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玉
東直門醫院通州院區呼吸科二區,北京 101121
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指患者呼吸道感染后無急性癥狀,仍然存在咳嗽癥狀,且病程≥4 周。 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主要因氣道感染后存在的炎癥會釋放出大量細胞因子和炎性介質, 氣道受炎癥因子影響,大量分泌黏膜,黏液順著氣道逆流,對咽喉部產生刺激,進而誘發咳嗽,此外,感染也對咽喉部炎癥有直接誘發作用,進而引發咳嗽[1]。 臨床西醫治療,主要按照臨床檢驗結果實施對癥治療,即給予敏感抗生素、祛痰止咳類、抗組胺類藥物等。但此疾病具有遷延不愈、反復發作等典型特征, 即使具備見效速度快的優勢,給藥中也易讓患者出現耐藥性,降低機體免疫力,存在較高復發率[2]。因此,為提升療效,確保治療安全性,不少學者倡導采用中醫治療,麻杏石甘湯為經典藥方之一[3],且近年已應用于臨床實踐中。但此方法暫未形成統一定論,仍然處于探討中。 現本研究選取東直門醫院通州院區呼吸科二區收治的60 例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麻杏石甘湯治療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的臨床效果。
選取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東直門醫院通州院區呼吸科二區收治的60 例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0 例。對照組中,女12例,男18 例;病程4~19 周,平均(11.25±1.36)周;年齡19~65 歲,平均(49.65±1.25)歲。 觀察組中,女13 例,男17 例;病程4~20 周,平均(11.23±1.32)周;年齡20~67 歲,平均(49.68±1.23)歲。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及同意,患者均知曉本研究情況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接受胸部CT 檢查正常;②患者咳嗽癥狀超過4 周。排除標準:①意識障礙、精神異常者;②呼吸系統功能嚴重異常者;③肺結核、肺部腫瘤者;④咳嗽變異性哮喘者。
對照組患者接受西醫治療,給予西替利嗪(蘇州東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195,生產批號:20180212,規格:10 mg)+右美沙芬(上海上藥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00005,生產批號:2190528,規格:15 mg)治療。具體為:口服右美沙芬,2 片/次,3次/d;口服西替利嗪,1 次/d,1 片/次。
觀察組患者接受常規西醫治療(同對照組)+麻杏石甘湯治療,麻杏石甘湯藥方由炙麻黃10 g、石膏30 g、杏仁10 g、甘草10 g、金銀花10 g、桑白皮15 g、蟬蛻10 g、地龍10 g、浙貝10 g、葶藶子10 g、薄荷15 g 組成。 加水煎熬,取藥汁200 ml,早晚各口服100 ml,每日1 劑。
1 個療程為7 d,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2 個療程。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 咳嗽停止時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①治療總有效率。 依據《中國難治性慢性咳嗽的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3]中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判定標準評估療效。 顯效:經14 d 治療后,患者無咳嗽癥狀,且停藥后1 個月內無復發;有效:患者咳嗽癥狀得到緩解,不影響其睡眠、學習、工作;無效:未達到顯效、有效標準。 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咳嗽停止時間。記錄兩組患者的咳嗽停止時間,即給藥至無咳嗽癥狀之間的時間。③不良反應。記錄兩組患者的惡心嘔吐、腹部不適、便秘等發生例數。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 高于對照組的6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6667,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n(%)]
觀察組患者的咳嗽消失時間為(5.02±0.25)d,短于對照組的(8.69±0.21)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1.5670,P<0.05)。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3.33%,低于對照組的3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6800,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的比較[n(%)]
呼吸道感染包含咽喉炎、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等疾病,而誘發慢性咳嗽的主要原因之一則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4-5]。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主要表現為咳嗽、全身乏力、發熱、頭痛等。 西醫治療主要為對癥治療,即服用大環內脂類藥物、抗組胺藥物、中樞鎮咳類藥物等, 針對病情嚴重者可給予吸入糖皮質激素藥物[6]。但因近年頻出抗生素濫用等狀況,因此長時間服用抗生素會加大藥物耐受性和機體不敏感性,影響治療依從性和治療效果。近年臨床治療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首選抗菌藥物概率達60%以上[7],且普遍存在聯用抗生素和重復用藥的問題。 同時,患者服用后會發生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副作用,停藥后,病情易復發。因此,近年不少學者致力于研討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療方式。
同時,中醫藥在治療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上歷史悠久,積累了大量經驗,已有報告顯示[8-9],麻杏石甘湯治療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的臨床效果理想。本研究結果也顯示,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高于對照組的6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的咳嗽消失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3.33%,低于對照組的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提示麻杏石甘湯治療的高效性和安全性。中醫將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劃分至“久嗽”“久咳”等范圍中,多因外感邪氣、邪戀不去,肺失宣降而導致。外邪侵入到人體口鼻和肺部,出現肺氣不宣,肺氣上逆而誘發咳嗽。古籍《河間六書.咳嗽論》[10]中稱“寒、燥、濕、風、火、暑”均會令人咳。 報告顯示[10],中醫在治療咳嗽上,主張遵循疏風宣肺、止咳化痰的原則,其基礎為通腹泄肺,祛風宣肺,加以化痰治療。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接受麻杏石甘湯治療,此藥物源自《傷寒論》中[11],其藥效為平喘清肺、辛涼疏表,此為治療風寒入里化熱而造成邪熱壅肺證的常用藥方。藥方中包含石膏、炙甘草、麻黃等[12],達到辨證用藥,提升療效的目的。 麻黃有平喘、宣散疏泄的效果;石膏有止渴生津、清瀉肺熱[13];杏仁有平喘止咳,并加以麻黃平喘降逆;炙甘草不僅可增進杏仁、麻黃緩和喘咳、益氣和中的效果[14];薄荷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15];地龍通經活絡、清熱息風、清肺平喘;金銀花清熱解毒、抗炎、補虛療風;麻黃宣肺、辛溫;石膏清肺、辛寒,二藥聯合使用,石膏不傷中,麻黃不助熱[16],整個藥方更具針對性。 邢海玲[1]分析80 例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患者,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療效高于參考組,咳嗽停止時間短于參考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參考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麻杏石甘湯對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是有效且安全的,并可加快患者癥狀的改善速度。本研究與邢海玲[1]的考察指標和結論均相符,提示本研究同樣具備較大說服力。 但受樣本量、研究時間等多因素局限,未探討麻杏石甘湯對機體免疫功能等方面的影響,后期研究可將此作為重點分析內容。
綜上所述,將麻杏石甘湯用于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治療中,可促進患者癥狀消失,穩定機體內環境,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