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娟
摘 要:統編語文教材以立德樹人為整體教育方向,提倡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將“以人為本”、“自主性學習”“趣味學習”等教學理念沉淀于教材中。教材的改革同時也推動著作業設計的變革,傳統作業存在機械性、重復性、枯燥性等特點,其功能與價值越來越引起關注與思考。尤其對于小學低段學生而言,在素質教育廣泛推行的今天,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作業設計的趣味性、創新性、實踐性從而優化作業設計顯得十分必要。
關鍵詞:統編教材;低段語文;作業設計
眾所周知,作業是鞏固學生學習的必要一環。對教師來而言,作業布置是課堂教學的輔助;對學生而言,作業是課堂教學的補充也是進行課下繼續學習的載體;對家長而言,作業完成情況是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同時也可能成為家長需要完成的任務。作業完成質量可能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業評價,因此,作業對教師、學生、家長來說都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以此可以看出,目前作業的價值還主要體現在知識性、應試性上,學生所承擔的作業負擔也比較重。統編教材中所追求的“搭上應試教育的船,做一點素質教育的事”,其實也是對作業設計提出的新的要求。
一、低段語文作業設計現狀分析
語文學習注重基礎與積累,這對對低段的學生來說語文學習存在一定的難度,為了讓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知識,教師的作業設計存在以下情況:
1、作業形式單一,枯燥乏味。
學生作業主要以書面作業為主,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一年級的學生主要學習拼音和簡單漢字的書寫、識記。作業內容上一般為:抄寫拼音、抄寫漢字、組詞、看拼音寫詞語等,主要以作業本的抄寫和練習冊的完成為主??梢钥闯?,由于作業形式單一,知識與方法的輸出方法單一很容易導致學生學習僵化、死板。
2、作業量過大,學生負擔重。
對于兒童來說,活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是他們的天性,過量的作業會長時間地將學生束縛在桌椅面前,既壓抑兒童天性,又不利于兒童的身體發展。長久以來提出的“減負”口號就是為了讓兒童更健康地學習。
3、作業的應試色彩濃厚。
為了“幫助”學生更加精準有效、全面全能地應對考試、獲取高分,教師可能設計出與學生能力水平不相匹配的作業。對于低段學生而言,基礎知識的掌握十分重要。但是考試的試題類型千變萬化,為了讓學生適應這種“千變萬化”的題型而拓展作業量,既不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也為學生的學習增加了極大的難度。
二、作業優化設計策略
(一)兼顧“兩種利益”
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兼顧好“目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是教師應該考慮的問題。所謂“目前利益”指向的就是學生的學習成績,但進一步思考,教育難道僅是為了培養出成績好的人嗎?顯然也不是,溫儒敏教授表示:語文統編教材的編寫原則和思路,主要是以立德樹人為宗旨,利用語文學科善于熏陶感染的特點,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化為語文的血肉,發揮語文教材在育人方面的獨特優勢。這就啟示我們在教學中不得不考慮“長遠利益”。學生在完成作業以后得到的不僅有知識,還會有精神上的啟迪與其他更深層次的思考。
(二)實現作業設計“三原則”
1、趣味性
低段學生容易對新奇有趣的事物產生極大的興趣,有趣的作業會讓學生將其當作一件“好玩的事”而盡心完成。語文學習的內容看來簡單,不過就是背誦、課后練習、生字抄寫、能力訓練,但是靈活機動地換用多種完成方式會讓學生更樂于接受挑戰。例如學生學完拼音以后,為了鼓勵學生更自然、自主地進行拼音練習,老師在板書家庭作業時用全拼音列出作業內容,而學生需要做的就是拼讀出今日的家庭作業。這樣一份“破譯”作業學生做起來就興趣十足。
2、創新性
作業創新體現出的是教師的教學智慧,傳達給學生的是一種積極的精神態度。作業不僅有書面作業,還可以融合口頭作業;作業不僅可以寫,還可以通過表演、觀察、模仿、探尋等方式來完成;作業不僅可以個人獨立完成,也可以和小伙伴、家人等共同完成。
3、實踐性
對于低段學生來說,理解稍微復雜一些的知識或是道理會存在一定的難度。比如《憫農》“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學生或許不容易理解為什么“盤中餐”會“粒粒皆辛苦”?;蛟S只有讓學生去體驗一下種植的艱辛、勞動的辛苦才能明白每一粒米來之不易。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提出“做中學”的理論,主張從做中去學習,從經驗中積累知識。片面的知識性的學習會讓學生脫離生活,而通過身體去感知、去體驗才有可能幫助學生培養觀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預設作業完成時間
教師在布置作業前應該試著估算一下學生在完成這幾項作業時需要用多長時間,切不可一股腦布置過多作業。完成作業的快慢主要與兩個因素相關,一是學生的學習情況,二是學生的專注力。第一種因素可通過教師的分層作業設計、課堂教學改善等方式改善,專注力的培養則需要教師進行單獨的注意力培養訓練,比如教師針對課堂上講過的要點進行當堂訓練,完成合格的可以獎勵看課外書,以此方式來激勵學生及時完成任務。
但應該注意的是,作業設計一定要重視質量,精當有效的作業才能起到“減負”和“增效”的功能。
(四)落實課堂練習
當前,為減少學生學習負擔,國家教育部出臺了關于減少學生課外作業,增強課堂練習效率的指導意見。有不少學生做作業可以做到深夜,家長也在一旁陪伴到深夜,好不容易完成了,第二天再遇到同樣的問題,還是解決不了。對于低段學生來說,這樣的情況也并不少見。其實這與學生的思維發展有關,低年段學生還很難做到印象深刻、舉一反三。因此,這樣的“熬夜加班”沒有益處。換一種思路,教師將歸納出的重難點放在課堂上進行練習、檢查、評講就顯得更加科學、合理、有效?;A常見的練習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集體完成;本堂課的重點練習則可以通過小組或是個人單獨練習完成。這樣,多層次多方面地展開作業練習,一邊鞏固了學生的學習,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專注意識。
總之,教材的變革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課文內容的變化上,它關系著教育人教學理念、教育方法的轉變。傳統的作業設計也需要變革、需要創新,更好地適應“發揮學生學習主體性”的教育風潮。
參考文獻:
[1] 劉余.基于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低段優化作業設計[J].文理導航(下旬),2019,02:71.
[2] 馬金玲.新課改理念下如何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J].課外語文,2017,0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