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海量數據信息的涌入使得社會中的數字化技術呈現出不斷更新的狀態,給新聞傳播學的數字化重構帶來了可能。這一變化能為該學科的優化整合提供技術和方法上的支撐,也能從內外多角度加速學科融合與轉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文章借助大數據這一背景,采用文獻分析法、資料搜集法等方法,對新聞傳播學的重構進行了理論概念、重構變化、重構意義和重構策略上的分析,從理論到實踐的層次變化上深入剖析當前該學科的轉型發展現況,認為當前該學科應從開放學科認識心態、關注核心學科、創新方法教育、加強技術變革以及保障數據安全等角度思考學科重構。但是這一新結論能否對該學科的重構產生持續的影響作用,現在尚無定論,今后還需繼續密切關注這一問題,及時調整對策,以助力該學科的順利重構。
關鍵詞:大數據;新聞傳播學;重構策略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2-0025-03
在社會信息化發展的今天,大數據逐漸滲透到各行各業,成為當前社會科學研究主要借助的媒介技術,改變了傳統的社會科學研究路徑和方向,也為人類描繪了不同學科邊界的研究圖景。如今新聞傳播學面臨學科改革考驗,也面臨“新文科”政策的改革考驗,于是開始積極嘗試與大數據技術相結合,開創新的學科重構局面,為當前的新聞傳播學學科體系的更新提供了思路基礎。
一、大數據背景下新聞傳播學的發展概述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大數據逐漸滲透到社會科學的各個研究領域,這不僅使傳統的研究條件和路徑發生了變化,同時也在拓寬新的學科邊界領域,促進了各學科之間的深度融合。而新聞傳播學學科在使用大數據技術的過程中,徹底改變了以往傳統的報道形式,更加注重內容的即時性和交互性。由此可見,新聞傳播學學科和大數據二者之間是相互促進、相互成就的關系。
(一)大數據背景發展概述
大數據,又稱為巨量資料,指的是涉及的資料數量規模十分巨大,可以達到無法通過主流軟件工具采集、處理的深度,需要專業人員在合理時間內對這些數據信息進行截取并整理,并將其歸納到企業或單位信息體系中,為企業或單位的經營管理服務。其最大的特征不在于具有龐大的信息數據庫,而在于對這些海量信息的專業化處理。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大數據也被逐漸運用于各企業和單位中,甚至學科研究領域也有涉及。在新聞傳播報道中,為更好地突出新聞事件的真實性,人們往往會使用一些科技手段和數據信息,來還原新聞事實,大數據為新聞行業以及其他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持。
(二)新聞傳播學發展概述?
新聞傳播學是一門兼具人文性、社會性的研究學科,近幾年受到了社會大眾的特別關注。在現代社會,新聞傳播學由于與社會聯系密切,其在研究工作開展時無法單一進行,須引入其他相關學科的內容和原理,才能使其更加豐富和全面。在這一要求背景下,如果新聞傳播學科的研究技術手段還無法實現更新變革的話,民眾對于新聞信息的了解則會存在一定的閉塞性。因此,為使新聞信息的來源渠道更加豐富,須采用大數據技術為新聞傳播學學科提供手段輔助,以此促使該學科所輸出的信息內容影響范圍更加廣泛。
二、大數據背景下新聞傳播學研究的重構變化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為使新聞傳播學這一學科獲得更進一步地提升,大數據對其從內外雙重角度進行了結構的重塑。從外部來看,新聞傳播學加快了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從內部來看,該學科實現了由人文學科到社會學科的完美轉型,而且相比之前的學科類型更為完善和科學,這對新聞傳播學科以及其他學科的發展具有長期的影響作用,是人類當前利用大數據平臺作出的顛覆性學科重塑變革[1]。
(一)新聞傳播學從外部與多學科融合
從外部現象來看,新聞傳播學逐漸與其他多學科融合交叉。在新聞傳播學的形成過程中,融入了社會學的相關理論,并對社會學中的相關問題給予了專項解讀。因此在社會學發展過程中,也經常會使用新聞傳播學中的成果對自身的問題進行解釋,這一現象在大數據發展之后,也被引入其他學科領域,開始呈現出多學科相互交融的現象。在大數據影響下,新聞傳播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交流日漸頻繁,有學者整理了近幾年網上發表的新聞傳播研究類論文,發現有許多科學背景或計算機背景的人員參與寫作,而且在大數據相關的研究中,也有不同學科背景的人參與過討論。這一現象說明,社會學科與新聞傳播學之間的界限越發模糊,從不同角度分析、看待新聞傳播學這一學科成為常態現象。
(二)新聞傳播學從內部促進學科轉向
從內部來看,新聞傳播學逐漸深化并完善了自身學科體系。在新聞學學科初建之時,大眾便對新聞傳播學進行了分類,即形成了新聞學和傳播學兩類學科,在研究定位上也對兩類學科做了區分,但在學科布置上,卻并未將二者區分,仍然放到一起進行教授,這一現象說明二者在本質上具有相通性。新聞傳播學被大眾看作典型的人文學科體系,因此在部分高校設有人文學院或中文系,院系下會設有專門的新聞科目,這便是早期的新聞傳播學雛形。而且在當時,受歷史因素的影響,新聞傳播學體系尚不成熟,缺乏相應的師資力量,因此在人文學科中的影響并不明顯。直到20世紀70年代之后,新聞傳播學應用了大數據技術,極大地推動了該學科研究路徑的變化,使其從人文學科開始向社會學科轉換,研究方向也越來越寬泛。
三、大數據背景下新聞傳播學研究的重構意義
如果說科技改變人類生活,那么大數據、人工智能改變的則是人類社會。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將信息傳輸速度、傳輸領域都刷新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加快了社會各領域的媒體化發展進程,同時對新聞傳播學等學科的重構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將大數據技術運用于新聞傳播學學科重構改革中,能為該學科體系的重構、課程內容的重構以及育人方向的重構提供強大的技術底盤支撐,具有深遠的學科教育意義[2]。
(一)有利于促進學科深度融合
如今大數據技術在給傳統社會科學帶來沖擊的同時,也使新聞傳播學變成了一項顯性學科被大眾所關注和重視。有學者將大數據看作新聞傳播學中的重構特性,這一特性功能的持續發揮能帶來整個學科研究實證的巨大改變。而且,大數據還能以其精準定位、快速還原的功能,為新聞傳播學學科以及其他學科提供有效的時代信息和熱點話題資料,能夠避免學科教育中資料匱乏現象的發生,彰顯了新聞傳播學學科的豐富性與科學性。此外,大數據特性的不斷延展,將新聞傳播學和其他社會學科、研究學科聯系起來,使各學科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加速了學科融合交叉的進程。
(二)有利于突出學科轉向定位
新聞傳播的根基是新聞學和傳播學這兩類學科,在兩類學科研究領域引入大數據技術是對新聞傳播學學科體系重構的有效輔助手段。當前我國新聞傳播事業發展仍處于上升期,還有較大挖掘空間,大眾仍然傾向從傳統的廣播電視渠道接收信息,這一方式在大數據發展的今天暴露出了一定的滯后性。而在大數據技術的輔助之下,可通過數據信息這一依托,幫助新聞傳播找到更精確的定位,并幫助研究人員獲取新聞數據信息,這一系列過程和行為都體現出了新聞傳播學逐漸向網絡化、數字化發展的轉向變化。
(三)有利于拓展學科理論創新
當前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大數據技術在新聞事件傳播思維上的處理和轉變十分明顯。專業人員利用大數據技術收集到的新聞傳播數據,運用于新聞傳播學中,能夠形成新的結構內容,最終形成新聞傳播結果和傳播規律成果,為人們之后的研究所服務。而且,從新聞傳播實況來看,新聞事件是一個動態化的過程,借助大數據技術來預測、處理新聞信息的方式能為學科研究提供新的信息傳播理論。有時候,僅僅依靠傳統技術手段來報道新聞信息,可能會漏掉一些重要的節點內容,而利用大數據技術能從線上線下全方位對該事件的信息元素進行深入剖析,如此能引導學科領域的研究者細致觀察事件信息,找準癥結定位[3]。
(四)有利于更新學科傳播思維
經大數據技術處理之后的信息可用價值很高,作為新聞傳播學的研究人員,須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突破固有的信息傳播思維。首先,大數據信息來源渠道十分廣泛,且具有多樣化和交叉性的特征,能為新聞的傳播提供更為精準的信息,研究人員能利用這些精準的信息進行學科研究,突破學科體系下的保守傳播思維。其次,新聞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多個領域的內容,不同內容可能會在傳播中與其他內容交叉,因此,這能引導研究人員從思維上重新定位學科傳播思維。再次,網絡技術的飛躍式發展,也能給學科領域的研究人員帶來技術傳播思維上的創新,在應用大數據技術的基礎上,多開發幾個技術渠道,能提升學科研究的整體效率。
四、大數據背景下新聞傳播學研究的重構策略
大數據背景下,新聞傳播學中涵蓋的信息內容愈加繁雜,信息傳播速度也更快,各大新聞時事、熱點焦點、社會信息通過大數據平臺涌入學科研究的日常信息圈中,給研究人員帶來了豐富的信息捕捉體驗。面對這一形勢,新聞傳播學研究工作者須利用好大數據平臺這一助力,從學科心態、學科目標、方法教育、實踐應用等角度尋求解決方案,使其為新聞傳播學學科的工作改革提供多元應用形式,加快構建新聞傳播學科新體系。
(一)開放學科心態,模糊學科邊界
學科與學科之間的邊界是否應該明確劃分,這一問題歷來是學界爭論不休的焦點,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多數學者的觀點正逐漸發生轉變。開放學科心態、模糊學科邊界成為新時期更多學者和社會大眾能普遍接受的觀點。因此,對于新聞傳播學與其他學科領域之間的關系,也可轉變定性化的思維,主動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助力學科融合。可積極學習權威學者的理論觀點和學術成果,并在學科研究過程中舉辦一些學術論壇和學科講座,普及學科模糊邊界的相關思想,以便讓社會大眾都能了解這一內容。
(二)關注核心學科,準確定位學科
新聞傳播學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過程中,不能無限制地、漫無邊際地開展學科融合工作,而應準確定位學科標準,關注核心學科,并研究共同點較多的學科,這一原則性問題對于一門具有朝氣的學科而言十分重要。因此,今后研究人員在使用大數據技術將新聞傳播學和其他學科進行融合時,先要找準核心問題元素,再圍繞核心學科開展研究活動。比如當新聞傳播學和計算機技術融合時,核心問題便是新聞傳播如何與計算機技術相融合,那么須以這一內容為研究側重點,逐漸泛化學科交叉融合的問題,以此實現學科研究工作目的[4]。
(三)創新方法教育,補齊學科短板
借助大數據平臺豐富學科內容和重構體系,雖然給研究人員和社會大眾的新聞信息獲取帶來了一定便捷,卻也暴露出了方法教育弱、實踐應用弱等問題,給新聞傳播學科的構建帶來了負面影響。對此,今后研究人員應注重加強方法訓練,補齊學科的薄弱環節。具體來說,新聞傳播學主體學者應改變以往人文研究、學術訓練的單一化方式,借助大數據技術在網絡平臺上進行AI智能研究、云計算研究,并引入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多學科領域中的實證研究法、評價研究法等內容,如此能有效創新學科研究方法,補齊該學科在研究方法上的短板。
(四)重視實踐應用,加強技術改革
在大數據網絡技術的不斷滲透下,大眾接收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元,新聞信息的報道速度也應與時俱進。因此,學科研究人員應從實踐層面重視技術手段的改革,滿足不同民眾的信息需求。比如在報道新聞信息時,可首先以新聞頻道直播的方式進行預熱,然后再將新聞信息搬運到各大網站平臺,讓大眾能迅速捕獲這一內容,進而關注這一新聞信息;或者也可聯系各大網站平臺,在同一時間段多渠道直播這一新聞信息,然后再借助大數據共享的功能,向社會大眾的移動終端設備進行推廣,如此能實現新聞信息傳播技術上的優化[5]。
(五)加強來源管控,保障數據安全
當前,大數據時代在給大眾帶來便捷信息的同時,也會帶來負面信息元素來干擾大眾群體的思想和認知。因此,在利用大數據技術開展新聞傳播學研究時,首先,各學科機構應與政府、社會企業、單位等主體建立良性的溝通機制,遵循學科研究領域以及新聞行業的自律規則,達成一致的行業監管機制,對大數據平臺下的新聞傳播內容、學科研究內容等信息既進行形式審查,又進行實質審查,做好網絡上的新聞傳播信息把關工作。其次,需加大軟性監管力度。具體各學科機構可發動社會群體的力量,在大數據技術平臺中開設投訴與監督渠道,鼓勵民眾參與監督,保障數據安全。
五、結語
在傳統新聞傳播研究過程中引入高科技元素能為該學科和該事業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創新和變革,長此以往,新聞傳播學不再是單純挖掘社會事件真相的理論平臺,而是集信息收集、處理與傳播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科領域,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
參考文獻:
[1] 高荃.大數據時代新聞傳播學研究的重構與進路[J].新聞研究導刊,2020(12):216-217.
[2] 馮偉鵬.新聞傳播學研究的重構與進路:基于大數據時代背景[J].新聞研究導刊,2020(12):142-143.
[3] 王凱杰.大數據時代新聞傳播學研究的重構與進路[J].傳播力研究,2019,3(9):40.
[4] 周佳奇.大數據時代新聞傳播學研究的重構與進路[J].東南傳播,2020(12):98-99.
[5] 張瀟葉.關于大數據時代下高校新聞傳播學教育變革的思考[J].傳媒論壇,2020(8):138-143.
作者簡介 王疆凱,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廣告理論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