進一步提升機械制圖課程的漸變效果。
(四)教學平臺功能滯后,難以滿足功能需求
隨著“互聯網+教育”的發展,目前技工院校基本都設有學校專屬的教學平臺,但是就當前技工院校的教學平臺的功能優化發展來看,其功能方面的優化較少,很多技工院校教學平臺的功能仍停留在基礎功能階段,已經難以滿足現階段“互聯網+教育”的功能需求,導致技工院校的教學平臺普遍存在使用率較低的情況。目前,技工院校的教學平臺主要以網頁平臺為主,其功能主要包括一些校園資訊的查詢、查課、選課、教學評價等基本功能,而缺乏教學資源分享、線上課程觀看等先進功能。當前技工院校的教學平臺中,使用率最高的普遍為教務系統,學生主要通過該功能查詢專業課程表、進行課程選修以及展開相關的教學評價等。但是一般來說選修課程功能每學期只需利用一次,很多技工院校也是在每學期結束的時候才會收集一次學生對教學工作的反饋,而隨著“超級課程表”等軟件的出現,網頁式的教學平臺查詢課表的過程比較繁瑣,學生也很少使用教務系統去查詢自己的課表。教學平臺功能的滯后,導致目前技工院校教學平臺的“互聯網+教育”難以表現出來,對機械制圖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造成了嚴重阻礙。
三、“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技工院校機械制圖課程教學改革路徑
(一)構建資源庫,拓展課程資源
隨著互聯網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的深度應用,信息化資源成為互聯網技術與專業課程融合的基礎,因此構建資源庫成為信息化教學與機械制圖課程整合的首要條件,有利于教學有效性的實現。首先,要建立電子教材,在紙質教材的基礎上,將其內容以數字化形式呈現,學生可以通過手機、電子閱讀器、平板電腦等設備進行隨時查閱,同時還可以通過網絡建立即使信息傳輸與討論平臺,讓師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交流和討論。其次,要建立信息化課程資源,包括電子版的課本、教學大綱、課程規劃、教案內容、課件信息、項目案例、相關視頻、相關圖片、實驗設計、實驗報告等,這些信息可以分為課程、素材以及案例三類資源。其中電子課本、大綱、計劃等,主要通過文字、表格、流程圖的方式記錄,是教學設計的基礎。素材資源則包括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各類圖片、視聽文件、企業工作視頻等,是教學設計中可以靈活運用的主體內容,比如利用企業的實際工作視頻創設工作情境,利用實際案例設置問題,運用圖片形象化展示等。案例資源則主要包括教學案例與教學設計,是教師進行課程設計的主要參考內容,可以根據其設計的思路與活動形式,結合自己教學的經驗以及學生能力進行優化與調整,促進有效教學。
(二)借助預習微課,增強預習成效
“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微課的興起為機械制圖教學提供了新途徑,教師可以運用微課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帶領學生主動參與進機械制圖課程教學中,提升學習成效。在課前階段,首先,教師需要對課程內容以及基礎學情進行調研分析。一般來說,學生在學習知識前對于知識點是缺乏直觀的認知與了解的,因此在預習微課的設計中,教師既要考慮到教學內容的重點與難點,又要把握對課程形式的設計,以幫助學生更便捷地理解。其次,教師需要根據分析結論設計并制作預習微課,針對課程教學內容,教師一方面要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展現知識點,另一方面還要保證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通過自主學習掌握其中的內涵,以實現預習目標。對于預習微課視頻來說,不僅要具有一定趣味性,而且要更加直觀有效,以保證微課預習的有效性。在微課視頻最后,教師要根據預習微課的內容,設計相應的任務書與預習檢測題,由任務書把握學生學習的方向與進度,通過檢測考察學生的自主學習成果。同時,教師則要將預習微課進行發布,通過微課平臺提示學生在課前一定時間期限內完成自主預習,并將預習檢測題完成后提交,同時對于預習過程中難以理解的內容或者檢測題中無法解答的問題,可以通過微課平臺的討論區發布,學生與教師可以共同商討與合議,提出不同的見解。此外,教師還要對預習成果數據進行統計,通過微課平臺后臺可以記錄學生預習檢測題的答題情況,由此可以展現大多數學生出現錯誤的集中方向,討論區提出的問題則具有個性特點或具備一定的難度,結合學生答題情況分析及其在討論區提出的問題,可以輔助教師完成課堂教學設計的優化,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三)開展信息化教學,滿足學習需求
信息化教學是“互聯網+教育”的基本表現,通過多媒體技術、網絡平臺與信息化資源的整合,由此為學生構建視聽化、智能化的課程環境,達到智慧教育的效果。在技工院校機械制圖課程中,為了真正展現出學生的個性意識與主觀選擇,信息化教學手段可以有效滿足學生的需求。一方面在多媒體互動資源和企業具體項目案例的服務下,學生可以進入更真實的學習情境下,通過真實的圖片或視頻內容理解晦澀的理論內容。另一方面在計算機程序的模擬之下,學生還能直觀地看到相關操作的實際演練效果,能夠讓學生真正掌握其操作的流程與技巧,進而在掌握其實施方式后進一步理解其理論依據,實現理論基礎與實操技能的相互輔助。因此,教師對于多媒體資源的應用得當,既可以提升機械制圖課程的教學質量,又能提高學生的信息思維水平、綜合分析能力以及實際問題解答能力,由此讓學生具備自我觀察與內部分析的信息素養。
例如教師可以借助企業項目資料建立實踐案例,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在具體課題研究下,運用信息化手段展示機械制圖相關崗位的實際工作過程與情境,由此不僅讓學生直觀地觀察到實踐過程,而且用實際的案例為學生做出了規范化引導,同時通過案例內容的調整,還能引起學生的關注,以此達到一石三鳥的效果。
(四)強化網絡平臺建設,優化學習過程
在信息化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中,構建一個與時俱進的網絡化教學平臺是非常有必要的。針對當前技工院校教學平臺功能落后的現狀,應該展開及時調整,加快信息化教學平臺的功能改進,使得技工院校的信息化教學平臺跟上教育發展改革的發展腳步,進一步推進技工院校“互聯網+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進程。在建設信息化教學平臺過程中,除了一些基礎的校園資訊查詢、選課、查課、評價等功能外,還應該根據當前的“互聯網+教育”腳步,添加教學資源整合、線上課堂、實時互動、專業資訊查詢等功能,使得校內的信息化教學平臺能夠更好地為學校師生服務,進一步提升技工院校教學質量和效率。通過網絡平臺的教育功能,可以為學生提供更便捷的學習途徑。在機械制圖教學中,課下鞏固學習時,一旦遇到技能操作上的實際問題,都可以通過隨時學習的方式獲取必要知識。在平臺建設過程中,首先要保證其人性化功能,針對不同的對象,提供不同的服務功能,既要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也要滿足教師的運用需求。其次,要建立單元化模塊。針對技工院校機械制圖課程,可以分設“理論課程”“實訓課程”“拓展課程”“頂崗實習與社會實踐”等幾個模塊,由此為學生提供更便捷的學習途徑。此外,除了網絡教學平臺,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額外的機械制圖相關的信息資源獲取途徑,比如諸多學術搜索引擎、國內外知名圖書館網站、機械企業網站等網絡途徑,讓學生擁有更豐富的資源獲取渠道,加快課程的診改,實現有效教學。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技工院校機械制圖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師需要將“互聯網+教育”的優勢全面發揮出來,針對當前課程內容、方式手段、教學平臺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通過構建資源庫、微課預習、開展信息化教學、構建網絡學習平臺等策略,實現對機械制圖課程的改造升級,全面提升其課程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 考? 文? 獻
[1]許傳杰.技工院校機械制圖教學效果探究[J].內燃機與配件,2020(11):284-285.
[2]趙英,李源,孫美英.數字化、信息化教學在技工院校機械制圖課程中的應用[J].職業,2020(16):80-81.
[3]諸悅.信息化構建《機械制圖》“3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究[J].電子世界,2019(24):67-68.
[4]楊靜. 技工院校《機械制圖》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A]. 中國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協會、中國機械工業教育協會:中國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協會,2019:3.
[5]文昌學.技工院校數控一體化教學存在的困難與對策[J].職業,2018(20):95-96.
[7]吳健, 鄧宏波. "互聯網+"背景下的機械制圖課程改革研究[J]. 科技創新導報, 2018, 15(20):233-234.
[8]陳奕仲. 基于就業導向的職業教育機械制圖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 職業, 2019, No.523(23):45-46.
[9]付明釗. 淺析技工學校機械類專業機械制圖實訓課教學改革[J]. 中外交流, 2019, 026(019):33.
[10]張洪巖, 蔣微蓉. 互聯網背景下,機械制圖課程改革設想[J]. 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電子版, 2019(10Z):3.
作者單位:譚玉芝? ? 山東省鄆城縣高級技工學校
譚玉芝 (1970.08-)月, 女,漢族 ,山東菏澤,大學本科,職稱高級講師,研究方向機械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