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鄧 黃紹權
【摘要】本文論述北海市華僑中學依托銀海區“育品行動”項目技術,重新提煉特色辦學主題,將“僑韻文化”融入校園環境、學生德育、教學工作、課程建設等多個層面,逐步建設成為一所與城市發展同步的優質學校的理論與實踐。
【關鍵詞】僑港 特色發展 僑韻文化 隊伍建設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07-0045-03
進入新時代,許多學校都從戰略高度重新認識和定位自我,選擇了內涵發展之路,致力于打造品牌、創出特色。北海市華僑中學創建于1984年,是北海市銀海區管轄的一所城鎮中學。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進程中,學校面臨從城鎮普通學校向市區優質學校轉型的問題。2019年以來,我校在銀海區教育局的領導下,在以廣西教育學院陳向陽教授為首的專家團隊指導下,依托銀海區“育品行動”項目的技術支持,以創建品牌學校為目標,通過三年的不懈努力,逐步建成了一所與城市發展同步的優質學校。
一、立足區域實際,挖掘并明確學校的文化價值與精神取向
學校文化是一所學校辦學的靈魂,關系到學校的長遠發展。良好的學校文化對全校師生的精神面貌、道德品質、價值觀等都產生深遠的影響。為了挖掘學校有別于其他學校的文化特色,我們發動廣大教師和社區群眾積極參與,為學校發展建言獻策,深挖學校所處地理位置的歷史文化根脈。我校所在的銀海區僑港鎮歷史悠久,有大量越南僑民涌入居住,形成了本土僑人獨具特色的生活習俗、語言特色和精神文化等。通過縱向深挖、橫向對比后我們認為,僑人刻苦擔當、堅韌勤奮、合作互助、善思好學、融合適應、開放包容等優秀品質,可以成為學校的文化精神取向,是學校特有的教育資源。弘揚和傳承華僑的優良傳統和精神品質,讓學校教育具有“僑”的特質和韻味,形成獨具特色的“僑韻文化”,成為我們擬定的特色辦學主題。
面對新時代提出的“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育人總要求,我們在提煉“僑韻文化”特色內涵時認為,學校育人目標必須精準定位,“僑韻”這一獨特的教育資源要轉化為學校的獨特品質,一定要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特質。在專家團隊的悉心指導下,我?!坝沸袆印表椖繄F隊反復斟酌,最終確定了如下辦學目標:培養有善性之德(愛國愛家、自律盡責)、善學之品(善學善思、合作互助)、善做之能(身心健康、篤行創新)且擁有華僑品質、全面發展的新時代華僑傳人,建設一所有僑鄉底蘊、有濱海氣息、有國際視野的區域優質華僑中學。
二、基于技術分析,科學制定學校發展規劃并循序漸進實施
1.基于科學分析制定規劃。依托銀海區“育品行動”項目,我們從校園環境、學生德育、校園文化、教學工作、課程建設等多個層面,運用SWOT技術就學校現狀進行了梳理和分析,得出學校的基本情況:具有地理位置優越、班子凝聚力強等八大優勢,存在教師辦公設備落后、辦事方式老套等六項劣勢;面臨社會認可度高,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等發展機遇和生源復雜、家長在家時間少等問題。圍繞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順應國家人才培養的要求,我們提出了抓住機遇、發揚優勢的拓展型戰略,先后制定了《北海市華僑中學發展戰略規劃書(2020—2030年)》《北海市華僑中學學校發展計劃文本(2020—2030年)》《北海市華僑中學學校章程》《北海市華僑中學僑韻課程實施方案》《北海市華僑中學“和思課堂”模型》等制度與方案,形成了“融合德育”體系、“融合評價”體系等。
2.明確體系化辦學理念。在以往的辦學過程中,學校的各個育人功能未能做到有機結合,各部門之間、教師之間、學科之間未能深度融合,學校育人要素不夠聚攏,在實施過程中未能取得“1+1>2”的效果,導致學校發展比較緩慢。在專家團隊的指導和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我們找出了學校發展的短板,提出了“建立現代化辦學模式”的策略,逐步建立、完善辦學理念體系、文化體系、目標體系、課程體系、德育體系,并在實踐中不斷優化、融合,使學校教育做到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從而推動學校優質、可持續發展。
3.打造“僑韻文化”外顯特色。在制定一系列發展規劃、實施方案的基礎上,我們高度重視學生的校園生活質量,突顯環境育人功能。為了改善教師辦公條件,學校于2021年投入475萬元資金對教學樓進行了改造,目前已竣工投入使用;圍繞“僑韻文化”,結合平安校園建設、黨建文化建設,先后投資200多萬元建設了校園書吧、假山、僑興廣場、僑文化體驗館、僑史館、學校歷史文化發展長廊等,給師生帶來了不一樣的文化體驗。
三、聚焦隊伍建設,堅持以優秀師資支撐辦學品質提升
(一)明確師培理念
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近年來,我校乘著國家教育改革發展的東風,以銀海區實施的“四品行動”(創建品牌學校、培養品位校長、培育品學教師、打造品級成果)為契機,全面推進教師隊伍建設。
學校管理的關鍵是對人的管理,如何發揮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教師用高尚的品質魅力和學識吸引學生,成為我校轉型發展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經過研究論證,我們提出了教師培養初步目標——引導教師創造性地整合、補充、調整、拓展課程資源,鼓勵教師挑戰自我、發揮潛能、超越極限。按照“僑韻文化”構建“和思課堂”,要求教師樹立以學生為本和自主合作的理念,使學生不僅要學習知識,還要學習教師的精神、智慧和做人方法。同時,建立健全學校教育科研工作制度,發揮科研組、課題組和學科帶頭人的引領作用,形成相關的評價與保障制度,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
(二)抓好全員培訓
1.組織教師積極參加常規培訓。近三年,我校累計有40多名教師參加了中西部鄉村教師培訓、鄉村教師專業能力建設培訓、鄉村中小學教師專業能力建設培訓等多個“國培計劃”培訓項目,同時有多名班主任參加了“區培計劃”之全區中小學生心理危機預防干預網絡培訓班暨集體備課會。針對“家門口”的市級、縣(區)培訓項目,我們給老師創造機會、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總計參培人數達500人次以上。在校本培訓方面,我校組織了許多校內專題培訓,如班主任工作培訓、電子白板學習培訓、師德師風培訓、閱卷平臺使用培訓等。通過參加各類常規培訓,我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穩步提升。
2.組織教師參加“育品行動”項目培訓。2019年銀海區“育品行動”項目實施以來,學校領導小組和技術團隊成員積極參加該項目的每一次培訓,并向學校其他教師進行二次培訓,介紹項目的基本原理、概念和操作方法,講解學校育人體系的要素及建立完善學校育人體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為提高全體教師的實操能力做好了充分準備。通過“育品行動”項目培訓,我校第一次全面、明確地提出了符合本校實際的“僑韻文化”辦學主題。如今,我校的“僑韻文化”體系越來越完善,學校“基于歸僑文化背景下學校僑韻文化育人體系重構的實踐與研究”成功立項為自治區教育科學規劃課題2021年度“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研究與實踐”專項課題,開創了我校課題研究的新局面,使整個校園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3.組織教師參加信息技術應用培訓。為了提升教師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我校深入開展“基于多媒體教學環境下8個微能力點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員培訓,包括:組織開展演示文稿的設計與制作全員培訓,使教師都能熟練運用演示文稿進行課堂教學;開展希沃技術全員培訓,使教師都能熟練運用希沃交互式一體機優化授課內容;開展安全獲取網絡資源全員培訓,使教師都能根據課堂教學需要,在數量龐大、來源復雜的網絡中通過正規、安全的渠道獲取資源;開展微課設計與制作全員培訓,使教師都能熟練使用視頻剪輯軟件,制作具有動畫效果且背景音樂協調的微課;開展評價量規制作培訓,使教師都能結合學科特點使用評價量規,引導學生進行自評或互評,并在活動后進行教學反思和總結。
(三)抓好骨干教師培養
1.銀海名師工作室引領。2020年12月17日,首批銀海區名師工作室正式掛牌成立,全銀海區共成立了6個名師工作室,有80名工作室成員,其中我校就有12名。成立名師工作室的目的是有針對性地培養一批教學骨干,造就一批學科領軍人才。目前,我校進入名師工作室的教師在主持人的帶動引領下,制訂了個人發展規劃,積極參加各種教研活動,不斷提高個人綜合素養。經過一年的工作室學習培養,我校的名師工作室成員多次在市、縣(區)教學比賽中取得佳績,并逐步成長為學校的學科骨干,突顯了名師工作室在培養骨干教師方面的作用。
2.做好“品學教師”培訓。在銀海區基礎教育品質提升工程的“育師行動”項目中,我校共有9名教師成為“品學教師”學員,獲得了難得的培訓機會。該培訓以三年為周期,通過專業成長的遞進式主題培訓,從職業感悟與師德修養、教學風格與教學實踐、班級管理與信息技術、教學研究與發展能力四個維度設置研修主題,以集中培訓和跟崗觀摩為主,強化名師帶教作用,最終使“品學教師”學員達成各主題培訓目標,成為專家型教師。目前,我校的9名“品學教師”學員經過培訓后成長迅速,多人在市、縣(區)教學比賽中獲獎。為了發揮“品學教師”學員的示范引領作用,我校抓住契機,讓他們回校后在教研組內進行二次培訓,分享、傳授他們的學習收獲和感悟,引領其他教師專業發展。
3.宣傳表彰優秀教師。注重典型引領,加強優秀教師宣傳表彰,是抓好骨干教師培養的重要舉措。目前,我校有縣(區)級以上骨干教師30多人,其中2人獲北海市“拔尖人才”稱號、3人獲評北海市優秀教師、5人分別獲“銀海區名校長”“銀海區名教師”“銀海區名班主任”稱號。優秀教師們有許多共同品質,如恪盡職守、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等,在教學科研、班級管理、帶領青年教師成長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績。為此,我校通過學校工作群、公眾號和各班級群等媒介,對優秀教師進行宣傳,并進行學年表彰,每個學期舉辦三次“優秀教師講壇”,激勵更多教師向榜樣看齊,營造“比學趕幫”的良好氛圍。
(四)抓好青年教師培養
抓好青年教師培養是一項緊迫的長期性工作。近三年,我校新招聘了許多青年教師,教師隊伍不斷壯大。如何讓這批青年教師在工作上盡快上手并成長為學校的教學骨干,成為我校教師隊伍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針對青年教師的培養,我校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師帶徒、共促進。通過師徒結對的方式,由骨干教師擔任青年教師的“師傅”,從各個方面指導青年教師成長。二是走出去、請進來。通過選派青年教師外出參加培訓學習,請專家到校給青年教師做講座、面對面傳授經驗等方式,拓展青年教師學習的空間,促進青年教師盡快成長。三是建制度、強管理。通過優先給青年教師安排宿舍、優先給青年教師安排導師、優先給青年教師安排培訓等方式,為青年教師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目前,我校青年教師入職后都能較快適應崗位工作,朝著優秀教師的方向成長和發展。
得益于銀海區實施的“育品行動”項目,我校發展局勢喜人,朝著打造品牌優質城區學校的目標大步邁進。近年來,我校在辦學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績:獲評為北海市先進集體、銀海區綠色學校;中考成績連續三年穩步提升;學生表演的“僑韻”特色舞蹈《渡江》《妞呀扭》榮獲市級一等獎并上送自治區展演;學校男足、女足在縣(區)、市級各項比賽中均獲佳績;多名青年教師在銀海區賽課中獲得一等獎;“僑韻”特色文化獲得市僑聯和市委統戰部的高度評價。
參考文獻
[1]陳向陽.體系的力量——學校育人體系的整體構建與運行[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20.
[2]黃河.關于學校僑文化融入課堂教學的理論思考[J].華夏教師,2017(4):21-22.
[3]李淑瑜.淺談僑文化在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特殊價值:以廣西華僑學校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0(33):137-138.
作者簡介:楊永鄧(1973— ),廣西北海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學校管理、課程領導力等;黃紹權(1964— ),廣西天等人,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學校管理、物理教學等。該校項目組成員有楊永鄧、黃紹權、曹卉、周壯蓮、蔡連芳等。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