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英
(福建省福州第七中學 福建 福州 350012)
新課標指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其中思維品質是指思維在邏輯性,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所表現的能力和水平,思維品質體現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心智特征,思維品質的發展,有助于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能夠從跨文化視角觀察和認識世界,對事物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由此可見,在教學中對思維品質的培養,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英語繪本(picture book)一般是指以圖片為主、輔以英語文字說明的具有一定故事情節的讀本。英語繪本圖文并茂,畫面形象、幽默,能夠吸引讀者的眼球,激發他們閱讀的欲望,其圖像的色彩,形狀,布局等,能夠啟發讀者的個性化思考,鍛煉讀者的想象、分析等思維技能。很多經典英語繪本還能夠找到精彩的視頻,因此,繪本是全方位滿足新課標中“聽說讀寫看”要求的新型教學資源,可以很好的綜合聽、說、讀、看、寫等方面的技能來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無論什么年齡的讀者都會喜歡繪本匠心獨具的圖畫和語言,正如松居直所言,“圖畫書是想象力的一個重要起點”,繪本閱讀可以提升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大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告訴孩子什么,不如讓孩子親眼看見什么”,繪本的語言與圖畫相結合,能為讀者再現真實的生活情境和獲得生活體驗,在讀者與文本的交流中極大地促進思維的發展;繪本常常以簡單的故事,揭示一些社會問題,蘊含深刻的哲理,讓讀者讀后自己感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英語繪本閱讀具有很好的提升語言能力和培養思維的作用,很適合作為學生課外閱讀的讀本,對英語教學具有促進作用。因此,筆者學校開發了體現新時代語言學習的多模態形式的校本課程——英語繪本閱讀。
根據“文本問題化,問題思維化,思維活動化”的教學理念,結合新課標提出的英語學習活動觀,教師要通過設計各類活動來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發展多元思維,形成學習能力。那么在繪本閱讀教學中該設計怎樣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思維培養呢?筆者就根據自己進行的一些繪本閱讀的教學中的實例來談一談。
毫無疑問,成功的課堂教學應是教師不斷提出問題,鼓勵學生討論合作,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讓思維的火花自由碰撞,最終解決問題。活動設計是思維培養的把手和著力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不同的時候設計不同的活動是很關鍵的。美國教育家布盧姆將思維過程劃分為6個部分:記憶、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和創造。其中,記憶、理解、應用屬于低階思維,主要用于學習適時性知識或完成簡單任務的能力。教師在一開始可以設計學習理解類的活動,讓學生閱讀并回答一些常識性或者客觀性的問題,例如:繪本閱讀——the missing piece,筆者設計這樣的問題,what did the circle go through ?what different kinds of piece did it meet before meeting the fit one? How did it feel? 學生閱讀后,借助簡單的記憶或者理解就可以解決。教師可以讓基礎較差的同學回答這些問題,訓練學生的低階思維,讓中等生和后進生跳一跳,也有機會摘到桃子,體驗成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和自信心,同時促進學生低階思維的培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的思維過程外顯化,可視化,可為教師指導和訓練學生思維能力提供參考。同理,另外一本大家耳熟能詳的繪本故事,the giving tree,在教學過程中,第一步,教師讓學生讀后回答問題,如:how many stage is the boy's life divided into? what did the boy ask for during different stages of his life? What did the tree give to the boy ?how did the tree feel when the boy ask for different things?從而引導學生讀懂原文,擴大學生的參與度,訓練學生的低階思維。根據葉克斯-多德森定律,中等程度的動機激起水平,更有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因此這種活動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思考,有助于對于訓練和提高他們思維。
而高階思維是發生在較高認知水平層次上的心智活動或認知能力,如分析綜合評價和創造。學生從淺層次信息的獲取分析轉向深層次的理解與應用,從強迫式的知識技能習得轉向有意義的思維學習,促進深度學習,培養解決問題能力。教師要通過設計一些分析、評價類的活動,引發學生思考。教師可以通過巧妙設問,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讓學生在討論思考中自然而然獲得他們自己的感悟。例如:繪本閱讀——the missing piece,筆者設立了一個這樣的問題,which picture do you like best,why?回答這樣的問題,學生先要思考,即which picture do I like best?How to describe it? Which words can I use to explain the reason?這樣學生都在思考當中,尤其在解釋喜歡這幅畫的原因時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接著在the circle set down the missing piece gently時,就可以問學生why did the circle set the missing piece down?還可以讓學生討論 If you meet the fit one, will you give it up? Why or why not?這個問題既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再如,what is your understanding(感悟)of the story? 或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 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角度,對同一個文本的感悟是不一樣的,讀完the missing piece之后,有的學生說 the process of searching is full of difficulties and happiness;而有的學生說when you get something you may lose something else;還有的學生說no one is perfect,and it's OK to be imperfect;還有就是everyone has defects,but he still can live a happy life或者 the proces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result等等,不管是哪一種感悟,都是學生經過深思熟慮之后得出的結論,都是言之有理的、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結論,這類活動能讓學生把文本內容和個人生活實際相結合進行思考,從而得出自己的個性化結論。而像繪本故事the giving tree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并討論: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boy?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tree? Why do you think so? Who is your giving tree in real life? Is it wise to give unconditionally like the tree?這些問題能引發學生深度的思考,讓學生真正地去理解這文章背后所隱含的意義和作者的寫作意圖。當然,答案不是唯一的,學生只要能自圓其說即可,如有的同學會回答,yes,because true love is unconditional,也有的同學會回答,no,because it will make the boy selfish.It won't help him,instead,it will ruin him.And love should be mutual.這樣不同思維的碰撞,就可以讓學生產生更多的思維火花。這樣的活動中,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并在學習和討論這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悟出:生活并不能十全十美;要學會感恩,學會明智地給予等,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大多數人都喜歡像《白雪公主》和《灰姑娘》這樣的經典迪士尼故事,也喜歡和孩子們講這樣子的故事,人們都喜歡他們的美好的結局,因為那是作者也是人們美好的愿望。What happened to Snow White? How did her stepmother treat her? What did the queen do? How did Snow White escape being killed?利用這些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很好的理解白雪公主的故事。同樣在灰姑娘的故事中,也可以用這些what ? Who? How ?類問題來讓學生梳理故事情節,讓絕大多數的學生讀懂文章,但是如果要提升學生的高階思維,這顯然是不夠的,筆者在Thinking環節中請學生思考后回答以下問題,如Do you like the story ?why or why not? Which character do you like best ?why?這些問題都需要學生進行思考后才能回答,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從原文中去找出證據,作為回答問題的依據。像《白雪公主》《灰姑娘》的故事中,教師可以問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now White?What do you think of Cinderella?學生很可能會回答 beautiful, kind-hearted,lucky等等,Any different idea?如果沒有不同的答案,那么就可以再問Will you take food from a stranger?同理,也可以讓學生思考,will you wait around for others to rescue you like Cinderella? 在The Little Mermaid《美人魚》的故事中,也可以問Will you give up your voice for a man?來引導學生思考,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我們怎么能讓孩子像白雪公主那樣毫無戒心地接受一個陌生人的食物呢?同樣,也不能讓孩子像灰姑娘那樣不想辦法用智慧進行自救而等待他人來救自己;另外,家長們肯定也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小美人魚那樣為了愛情而傷害自己(放棄自己美妙的聲音),終身痛苦(尾巴變腳,走路像刀割一樣疼痛),這也是為什么英國著名演員凱拉·奈特利(Keira Knightley)和克里斯汀·貝爾(Kristen Bell)會發表評論,擔心“迪斯尼公主們”會成為孩子們的榜樣的原因。毫無疑問,教師要在這些繪本閱讀中讓孩子們不僅領會到善良的美好及正義終將戰勝邪惡的法則,更要學會獨立自強,自我保護,愛惜自己、尊重他人等品質。而《灰姑娘》的故事中,教師可以問 Is there anything unreasonable? 學生如果回答不了,教師也可以追問Since the spell was broken, why didn’t the glass slippers disappear? 學生肯定能反應過來,“對呀,既然魔法失效了,為什么那只水晶鞋還在?”這顯然是不合邏輯的。這種思維活動,非常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不一味地接受固有的傳統的理念。而針對以上經典故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If you were the writer , how would you rewrite the story? 這種思考如何改寫的討論活動,能很好地促進學生的高階思維發展。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接受美好的事物和愿望,同時也要批判性地去看待,去評價哪怕被認為是經典的作品,既可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又有利于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進行繪本閱讀教學時,教師還可以設計續寫的活動,讓學生討論 If you were the writer, how would you end the story?這樣學生就需要討論合作,并且創造出他們認為合理的喜歡的結尾,這與高考新題型讀后續寫不謀而合,同時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因此,在高中階段進行英語繪本閱讀活動,絕不是有些人認為的“不務正業”,卻是符合《新課標》要求、新高考理念的。在續寫活動中,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其創作的作品超乎我們的想象,以下幾份是筆者上The Missing Piece時學生的作品(僅供欣賞),不難發現,學生們積極思考,給出了不一樣卻同樣精彩的結尾;尤其最后一份,還設法為原版本中the circle沒有解決的問題提出了解決思路,讓人不禁要為他們點贊。這樣的活動訓練,對學生應對高考最后一大題的讀后續寫無疑是有很大幫助的。


《新課標》新高考要求老師們在教學中重視思維品質的培養。盡管普遍認同,思維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學”出來的,但是教師可以通過問題的設置,活動的設計,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探究、聯想、想象、討論等,引導學生去思考,培養他們的思維。總之,在繪本教學和其他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設問要有價值性,少設置一些單純記憶或者簡單思考的問題,多設置諸如why? Give your reason.If you are the writer,what will you do?How would you……?這類開放性問題,學生更容易接受,也更愿意進行問題情景帶入,對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想象力的豐富和高階思維能力的提升,益處良多。
當然,一節課如果全是基礎問題,低階思維活動,學生的參與度發展度肯定不夠,但如果全是深層問題,全是高階思維活動,學生就可能夠不著,學不透。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循序漸進,才能在發展學生低階思維的同時推動其高階思維的發展。另外,由于繪本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市場上充斥著五味雜陳的繪本,因此教師要有選擇性地應用英語繪本,除了挑選世界著名的經典繪本外,還可以挑選那些獲獎或者知名插畫家所創作的繪本,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主導,選擇出難易程度適中并且受學生喜愛的英語繪本,將繪本與教材有機結合,使其成為英語教學的有效地輔助教材,為更全面發展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