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
摘要:在網絡為媒的時代,各類信息化教學技術令人眼花繚亂,教師只有平衡好網絡教學與現實教學之間的關系,才能真正發揮信息技術教學的優勢,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升學習效率。其中,微課是一種應用較為普遍的信息化教學技術,教師可以通過將其靈活應用于課堂教學的不同環節,實現網絡教學與現實教學的有效融合,將學生帶入到豐富的教學情境中,引導他們高效學習。因此,本文結合筆者實踐經驗,就微課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析。
關鍵詞:微課;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應用
在網絡為媒的時代,誕生了“網課”這種新型教學方式,它憑借直觀化的知識呈現優勢與靈活操作的技術優勢,在各個教育領域迅速走紅。微課作為一種促使傳統教學與現代化信息教學彼此對接、網絡教學與現實教學相互融合、“教”與“學”重新構建關系的工具和手段,可輔助初中信息技術學科教師探究新的混合式教學之路。
一、巧設微課情境,強化問題分析能力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利用微課構建教學情境,將學生帶入到特定的知識應用場景中,促進其問題分析、解決能力的有效發展。一方面,教師需要借助微課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環境,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主動探究知識。另一方面,教師要重視對教學過程的微調,使教學進度、形式、內容更為貼合學生學習規律。當學生被內容有趣、形式豐富的微課教學資源所吸引,自然就會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探究中。
例如:在教學“演示文稿的制作”時,教師可通過微課促使傳統教學與現代化信息教學彼此對接,構建網絡教學與現實教學之間的平衡關系。首先,教師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定為,引導學生認識演示文稿制作軟件,激發他們對該軟件的學習興趣。其次,通過微課為學生展示一組制作精美的演示文稿,讓學生從中選擇其中之一作為模仿目標。當學生興趣被調動起來之后,教師引導他們分析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與流程,并確定合作分工方式。再次,教師鼓勵學生自主分析演示文稿制作軟件的操作難點,引導其進入深度學習狀態,培養他們的問題分析能力,加深他們對本節知識的理解與印象。
二、合理設置實踐學習項目,培養問題解決能力
教師針對教學內容和目標,為學生設置實踐學習項目,引導他們通過實踐過程探究信息技術的應用方法,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需要全面了解本班學生學習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發展情況,并深入研究教材內容。
例如:教學電子表格的制作方法時,教師可以將微課資源應用于項目式教學,以優化學生學習狀態,使他們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實現“教”“學”關系的重新構建,促使學生在解決班級主頁制作問題的過程中有效發揮主體作用。首先,教師為學生設計“制電子表格”任務,并要求他們結成小組,共同完成資料收集。學生可用資料主要包括,教材、網絡資料以及教師所提供的微課。其次,為了體現項目差異性,教師可讓各個小組自主設計電子表格的主題和樣式。允許各個小組的具體學習任務有所區別,可賦予學生更多自主選擇權,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并使作品評價環節更具趣味性。最后,進入項目實施環節之后,教師要指導各個小組將所有工作做到位,確保實踐項目的順利完成。
三、實施多元化教學評價,促進微課的創新應用
有效的教學評價既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反思,又可以為教師創新微課教學模式提供必要的數據支撐。在應用微課改善課堂教學效果時,教師要實施多元化教學評價,借助數據指導網絡教學與現實教學之間相互融合。多元化教學評價是一種多主體、多階段、多角度的評價方式,能夠覆蓋微課教學結果與全過程,有助于教師重新審視整個微課教學流程和全部教學內容。首先,初中信息技術學科教師要在實施微課教學時,注重教學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引導學生個體、學習小組共同參與到教學評價活動中,通過擴大教學主體提升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其次,微課教學評價應是多階段評價,強調教學評價對整個微課教學實施過程和結果的覆蓋,以提升評價結果對各個教學環節的創新指導作用。最后,教師要實施多角度微課教學評價,與學生一起從教學問題、教學成果以及經驗總結等視角對教學活動進行評價。
四、結語
總而言之,微課既是傳遞知識的媒介,又是啟發學生思維的工具,教師要在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充分利用微課的技術優勢與資源優勢,為學生構建更為豐富的教學情境和實踐項目。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技術和知識載體,可促進“教”“學”關系重構,促使網絡教學與現實教學進行科學融合,并形成一種平衡的關系,研究其在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的創新應用策略,符合新課改要求與學生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陳碧茹.微課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考試周刊,2020(12):20-21.
[2]繼軍李.淺談基于微課程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學[J].國際教育論壇,2020,2(2).
[3]臧雷.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微課模式的應用分析[J].試題與研究,2020,No.1015(04):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