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蓉艷 段甜甜 張 芳 康飛飛 胡奕婷 羅瑞霞 張莉華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感染科,江西南昌 330006
急性腦梗死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腦血管疾病,臨床研究指出[1-2],顱內及頸部大動脈發生粥樣硬化性病變,導致血栓形成阻塞血管,致使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發生壞死是引發該疾病的主要原因。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及時予以有效的治療,是改善其預后的關鍵。目前,臨床上主要通過動脈溶栓術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急救,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同時,術后給予患者相應的護理干預和康復指導可進一步促進其機體功能恢復,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提高其自理能力及生活質量。 美國護理學家Orem 認為人患病后應通過調整自理方法、學習和掌握新的自理技巧等途徑,構建新型生活方式, 從而使自身的自理需求得到充分滿足[3]。20 世紀70年代初Orem 在該理論基礎上提出了自理模式,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臨床護理工作中[4]。基于此,本研究選取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外科收治的96 例急性腦梗死行動脈溶栓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Orem 自護理論在急性腦梗死動脈溶栓術后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選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外科收治的96 例急性腦梗死行動脈溶栓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擲骰子分組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48 例。 對照組中,男26 例,女22 例;年齡49~78 歲,平均(64.24±3.72)歲;發病至溶栓治療時間1~6 h,平均(3.82±0.74)h。 研究組中,男27 例,女21 例;年齡47~79 歲,平均(64.97±3.86)歲;發病至溶栓治療時間1~6 h,平均(3.75±0.78)h。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及同意,所有患者或其直系親屬均知曉本研究情況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 ①患者的臨床診斷為急性腦梗死[5];②患者均行動脈溶栓術治療;③患者年齡18~80 歲;④患者發病時間9 h 內。排除標準:①有出血性腦血管病史者;②卒中時伴發癲癇者;③過去10 d 內有大型手術者;④合并出血性疾病者;⑤合并精神異常者。
1.2.1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動脈溶栓治療:局部麻醉后采用Seldinger 技術穿刺右側股動脈行全腦血管造影,之后于閉塞動脈中超選擇插入導管,注入尿激酶進行溶栓治療。
1.2.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干預:術后給予患者常規抗感染治療,密切監測患者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變化,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宣教,指導患者合合理飲食,定時打掃病房。 按照以上護理措施連續干預3 個月。
研究組在以上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Orem 自護理論進行護理干預:①術后早期完全補償護理。 對于術后意識昏迷、生命體征不穩定患者給予其完全補償護理。密切監測患者病情,定時清理患者口腔分泌物,并幫助患者翻身,避免引發感染、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妥善固定各種導管,使其保持通暢,合理擺放患者肢體,按摩患肢肌肉,屈伸、旋轉患肢關節,做好安全防護;②術后康復期部分補償護理。對于病情穩定,但無法完全自理的患者給予部分補償護理,即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引導和鼓勵患者利用自己的力量進行恢復鍛煉, 護理人員在此過程中給予患者適當的幫助和支持;③術后輔助教育護理。 急性腦梗死患者面對突然發生的疾病以及偏癱的肢體很容易產生恐懼、悲觀等負面情緒,針對這類患者護理人員應換位思考,鼓勵患者進行情緒的傾訴與發泄, 并及時予以鼓勵和安慰,幫助其樹立康復信心。另外,指導患者對康復過程及相應的護理工作加以正確的認識,既要克服消極情緒,又要避免急于求成,提高患者依從性與配合度。此外,還可通過聊天、聽音樂等方式分散患者注意力,引導其保持良好的心態。 按照以上護理措施連續干預3 個月。
比較兩組患者的昏迷情況、 神經功能受損情況、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①兩組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3、7、14 d 的昏迷情況使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6]進行評估,該量表共包括睜眼反應、言語反應及非偏癱側運動反應三個維度,總分為15分,≤8 分表示患者昏迷,且GCS 得分越低說明患者昏迷程度越深;②兩組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14 d 的神經功能受損情況使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7]進行評估,該量表共包括意識、面癱、視野等11 個維度,總分42 分,NIHSS 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神經功能受損程度越嚴重; ③兩組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7、14 d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使用Barther 指數(Barthel index,BI)[8]評定量表進行評估,該量表共包括進食、如廁、洗澡等10 個維度, 總分100 分,BI 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高。
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數據處理, 計量資料先進行正態性檢驗和方差齊性檢驗,滿足正態性且兩組方差齊的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LSD-t 檢驗,組內多時間點整體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內不同時間兩兩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溶栓前,兩組患者的GC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溶栓后3、7、14 d,研究組患者的GC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內整體分析,兩組患者溶栓前后各時間的GCS 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兩兩比較,兩組患者溶栓后3、7、14 d 的GCS 評分均高于本組溶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溶栓前后GCS 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溶栓前后GCS 評分的比較(分,±s)
注 與本組溶栓前比較,aP<0.05;GC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組別 例數 溶栓前 溶栓后3 d 溶栓后7 d 溶栓后14 d F 值 P 值研究組對照組t 值P 值48 48 5.24±1.37 5.76±1.43 1.120 0.266 8.65±1.96a 7.23±1.77a 3.725<0.001 11.63±2.76a 9.38±2.18a 4.432<0.001 14.03±0.67a 12.24±1.32a 8.378<0.001 201.157 214.030<0.001<0.001
溶栓前,兩組患者的NIH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溶栓后24 h、14 d,研究組患者的NIHS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內整體分析, 兩組患者溶栓前后各時間的NIHSS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兩兩比較,兩組患者溶栓后24 h、14 d 的NIHSS 評分均低于本組溶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溶栓前后NIHSS 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溶栓前后NIHSS 評分的比較(分,±s)
注 與本組溶栓前比較,aP<0.05;NIHSS: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組別 例數 溶栓前 溶栓后24 h 溶栓后14 d F 值 P 值研究組對照組t 值P 值48 48 36.48±3.64 35.97±3.70 0.681 0.498 23.25±3.81a 27.89±3.95a 5.858<0.001 8.21±2.14a 11.86±2.85a 7.095<0.001 890.709 579.579<0.001<0.001
溶栓前,兩組患者的B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溶栓后7、14 d,研究組患者的BI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內整體分析,兩組患者溶栓前后各時間的BI 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兩兩比較,兩組患者溶栓后7、14 d 的BI 評分均高于本組溶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溶栓前后BI 評分的比較(分,±s)

表3 兩組患者溶栓前后BI 評分的比較(分,±s)
注 與本組溶栓前比較,aP<0.05;BI:Barther 指數
組別 例數 溶栓前 溶栓后7 d 溶栓后14 d F 值 P 值研究組對照組t 值P 值48 48 52.47±4.32 53.48±4.83 1.080 0.283 76.32±6.14a 73.21±6.76a 2.359 0.020 90.32±5.12a 87.44±5.58a 2.635 0.010 444.606 418.130<0.001<0.001
急性腦梗死發作后雖然會對患者的中樞神經元造成永久性損傷,但由于中樞神經系統的結構及功能可在一定程度上重塑,因此術后及時給予患者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可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改善患者肢體、語言功能障礙癥狀,從而改善患者預后。
本研究結果顯示,溶栓后3、7、14 d,研究組患者的GCS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溶栓后24 h、14 d, 研究組患者的NIHS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溶栓后7、14 d,研究組患者的BI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應用Orem 自護理對患者的昏迷癥狀、神經功能受損情況均具有明顯改善作用,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分析原因主要是在動脈溶栓術后給予急性腦梗死患者基于Orem 自護理論的護理干預,將患者術后恢復期分為早期完全補償護理等不同階段[9-11],可使護理措施更具針對性,充分滿足患者不同康復階段的護理需求,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同時通過幫助患者及時調整心態,增強其治療信心,能夠使其更加積極、主動的配合臨床護理工作,從而使各項護理措施能夠得以貫徹落實,充分發揮出護理工作的作用。鄢琳等[12-13]在研究中將60 例腦中風偏癱患者分為對照組(30 例,采用神經內科常規護理)與觀察組(30 例,采用Orem 自護理論貫穿于常規護理),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的BI 評分及自護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 李林艷等[14-15]在研究中將80 例腦卒中患者分為對照組(40 例,采用傳統神經內科常規護理)與觀察組(40 例,采用Orem 自護護理),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的BI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這與本研究結果相一致。另外,護理人員需要注意在應用Orem 自護理論時, 應具備階段性護理意識,靈活運用不同的護理措施,給予其個性化的護理干預,從而加快患者身體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此外,本研究所納入的病例較少,且研究時間有限,因此研究結果缺乏足夠的代表性,未來還需要納入更多的病例,延長研究時間,從而使研究結果更具深度和代表性。
綜上所述,在急性腦梗死動脈溶栓術后患者護理中應用Orem 自護理論,可促進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有利于改善患者昏迷癥狀, 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