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曉達
摘 要:初中開展自主合作學習,往往是學生天然形成,具有臨時性和隨意性,而系統性和長效性較差。構建學生為主導和主體,教師為引導的自主合作模式,經過實踐證明,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一種具體可操作的策略方法。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以合作小組方式進行學習和班級管理,產生群體效應,利用效應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提高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給予個體強烈的歸屬感,從而培育出健康積極向上的群體。
關鍵詞:初中語文;群體動力;自主;合作;提高成績
德國心理學專家勒溫的“群體動力”理論認為,處于同一群體的成員之間的思想和行為是相互影響的。 “群體動力”可以為集體內部創造源源不斷的促使集體積極前進的“能量”。一方面,使具有不同知識結構、愛好特長和性格氣質的小組成員間可以互補,在交流互助中展現自我價值,碰撞出集體智慧的火花;另一方面,以合作小組方式進行學習和班級管理,有利于激發和培養學生自尊自重情感,便于通過集體的力量來熏陶和約束個人。此外,一個積極向上,凝聚力強的群體,可以塑造個體的健康心理和良好行為,給予個體強烈的歸屬感,認同信賴和支持的力量。
一、構建學生為主導的自主合作小組
傳統的初中分組模式,不適應在班級內部開展小組自主合作學習,所以首要任務是要重新構建小組合作模式,使新的分組模式產生新的群體效應,利用群體效應去塑造組內每個人的行為和個性。第一要遵循“同組不同質”的原則,保證組員在性別、性格、成績以及綜合素質上的互補性,維持小組之間均衡,保證小組之間公平和競爭,刺激小組內部的團結和活動。例如某中學2019屆七年九班,共48人,男生23人,女生25人,在征求家長意見下,以自愿為原則,依據教師的指導,構成臨時小組,在不斷的調整下,半個月后基本完成小組的構建,之后組員有適當的變化,總體上保持不變。 其次是組內的分工和職責,遵循“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的原則,讓每一個人都能盡其才能,保證全員都能積極主動參與到小組的管理之中。在小組長的選擇上,小組長是負責全組的學習合作以及各類活動組織,負責量化小組的各個成員,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不僅如此,小組長還是教師與小組成員之間溝通的紐帶,所以要挑選最合適的人選。要發揮每一位學生的長處,要以他們優勢學科為依據,分別擔任學科組長,負責本學科的學習活動組織。小組成員還要承擔小組的各種職能,如衛生、紀律、宣傳、組織、文娛、生活、體育等等,班級內不再設置細化職責的班委,只設置正副班長。最后是建設小組文化,凝聚小組力量。小組建立后,全員參與制定本小組的目標、組規以及每個組員的目標,小組還要有固定的稱號與口號。值得強調的是,組員目標的設定不僅要力求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通過努力更上一層樓,而且要與其他組同層次的組員進行橫向對比,從這兩方面確定自己本階段的目標。班級和小組目標、各項管理制度的制定都包括學習、班級常規(紀律、衛生、儀表等)和課內外活動三個維度。還要完善班級合作小組日志,建立每個小組的日常量化表。小組日志要將本組每個組員的衛生、紀律、作業完成和學習情況都記錄在冊,作為量化考核的根據。
二、打造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合作課堂
初中開展自主合作學習,往往是學生天然形成,具有臨時性和隨意性,而系統性和長效性較差,課堂教學效果不明顯。要打造自主合作的教學課堂,首先要求教師依然掌控課堂的節奏,畢竟大部分學生心智不成熟,如果完全放手,容易在某一環節上形成拖沓,從而降低了課堂效率,所以要打造以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合作課堂。教師要負責把握課堂的大方向,設定自主合作學習的時間,把握教學的進度和節奏。例如,在平時上課時,可以將課內字詞和段落分析交給各個小組,小組根據每一天的安排,由一位同學在各自小黑板上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梳理,對字詞進行講解。在規定時間結束后,對全體同學進行測試,這樣不僅可以提高效率,而且使學生測試及格率大幅度提高。其次,教師還需要根據不同的課型,布置不同的自主合作任務。例如,在學習高爾基《海燕》一文,在上課之前給學生布置任務,查詢有關20世紀初期俄國相關的歷史;八(下)語文第二單元《大自然的語言》這一課中,布置收集能體現大自然語言的諺語、古詩、物候歷、物候詩;組員完成搜集任務之后,由組長統一歸納整理做出匯報課件,可以利用多種多樣的形式,如圖片式、視頻式、文字講解式等,再由小組選拔出一名同學在課堂上進行匯報,分享展示自己的小組成果。這樣,不僅增加了學生的語文常識,而且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對課文的學習有了一個良好的鋪墊。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引導開展多樣化的小組合作形式,如:“八上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新聞采訪》”中需要學生走出校門進行采訪活動,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三五個學生會分成若干小組,利用節假日,在大型商場附近,采訪學生顧客;在游樂園附近,找到適合采訪的家庭。部分學生負責拍照,有的學生負責后期文件編輯。學生們第一次課堂外的自主合作,完成的情況很好。在校內,教師還可以改變傳統課堂模式,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教師扮演父親,學生扮演孩子,然后二者互換,模仿父親送我去車站攀爬站臺買橘的場面,達到師生共情的效果,教師親自參與學生的合作活動中,與學生一起,不僅對于學習有著積極促進作用,在情感上,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更容易產生情感共鳴。這里強調最為重要的一點,是教師要通過觀察各組成員在小組自主合作過程中的表現,適時給小組或個人以建議和中肯的評價,積極的通過各種手段反饋合作的效果,而不是說課堂放任給學生,自主合作課堂真正的意義在于轉變教師的身份。
三、自主合作學習模式下效果初顯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實施自主合作的班級在學習態度、學習興趣都比對照班有較大幅度的提高,特別是學習綜合能力大幅提升,而學習成績較之前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首先是分工合作的能力增強。學生愿意主動承擔任務的學生明顯增加,愿意利用自己的資源去為小組多做貢獻,多取得加分,以獲取集體榮譽感的快樂,達到學習共同進步的效果。其次是體現在語言表達能力提升上。小組合作學習的表達突破了傳統課堂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限制,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表達對不同難度問題的體會,讓每個同學都有語言表達的機會。在上語文課時,組內的同學可以互相補充發言,每個成員都有機會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對方的觀點,在此基礎上自主合作探究問題。而且每一次發言,都為每個學生提供了表達的舞臺,使語言表達能力大幅提升。再則是學會傾聽的能力提升。在實施自主合作學習后,各個小組都有固定的量化標準,首先保證了課堂的紀律,讓學生在規則內認真學習。在參與自主合作學習中,因為需要每個人輪流發言,其他人認真傾聽,每一個人針對發言要提出意見和建議,為個人在量化評比加分,小組在這樣氛圍里學習,學生傾聽能力與思考能力得到大幅的提升,而這無形中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最后使語文成績大幅提升。根據前后兩次半期考成績,進行全面的統計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采用自主合作學習的班級成績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較大的進步。在實施自主合作課堂之前,48人語文平均分較對照班基本持平,為65.5分,對照班平均分為64.5分;實施自主合作學習后,語文平均分為75.5分,對照班級平均分為67.5分,相比較成績有明顯提高。說明自主合作學習并不繁瑣,也不復雜,具有簡單可操作性的特征,能在短時間內實現最有效的成果。
四、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思考
在自主合作學習的實踐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棘手的問題。首先是小組之間產生不合理的競爭。為了在班級評比中取得比其他組更高的分數,小組會互相打壓排擠,也有人會徇私舞弊,不惜作假為自己小組加分,這使得小組學生養成了急功近利的不良心態,助長了班級的不正之風,有悖于構建班級合作小組的初衷。因此,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競爭合作觀是班主任和小組長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要解決這一問題,則需要構建合作型的人際關系。一方面,班主任和小組長要善于利用班會和小組會議,倡導“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正確的合作觀念,引導學生意識到,每一個學生不僅代表自己小組,同時也代表著整個班級;另一方面,可以經常性通過開展組與組之間合作任務來加強各組的良性競爭。其次學困生參與度低。在合作小組分組的過程中,每個小組都會產生需要被幫扶的“學困生”。他們普遍自律能力差、學習依賴性強、積極性低、缺乏自信、遇到困難容易放棄。在小組合作中參與度低,不肯配合小組長管理,甚至拒絕同學的幫助并表現出抵觸的態度,成為阻礙小組進步的“絆腳石”。解決這一問題,要在班級中創設“不看成績,只看進步;不比聰明,只比勤奮”,“不求人人成功、只求人人進步”的良好氛圍。對于能夠克服困難、追求進步的“學困生”,教師要找準時機給予及時、積極的反饋。對于“學困生”的薄弱學科,小組內安排“一對一”進行幫扶,幫扶過程中要多鼓勵,尊重他們的人格。小組評價也可以給予追求進步的“學困生”更多的“偏愛”,允許他們在特定范圍獲得雙倍加分,逐步增強他們的學習和班級管理效能感。再則是過度依賴教師管理。在實施班級合作小組的實踐中,盡管合作小組已經建立,教師依然“大權在握”,過多地干預小組的活動,這些都不利于學生自治。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養成并不是與生俱來的,教師要扮演好班級管理顧問的角色,既不能完全放任,又不能過分操縱。教師應該在充分信任學生能夠自己管理好班級的基礎上,給予班級管理適時的指導和協調,做到“扶放有度”,才能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提高。
由于缺乏足夠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支撐,自主合作學習實踐尚處于嘗試探索階段,其普適性的理論與科學合理的操作方法仍然需要時間的積淀來不斷的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