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凡 王士元
金融是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金融工作的重要原則:“回歸本源,金融要服從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金融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提升服務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樣化的金融需求”。對于現實的金融工作而言,怎樣落實金融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怎樣把更多的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這是在理論和實踐中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目前,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存在較大差距,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源于中國城鄉二元管理體制,在城鄉二元管理體制下,國民收入分配、資源配置、產品價格等均存在差別。
因此,金融能否影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這一社會問題提供更好的解決辦法?這就是本文的研究焦點。
中國金融體系以間接融資為主,銀行業是中國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中國的銀行業在近四十年的改革中經歷著深刻的漸進式變革:從“大一統”的銀行體系到以市場為導向的現代銀行體系的初步建立,中國的銀行系統多種類型銀行并存,在市場中相互競爭,共同服務社會經濟發展。
誠然,銀行業漸進式改革對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銀行業仍需要能夠幫助發展社會經濟薄弱環節,將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這是對于習總書記金融工作要求的具體落實。因此,本文試圖回答中國區域銀行業的改革是否能夠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也就是中國區域銀行競爭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探究本文借助固定效應模型,采用中國地級市微觀樣本,研究區域銀行競爭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不同于現有文獻的研究,本文的創新分為以下三點:第一,本文的研究首次發現區域銀行競爭擴大了信貸供給,銀行的信貸提高高收入群體的杠桿率,高收入群體的收入相較低收入群體增加更多,因此區域銀行競爭通過信貸增加會加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
第二,在現有的文獻中,缺少從區域銀行業競爭的角度研究城鄉收入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區域銀行業數據的可獲得性問題,本文另辟蹊徑,采用中國銀監會網站公布的“金融許可證”這一信息,提取區域銀行網點數量的作為區域銀行競爭的衡量指標,解決了數據的可獲得性問題。第三,以往研究城鄉收入差距這一問題的研究樣本有四種來源,分別是:中國國家層面時間序列數據、省級面板數據、省級截面數據和縣域數據,很少采用地級市數據,本文研究區域銀行競爭采用基于城市層面的微觀數據,不僅可以避免宏觀數據缺乏微觀識別的弱點,而且可以避免過于微觀的數據所欠缺的宏觀統一性。
金融對實體經濟的促進作用在不同的收入群體中有所區別。

已有文獻中,存在兩種對立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金融發展會擴大收入不平等;另一種觀點認為金融發展會降低收入不平等的程度。
本文借助固定效應模型,采用中國地級市微觀樣本,研究區域銀行競爭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由于區域銀行競爭會增加地區經濟增長速度從而增加居民收入,中國存在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城市中的金融資源與農村金融資源存在分割性而不能有效地流動,在國家經濟政策優先發展工業的戰略背景下,地級市的金融資源向城市傾斜,盡管區域銀行競爭會增加居民總體的收入,卻會加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因此,我們提出假設1:區域銀行競爭越激烈,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越大。
由于金融影響經濟的渠道為發放信貸,商業銀行通過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將資金進行有效的配置,收入越高的人群相比低收入人群將獲得更多的貸款資源,經濟效益越好的企業相比效益差的企業獲得更多的信貸額度,城鎮居民和城鎮企業相對農村居民和農村企業將會獲得更多的信貸。
區域銀行競爭在信貸擴張的條件下會加劇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因此,我們提出假設2:在人均信貸水平更高的城市中,區域銀行競爭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影響更甚。

樣本和變量
本文實證分析中的數據庫分別為: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金融許可證”數據庫和國泰安CSMAR金融經濟數據庫。其中,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為我們提供了中國2005年-2013年地級市的城市居民人均收入、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數據和城市歷年人口總數。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金融許可證”數據庫為我們提供了全國所有銀行分支機構的金融許可證編碼信息,具體包含分支機構的機構編碼、機構名稱、機構地址等信息,我們在此基礎上采用STATA13計量分析軟件對這些信息進行提取,由此可以計算出從1949年建國以來中國各個地級市每家銀行的分支機構數量,并以此計算出代表區域銀行競爭度的赫芬達爾指數和銀行市場集中度。國泰安CSMAR金融經濟數據庫為我們提供了地級市層面的金融機構貸款總額和金融機構存款總額。城鄉收入差距是衡量城鄉發展不平衡的重要指標,本文采用城市居民人均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作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標;采用產業經濟學中對于競爭度通用的研究指標赫芬達爾指數來衡量區域銀行競爭指標。
實證模型

表1是對式(1)的回歸結果,即區域銀行競爭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其中,(1)、(2)、(3)列分別采用赫芬達爾指數、前五大銀行市場集中度、前四大銀行市場集中度作為區域銀行競爭的代理指標回歸的結果。結果表明,無論采用赫芬達爾指數、前五大銀行市場集中度還是前四大銀行市場集中度衡量區域銀行競爭,區域銀行競爭對城鄉居民收入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即區域銀行競爭程度越高,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越大;區域銀行競爭程度越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越小。具體而言,當以赫芬達爾指數衡量的區域銀行競爭增加一個標準差時(見表1),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0.037。表2的結果驗證了假設1
注:括號內為t值,***,**,*表示1%,5%,10%的顯著性水平,下同。
表2是將式(1)的回歸模型加入城市人均信貸供給來研究區域銀行競爭是否通過信貸供給從而影響城市居民收入差距。(1)、(3)、(5)列回歸分別表示采用赫芬達爾指數、前五大銀行市場集中度、前四大銀行市場集中度作為區域銀行競爭的代理指標與人均信貸交乘回歸的結果;(2)、(4)、(6)列分別表示赫芬達爾指數、前五大銀行市場集中度、前四大銀行市場集中度與人均存款進行交乘的回歸結果。(1)、(3)、(5)作為主回歸結果,(2)、(4)(6)列的回歸采用人均存款替代人均貸款作為穩健性的檢驗,六列的回歸結果均顯著且為負。具體而言,(1)列中HHI*CREDIT的回歸系數為-0.050且再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區域銀行競爭對地區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在信貸供給更多的城市影響更甚。
表2的回歸結果與Shiller(2012)的論述一致,銀行的信貸提高了富有群體的杠桿率,富有群體的收入相較低收入群體增加更多,因此區域銀行競爭使得信貸增加會加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區域銀行競爭通過信貸供給影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表2的回歸結果驗證了假設2。
本文采用中國地級市微觀樣本,深入探究區域銀行競爭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和傳導途徑。研究結果表明,區域銀行競爭促進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且這種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中國中部和東部地區。
進一步地,在人均信貸總量越高的城市中,區域銀行競爭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促進作用更甚。近四十年的銀行業改革,降低管制使得競爭增加,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引發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問題:區域銀行競爭的增加促進信貸擴張,信貸的擴張提高了城市居民的杠桿率,使得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因此,“金融要服從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這需要實踐與落實,需要找到原因并提出對策。
本文建議降低農村金融機構管制,支持農村金融機構跨區經營。銀行業改革允許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跨區經營,并不包括農村商業銀行,在實施跨區經營后,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可以在全國范圍內吸收存款與發放貸款,降低系統性風險,從而擴大信貸供給。
但是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的服務主要針對城鎮居民,城鎮居民和企業通過杠桿融資,其收入增加更快;服務農村居民的金融機構主要是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不能夠跨區經營,農村居民享受不到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由于管制降低從而信貸擴張的好處,其收入增長有限。因此,本文提出降低農村商業銀行管制,允許農村商業銀行跨區經營,在全國范圍內的跨區經營能夠為農村居民提供更多的信貸供給,這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這一問題從金融層面的解決方案。

[本文系基金項目:202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銀行結構性競爭、信貸資源配置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研究”(21YJC790169);中華女子學院2021年重點課題“農村婦女土地權益保障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KY2021-0204)的研究成果。]
(中華女子學院金融系)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
參考文獻:
[1]董曉林,張曉艷.金融發展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基于空間計量模型的實證研究.[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3):33-39.
[2]葉志強,陳習定,張順明.金融發展能減少城鄉收入差距嗎?——來自中國的證據.[J].金融研究,2011,(02):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