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馨茹 申志慧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新時代經濟呈現由高速增長轉為高質量發展的特征。城市高質量發展成為大勢所趨。本文圍繞我國城市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問題展開,根據對我國城市高質量發展遇到問題的分析解讀,提出解決我國城市高質量發展面臨問題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城市高質量發展,新時代經濟特征,發展現狀,應對措施
一、 規劃背景
1.城市需要高質量發展的原因分析
我國新時代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征是由高速增長轉為高質量發展。從表格(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近年來經濟增長速度減緩。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的中后期,經濟增長速度減緩是符合經濟規律的。經濟高速增長會帶來許多問題,例如: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城鄉差距擴大;破壞環境,不利于持續發展等。[1]所以要想推進我國城鎮化進程、縮小城鄉差距,我國的城市發展就需要遵循經濟規律。中共十九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的重大論斷。城市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勢。

2.高質量發展的六大內涵解讀
十九大指出高質量發展的六大內涵包括:高質量的供給、高質量的需求、高質量的配置、高質量的投入產出、高質量的收入分配和高質量的經濟循環。高質量發展不是指發展不追求速度,只注重質量。提高發展質量,順應經濟發展規律,發展的速度也會提升。所以說高質量發展的“質與“量”是辯證統一的。
高質量發展六大內涵的解讀可以分為三個層面:公民、生態、國家。從公民層面來說,高質量發展就是改善城鄉差距,讓區域發展均衡,能夠讓經濟的發展更加公平地惠及公民。高質量要以人為本,提高社會公平性,高質量發展需要人民的努力,發展的成果應該人民共享。要始終明確發展的目的是為了造福人民[2]。
從生態層面來說,發展要順應經濟規律,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維持生態平衡。堅持綠色發展原則,為未來更加長遠的發展做打算。[3]再者,高質量發展也是為了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所以要保護好生態,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從國家層面來講,高質量發展推進產業優化升級,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產業組織結構日益優化,一二三產業結構合理,并且不斷深化融合發展。高質量發展強調創新,創新是發展的動力,創新是產業實力的綜合反映,是競爭能力的核心要素,是我國產業轉型的發展支柱。實行高質量的創新發展是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我國城市高質量現狀
1.我國城市高質量發展省際現狀
《中國高質量發展的測度及省際現狀的分析比較》期刊提供的2001-2017年高質量發展指數的泰爾指數及其結構分解數據表可以看出我國從2001-2017年高質量發展的總體差異呈現不斷縮小的趨勢。[4]我們還可以看出東部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較為明顯,西部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相較中部地區大。東部地區發展不平衡導致差異的問題有更加嚴重的趨勢,西部地區也有差異問題變嚴重的趨勢。我國東部地區上海、廣州、杭州等城市發展迅速,南平、河源、云浮等城市發展緩慢,雖均位于我國東部地區,但是發展差異卻在逐漸拉大。
我國城市發展水平存在著“質量”與“數量”發展不同步的問題。上海、北京城市發展能夠做到“質量”和“數量”同步發展,但仍然存在許多城市只注重經濟發展速度,忽略了環境保護。例如:工業排污問題處理不得當,造成水體污染,工廠尾氣處理不當破壞大氣層等。這些都為未來的城市發展埋下了禍患。所以東部地區城市在發展的時候要注重“質量”與“數量”同步發展,發展迅速的地區可以提供資源帶動發展較為緩慢的地區,緩解東部地區內發展差異拉大的趨勢。
我國的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成都、武漢、鄭州。其中成都跟武漢高質量發展水平高都是得益于這兩個城市的創新水平,鄭州則是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幾個方面的發展均處于中等水平,差異不大。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部城市要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重視科技創新,多鼓勵引進創新型人才。提高科技創新水平,以科技創新帶動城市發展。也能夠看出發展過程中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全面發展。
我國西部地區中蘭州、烏魯木齊、西寧等城市高質量發展水平落后。我國西部地區環境條件較東部、中部來說較差。地形地勢復雜,交通發展較為落后,造成西部地區較為閉塞,與其他地區的往來較少,城市開放水平比較低。對西部地區城市高質量發展而言需要加強城市的開放程度,這就需要重視西部地區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同時西部地區需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借鑒其他高質量發展城市的一些舉措,思考決策后形成符合自身城市高質量發展需求的方案。
2.我國城市高質量發展存在的問題
(1)城市高質量發展理念下資源型城市轉型面臨的障礙
我國有262個資源型城市:邯鄲、邢臺、武安、大同、陽泉、長治、晉城、朔州、古交、霍州等。一部分已經資源挖掘枯竭,還有許多歷史遺留問題,有的資源開發強度大,但是綜合利用水平低,轉型升級跟可持續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有的擁有大量某種不可再生資源的城市反而落入工業化落后、產業單一、難以轉型的窘境。發展的城市受益于資源,轉型的城市受困于資源。資源型城市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發展對資源的依賴性強。資源枯竭型城市欠下歷史帳,而資源富集地區正在欠下新賬。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項目低水平重復建設,不停地在透支環境、透支資源。我國資源型城市轉型面臨的問題可以概括為這四類:一是轉型發展不夠平衡,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要求不相適應;二是轉型發展不夠充分,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相適應;三是轉型發展的質量亟待提升,與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四是轉型發展體制機制尚不健全,與建立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的需求不相適應。[5]
(2)高質量發展理念下科技創新仍需提高
在中國科技投入快速增長的大背景下,我國的科技投入冗余量情況普遍存在。大部分省份科技創新效率未達到最優水平,我國仍需對科技投入進行優化配置與規劃調整。[6]我國科技創新效率如何推進體制進一步創新來推動增長從依靠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科技成果的產權激勵制度,科技成果的產權屬性是什么,這是最近科技界遇到的比較大的問題。還有怎么完善創新成果向企業的轉移機制,還有知識產權的創作、保護和應用問題。
三、城市高質量發展面臨問題的解決方法
1.發展多中心有層次的都市圈
發展多中心有層次的都市圈可以疏散核心城市人口,對緩解交通擁堵、環境惡化、縮小特大城市與中小城市的差距有一定的作用。我們要如何吸引人才到大城市的其他中心呢?從企業層面來說,改善企業內部用人環境,留住人才。要想吸引外部人才,首先要能留住已有的人才。[7]為此,大多數企業除了高薪手段外,還通過企業文化、福利計劃、事業規劃等各項措施提高企業的凝聚力,也可以實施人才本土化戰略,就地取材。
從國家層面來說,出臺政策幫扶大城市多中心的企業,還可以提供相應的住房補貼政策、落戶政策。挖掘該地區的特色和優勢資源,揚長避短、揚長補短,出臺更多有利于人才成長和發展、更符合自身實際的配套政策措施,涵養尊重人才的社會風尚,優化人才成長環境,厚植人才發展沃土,而后者才是吸引人才扎根的長久之計。
2.資源型城市轉型應對措施
首先,應該不斷優化和提升產業結構,使產業鏈向高端延伸。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目標是:促進一、二、三次產業健康協調發展,逐步形成農業為基礎、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要想實現產業結構的提升及優化就得堅持市場調節和政府引導相結合。[8]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國家產業政策的合理引導,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企業要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產業生產水平。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發展道路。著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加強地質工作,提高資源勘查開發水平,極發展現代化能源原材料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
其次,增強與其他成功實現資源型城市轉型或者資源型城市轉型進程推進良好的城市進行交流合作。可以從中汲取資源型城市轉型的經驗教訓,結合本城市當地的情況,制定出符合本地轉型的方法政策。資源型城市還可以與我國東部一些發達城市進行合作交流,學習先進的技術與較高的管理水平。我國東北部的一些城市還可以嘗試與周邊國家城市合作,引進外資。[9]
最后,推動高質量發展需尋找優勢資源和轉型契機,把握好產業更迭發展的科學規律,推動產業多元化發展,培育和發展非資源型的接續和替代產業,逐步減弱資源型產業的路徑依賴;注重引領傳統主導資源型產業轉向高效循環發展,為城市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尋找新的動力和支撐;積極改善提升人民生活質量。
3.推動科技創新發展
改革科研管理機制:擴大預算調劑權、經費使用自主權和技術路線決策權;改革項目經費預算編制方式;遵循科研活動規律和特點,精簡管理流程;拓寬項目直接費用列支范圍;加大對承擔重大科研任務領銜人員的薪酬激勵。優良的科研管理機制有利于調動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讓更多的有想法的、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有資金進行科學研究。
擴大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科研自主權:保障和落實用人主體自主權,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等事業單位引進博士等高層次人才或急需緊缺人才,可采用直接考核方式公開招聘。擴大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的科研自主權有利于科研院所、高等學校更大范圍地招納人才。院士也要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號召更多的科研人才一起投身到科學研究之中。推進重大科研設施建設。聚焦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對符合未來國家規劃布局的國家實驗室、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技術(產業或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增加資金投入。
建設健全成果獎勵機制,激勵更多科研人員投身科研究中。完善好與專利相關的法律政策,保護好科研專利,尊重科研人員的研究成果。
4.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文化活力
城市高質量發展也是為了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城市高質量發展要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所以將文化注入城市高質量發展是符合解決我國現階段矛盾的正確舉措。法國巴黎、英國倫敦、美國紐約、意大利佛羅倫薩等,這些城市的文化體現是隨處可見的,而且藝術與建筑、城市文脈是完全融會在一起的。如西班牙畢爾巴鄂,因為古根漢姆博物館以及圍繞博物館所形成的藝術產業帶來了許多經濟增長。這種城市藝術與文化產業發展的典范值的我們進行學習借鑒。我們可以在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繼承發揚當地的文化,最終能夠形成屬于自身的城市文化特征。
四、結論
我國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理念順應了新時代的要求,符合經濟發展規律,雖然在執行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的問題,但是只要能夠準確分析形勢,及時想出應對的策略方法就能夠順利推進我國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進程。 PR
參考文獻:
[1].祝學軍,“一帶一路”內陸節點城市的高質量發展測度研究.市場周刊,2020(03):第55-57+68頁.
[2].李澤眾與沈開艷,城市群空間結構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廣東社會科學,2020(02): 第26-36頁.
[3].姜靖等,高質量發展理念下資源型城市轉型績效及障礙因子分析——以甘肅省金昌市為例.資源開發與市場,2020.36(08): 第851-857頁.
[4].聶長飛與簡新華,中國高質量發展的測度及省際現狀的分析比較.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0.37(02): 第26-47頁.
[5].宋興國與范孜恒, 城鎮化高質量發展加速推進.寧波經濟(財經視點),2019(04):第37-38頁.
[6].宋春華,堅持設計創新 引領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中國勘察設計,2019(08): 第21-27頁.
[7].潘家華,推動城市從高速度轉向高質量發展.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9(09):第6-10頁.
[8].余池明,張曉娟與汪靜如,我國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形勢與對策.中國名城,2020(05): 第4-13頁.
[9].高國力與李智,以智慧城市建設為抓手推進城市高質量發展.中國經貿導刊,2019(04): 第68-69頁.
(作者單位:郭馨茹,福建農林大學藝術學院園林學院(合署);通訊作者:申志慧,福建農林大學藝術學院園林學院(合署))
(責任編輯: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