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燕 李琴
摘要:鄉土資源與高中政治教學的融合強調了教學的實效性、通俗性以及德育性,其能夠豐富教學內容,實現學生綜合化發展。因此在全新教育視角下,高中政治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鄉土資源的開發以及利用,并借助有效教學形式開展教學活動,以此來深化教學改革,推動政治教學發展。本文就高中政治教學中鄉土資源的開發以及利用進行探究,并對此提出相關看法,希望為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政治;鄉土資源開發;利用;研究
鄉土資源是我們生產環境中所有的地域特色,其中有鄉土地理、民風民俗等。將這些內容引入到教學中,能夠豐富教學內容,樹立學生文化傳承意識,促使學生綜合化、多元化發展。也正因如此,更多的高中思政教師開始在教學中積極引入鄉土資源,但是在開發以及利用過程中,依舊存在一些問題,如資源利用率不高、學生能力得不到發展等,針對這些情況,筆者認為教師和學校需立足實際,為學生打造良好學習平臺,以此來深化教學改革,進一步實現新時期下的教學目標。
一、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利用鄉土資源的重要性
(一)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效果
在全新教育時代,教育部門呼吁教師在將教學改革的重點置于“改變課程內容偏難的現狀,著手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發展之間的聯系”,以此來深化課程教學改革。為進一步實現這一目標,高中政治教師積極探索,尋找課程教學與學生發展之間的契合點。教師將鄉土資源應用于教學過程,可以進一步實現這一目標。鄉土資源中的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關,其與思政教學的結合一方面可以拉近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的距離,確保學生能夠掌握知識,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夠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緊密結合,從而打破教材局限性,充分體現思政教學的生活化,并在這一過程中逐步發展學生綜合認知能力。
(二)引導學生深度學習
素質教育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其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為根本宗旨。在這一教育背景下,高中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認知、素養全面發展的人才,讓學生不僅有文化素質,同時也有思想品質。這也意味著思政教師和學校在人才培養中需要以學生綜合發展為核心,著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綜合化、多元化發展。在這一需求之下,思政教師在教學中積極引入鄉土文化資源,可以進一步改變知識體系相隔離、知識遠離生活的情況,并強化學生學習興趣,實現學生綜合發展,進一步實現新時期下的教育改革目標。
二、高中政治課教學中鄉土資源開發與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入,鄉土資源開發與利用成為眾多教師研究內容,其在教學中也積極探索,并取得一定教育成效。但是在二者融合過程中,依舊存在一些不足,導致既定教育目標難以實現,且學生綜合思維能力也得不到提升。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問題: 首先是教師自身的原因。一些教師在日常生活和教學中,因其過于落后的教育思想,其對鄉土資源不夠重視,也并未認識到鄉土資源對于學科教學的重要價值,沒有能夠很好地了解、把握鄉土資源,為了確保教學進度而不夠重視全新內容的引入,使得整體教學效果不佳。其次,鄉土資源利用不徹底。教育改革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很多思政教師也積極順應時代發展,開發鄉土文化并將其引入到教學中,不過因其自身教育能力有限,或學校并未重視相關教育工作,沒有給教師提供相應的教學平臺,使得既定教育目標難以實現。
三、高中政治課教學中鄉土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措施
(一)轉變育人思想,重視鄉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教師轉變自身育人思想,是進一步實現鄉土資源開發以及利用目標的關鍵所在。鄉土資源的引入以及應用,是解決當前高中思政教育中學生參與度不高、能力提升效果差的重要措施,其可以進一步推動思政教學生發展。為此,在全新教育背景下高中思政教師需立足實際,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開發并應用鄉土資源,促使學生主動加入學習過程,引導他們在掌握更多知識的同時,實現自我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師需要結合教學需求選擇有針對性、利于提升教學整體效果的內容,以此來打造良好教學環境,助力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樹立認知,切實深化思政教學改革。
在轉變自身育人思想之后,思政教師可從以下幾點開發鄉土資源。首先,教師可從書籍報刊中獲取鄉土資源和知識。 書籍報刊是教學資料的主要來源, 同時也是鄉土資源的主要來源。思政教師在閱讀相關書籍時,則可以將其中有價值、利于豐富教學內容的資料進行整合,在日后備課時,即可引入這些知識,進一步豐富教學內容。其次,教師可從互聯網平臺整合相關知識。在當前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多媒體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教學中,思政教師即可通過這些平臺了解鄉土資源,尤其是當地政府的官方網站或宣傳網站, 對于這些資料可以收藏或直接下載下來,根據教學需要可以完整保留也可以截取片段運用于教學,從而確保整體教學的實效性。再次,教師可通過考察的方式獲取鄉土資源。在課余時間,教師可利用閑暇時間進行實地考察體驗,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記錄所見所聞所感, 隨后要認真整理,形成自己真實的情境體驗資料。不僅如此,這些資源是教師自主獲取以及整合的,他們對于這些內容有更為深入的理解,在運用時也可得心應手。最后,思政教師可與其他教師交流獲取鄉土資源信息。通過與其他教師的溝通,教師可進一步掌握鄉土資源,之后可以將這些內容運用到教學中,以此來深化思政教學改革。
(二)利用鄉土資源開展教學活動
1.在新課導入中引入鄉土資源
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借助鄉土資源開展教學活動,可以構建良好教學環境,使學生在興趣支持下主動進行學習,發展學生多元學科素養。例如,筆者在講解“傳統文化”相關內容時,在課堂導入環節引入了漢畫像石這一鄉土資源。作為漢代人雕刻在墓室和祠堂的石刻壁畫,漢畫像石的種類極其豐富,這些文化產物也從側面體現出漢代的經濟水平以及人文詳情。在引出這一內容之后,學生迅速反應過來這些是身邊的鄉土資源,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他們的學習主動意識,進而為之后文化傳承相關教學活動的開展做好充分保障。
2.利用鄉土資源打破教學難點
相對來講,高中階段的思政教學內容更為深奧,其理論性極強,且其中的一些知識相對復雜抽象,教師憑借知識講解則難以實現既定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在這些抽象知識教學中,不妨引入鄉土資源,用貼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案例進行講解,可以將理論與實際結合,確保學生知識的掌握,并樹立學生正確價值理念。例如,筆者在“人的知識從何而來”相關內容教學中,為了深化學生對實踐是認識基礎這一概念的理解,引出了幾名宇航員走入滕州的視頻,之后為學生呈現了“神五”發射實況的視頻,這些內容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而筆者則繼續帶領學生理解相關內容。神五的發射見證了我國科技的發展,且本次發射又促進了人類知識的發展,這就意味著實踐提升了人的知識能力,也闡明了實踐與認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助力學生理解相關知識,并培養學生文化自信意識。
(三)運用鄉土資源,開展實踐教學
首先,教師可引導學生參與實地考察活動。這一活動是學校結合當地實況,組織學生進行實踐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師將實踐與理論教學融合的關鍵方法。因此在育人過程中,教師可利用假期時間,帶領學生對家鄉或周邊景區的社區單位、人文景觀等進行考察。不過在實踐活動開展之前,及愛是需要明確教學內容,并組織學生進行資料搜集以及整理,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進一步發展學生實踐能力,并培養學生綜合學習素養,強化學生的動手實踐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其次,開展課外閱讀活動。這一活動可組織學生單獨閱讀,同時也可讓學生在組內進行探究。一般來講讀物的形式有紙質讀物和多媒體讀物,思政教師則需要結合當地實情選擇相應讀物,進而在學生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礎上, 從中篩選出與政治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進行整理、 加工, 為思想政治課做重要補充。 這一實踐活動的開展,能夠讓學生對家鄉鄉土資源有更為全面地了解,同時學生的創新能力、思維意識也得以提升,新時期下的教學目標進一步實現。例如,教師可組織學生閱讀《魯班》,帶領學生理解傳統文化以及主人公的發展精神,同時也可讓學生根據作品嘗試制作,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四)建立鄉土資源數據平臺
打造鄉土資源數據平臺是新時期深化高中思政教學改革的又一重要舉措,在線平臺建設初期,學??山柚鷨柧?、教研等形式,了解教師對鄉土資源運用需求,掌握教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隨后,高??梢越Y合這些內容合理規劃線上平臺專欄,通過上傳優秀教師的講義、演示文件、視頻等內容,為教師制定良好的學習內容,確保教師可以最短時間搜集鄉土資源心思。與此同時,學校還可以發揮平臺的效果,組織思政教師開展線上教研活動。
除此之外,鄉土資源平臺也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板塊:第一是鄉土資源開發板塊。其中主要當地鄉土資源文化以及相關知識,學生和教師可隨時進入平臺進行學習,同時這樣還可以達到一定的宣傳效果,在成員規劃專業發展時,能夠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第二是教學交流板塊。此板塊主要針對成員的學習以及研究,通過線上交流平臺,讓教師對教學問題、課題研究等內容進行探討,促使工作室成員可以學而思,思而分享。第三是深度解析專欄。通過分析當前社會形式,讓教師明確把握教學改革方向,從而實現鄉土資源在思政課堂中的滲透。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思政教師和學校重視鄉土資源開發,利于豐富教學內容,引導學生了解當地鄉土文化,促使學生綜合化、多元化發展。因此在全新教育背景下,思政教師需順應時代發展,在教學中積極引入鄉土資源,并運用這些內容開展相應教學活動,以此來推動教學發展,提升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韋佳佳,蔣業梅.桂林鄉土資源在高中英語課程教學中的開發與利用——以人教版高中英語為例[J].教育觀察,2021,10(35):91-94.
[2]嚴欣雨.沂蒙紅色資源在高中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21.
課題:本文系銀川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課題“高中政治課教學中鄉土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YJKG18-05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