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播電視問政類節目作為一種廣受人民群眾關注的節目形式,內容十分豐富,與廣大人民群眾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系,有助于解決民生問題,因此,文章對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問政類節目的融合發展展開研究。文章通過查詢已有文獻,結合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問政類節目開展的實際情況,探尋行之有效的融合發展之路。文章提出:廣播電視問政類節目應當增強節目的針對性,合理選擇問題的切入點,增強節目的互動性,拉近與人民群眾的距離,持續關注問題,立足實際解決民生問題,兼顧問題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逐步突破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存在的障礙,為媒體領域的變革與發展積累更多經驗。
關鍵詞:新媒體;廣播電視;問政類節目;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2-0167-03
一、引言
步入21世紀以來,新媒體迅猛發展,直接帶動了廣播電視領域的革新。為了更好地借助新媒體的發展優勢,帶動政府工作的有序開展,幫助廣大人民群眾解決民生問題,廣播電視問政類節目應運而生,且獲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一致好評。廣播電視問政類節目與傳統的輿論監督類節目存在本質上的差異,問政節目需要不斷優化升級,才能更好地滿足公眾提出的要求。文章基于新媒體,從廣播電視問政類節目的內容著手,探討這一類型節目的融合與發展策略[1]。
二、廣播電視問政類節目的內容及價值
“問政”源于《論語》中的“子路問政”,這一詞語發展至今已經擁有了更加豐富的含義,可以將其理解為一種問詢管理政務的方式。
在媒體領域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政府部門越來越重視媒體在解決民生問題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于是,廣播電視問政類節目應運而生,并獲得了地方黨委、政府的認可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如今,人們能夠收看或收聽到的問政節目形式多樣,但流程大致相同。
首先會獲取到與事件相關的調查資料,然后由發問人面向被問政方提出問題,了解事件的發生、發展流程,明確該事件可能產生或者已經產生的社會影響,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同時通過連線或現場采訪等方式與人民群眾互動交流,了解人民群眾對該事件的看法,再就人民群眾的表達對被問政方進行追問,被問政方做出回答,給予相關的解釋和補充。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公眾會對相關事件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從而產生正面積極的輿論影響,消除潛藏的不穩定因素。
廣播電視問政類節目對選題有著較高的要求,選題的深度要適宜,切入的角度要客觀,既不能過多融入主觀想法或推斷、臆斷,又不能因畏懼某方勢力而回避關鍵信息[2]。因此,廣播電視問政類節目必須做到策劃完備、回答有效、聯系群眾、解決問題,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價值。具體來說,問政類節目要關注領導和群眾普遍重視的問題,拒絕紙上談兵,堅決不說空話、說大話,注重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幫助人民群眾辦實事,腳踏實地,關注民生。
廣播電視問政類節目的價值在于能夠使黨和政府的各項工作獲得廣大人民群眾更高的認可,提高媒體的公信力,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形成積極的社會影響[3]。一檔廣播電視問政節目的背后是媒體及相關工作人員的付出和汗水,在明確選題的前提下,媒體還需要將問政方的反饋與人民群眾提供的信息進行有機結合,以嚴謹認真的態度看待這些信息,并進行精準細致的調查,確保最終呈現的問政節目是貼合實際的,是能夠對人民群眾有所幫助的。
三、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問政類節目的融合發展策略
廣播電視問政類節目之所以與傳統的監督類節目存在本質上的差異,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廣播電視問政類節目更具客觀性和權威性,能夠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也能夠腳踏實地解決問題,對媒體與政府的關系進行有機協調,產生的社會影響力更強。站在官方的角度上看較為“尷尬”或者無法直面的問題,能夠在廣播電視問政類節目中找到切入點和突破口,真正做到解答人民群眾心中的疑問,為人民群眾提供行之有效的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
立足于新媒體環境,廣播電視問政類節目應當與其他類型的節目一樣,適當轉型,探求與時俱進的融合發展策略。具體來說,可以從四個方面著手[4]。
(一)增強節目針對性,合理選擇問題的切入點
廣播電視問政類節目的選題必須具備針對性。站在群眾角度看難以解決的很多問題,的的確確具備明顯的復雜性,但媒體不能為了避免沖突而回避尖銳的選題,或是在給予人民群眾相應的回答時只呈現空洞的說辭,這樣的問政類節目喪失了其存在的價值,不僅無法贏得人民群眾的認可,甚至是在消耗人民群眾的精力,浪費人民群眾的情感。節目的選題應當體現針對性,在考慮節目可能產生的影響的同時,勇敢面對矛盾,通過記者的調查分析,找到更有價值的信息。
有針對性的節目一方面能夠吸引人民群眾的關注,營造更加激烈的問政現場氛圍,另一方面也能夠在新媒體環境中獲得更多的流量,幫助更多人民群眾解決問題,滿足人民群眾的好奇心[5]。
另外,對于廣播電視問政節目而言,只有對的選題是遠遠不夠的,還要采取正確的問政方法,只有“問”得足夠精妙,才能挖掘出更加全面的信息。而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媒體應當進行更緊密的構思,提前彩排,盡可能多加了解與事件相關的信息,并結合被問方的特征,站在被問方的角度揣度他們的心理,調整問題的切入點,找準追問的契機,必要時準備相關道具,或是增加、刪減某些提問環節。爭取做到讓被問方能夠放心說、大膽說、說得有意義、說得有價值。
首先,問題的設置應當小露鋒芒。通常情況下,廣播電視問政類節目設置的主題涵蓋范圍較廣,但一定會設置至少一個重點問題。這就要求廣播電視媒體方面能夠在錄制問政類節目之前,進行集中的探討和研究,即便是較大的主題,也要找到有針對性的切入點,然后再按照計劃貫徹實施,使問題具有針對性,使節目能夠有呈現價值。
其次,詢問的方式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廣播電視問政類節目之所以能夠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關注,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以往在其他環境下被問一方會刻意回避的問題,都會在節目中被直接提出,但這并不意味著問題的設置是隨心所欲的。尤其是在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節目在播出之后還面臨著多次的再加工、再傳播。某廣播電視問政節目曾針對某一事件對相關部門領導干部連續拋出了八個問題,而被問領導干部面對犀利的問題,一時不知如何解答,未能給出合理回答。相關節目片段在新媒體平臺上廣泛傳播,引發了大眾的討論,該電視問政節目的話題度明顯提高,人民群眾對問詢的問題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媒體所具備的輿論監督職能被充分地展現出來,媒體真正成了人民群眾手中對外發聲的麥克風。而這些問題的背后是廣播電視媒體的仔細考量和精心策劃,問題的設置雖然簡潔,但一針見血,擲地有聲,既要讓被問人能夠充分理解,不會產生歧義,又要爭取獲得精準回復,便于就提問進行持續追問、深層探索[6]。
最后,適當干預被問人的回答。在新媒體環境下,人民群眾習慣了快節奏的節目安排,希望能夠花最少的時間獲得最有價值的信息。也就是說,廣播電視問政類節目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無比珍貴,無論是主持人或督辦員的提問,還是被問人的回答,都應當是有用的,而不是空洞的。很多時候,被問人在面對一些敏感問題時,會給出一些空洞的答復,不斷“繞彎”,避免正面給出答案。而在這時,主持人或督辦員應當予以適當的干擾和引導,必要時及時打斷,要求被問人明確態度,避免被問人以回避或開脫的方式搪塞問題,要求被問人給出應對的方案,給出解決問題的態度,在公眾面前許下承諾,真正做到讓人民群眾滿意。
(二)提高節目互動性,拉近與人民群眾的距離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于廣播電視問政類節目的發展與轉型而言,是一個十分寶貴的機遇。廣播電視問政類節目經過多年來的發展,已經找到了一條適宜的前進之路,媒體技術的進步讓許多電視問政類節目由從前的錄播變為直播,其現實性、直觀性大大提升,問政類節目建立起了完備的政務平臺,致力于幫助人民群眾解決他們所關注的問題。
廣播電視問政類節目應當主動借助新媒體的優勢,彌補傳統節目存在的互動性不足的缺陷,在必要時選擇在新媒體平臺上進行現場直播,將新媒體平臺視為廣播電視問政類節目呈現的“分會場”,對于人民群眾在直播平臺上提出的新問題,問政類節目可以增設互動環節,有針對性地選取問題,并在節目中予以追問。問政類節目也可以開通相關的微信公眾號、微博賬號,建立官方網站,了解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的問題,整合人民群眾對相關部門的意見,做到想群眾心中所想,問群眾心中想問。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存在的壁壘被不斷打破,二者之間的融合發展拓寬了廣播電視問政類節目的策劃思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廣播電視平臺可以在節目演播室中設置連接廣播電視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鏈條,將演播室屏幕、電視屏幕、廣播平臺與移動終端有機結合,將傳統節目播放與直播、短視頻傳播等新型手段有機結合,便于廣大人民群眾隨時隨地觀看節目,參與節目互動。
(三)持續關注問題,立足實際解決民生問題
廣播電視問政類節目的開辦不僅僅為了索取相關人員的一句承諾,而是為了能夠腳踏實地解決民生問題,處理好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疑難雜癥”。很多廣播電視問政類節目將節目策劃得十分精彩,問題的設置也十分犀利,很多政策和思想在節目上獲得了傳播的機會,但結果卻是言盡于此。節目播出了,事情卻未能得到解決,這使得某些問政類節目收獲了一些負面的評價,人民群眾開始認為某些問政類節目在說空話。
身處于新媒體環境下,人民群眾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產生的影響力明顯增大,人民群眾能夠發揮的監督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廣播電視問政類節目既要注重節目前期的策劃,又要關注節目播出后事件的進展以及問題的解決情況,以跟蹤報道的方式助推承諾的實現。新媒體環境下的人民群眾希望能夠獲取到更多個性化、動態化的信息,問政類節目雖然采取的是提問式的方式,但最終的目的是解決問題,提問只是過程,卻不是結果。廣播電視媒體在規劃問政類節目時,應當賦予節目更突出的生活化、針對性、持續性的特征,主動走進群眾,持續關注事件的演變,讓問政類節目成為緊緊跟隨在事件之后的一雙無形的眼睛,通過發揮節目所具備的監督作用,讓相關問題得到真正的解決。
(四)兼顧問題發展性,為人民群眾提供實在的幫助
傳統的廣播電視問政類節目形態單一,影響力有限,而新媒體環境下的廣播電視問政類節目創作形式多元,融入了理性化的思維和特征,節目從開始到結束都在就相關問題進行持續跟進,將腳踏實地解決問題視為創辦節目的終極目標,同時將社會各界的成員有機聯系在一起,既關注領導干部的想法和解答,也關注人民群眾的需求和反饋,部分節目還邀請了相關領域的專家給予客觀的建議。
在節目創辦和呈現的過程中,領導干部、人民群眾、行業專家、廣播電視媒體等參與者都處于平等的位置之上,表達立場,明確訴求。廣播電視問政類節目應當關注問題的發展,運用新媒體手段,形成熱點話題,優化傳播效果,強化治理成效。
首先,建議廣播電視媒體方面結合新媒體環境重整節目體系,既要靈活運用新媒體信息傳播手段,開拓更加廣泛的信息收集與實踐調查渠道,同時也應當改進短視頻分發方式,讓問政節目能夠落地。廣播電視媒體應當注重提高節目傳播的精準性,積極主動與政府等部門溝通交流,建立完備的治理結構,形成有效的治理效應,讓人民群眾關注的問題得到實實在在的解決。
其次,廣播電視問政類節目在發現問題、解決難題的同時,也應當形成與時俱進的閃光點。大到涉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抗疫問題、關乎百姓安居樂業的脫貧攻堅問題,小到影響人民群眾居住環境、生活需求的小事情,都可以成為節目的著眼點。尤其是地方廣播電視問政類節目,應當走進群眾,體現地方性特征,在關注大的社會問題的同時,兼顧個體的需求,讓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能夠與個人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使人民群眾全面了解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同時明確自己的定位,獲得真正的滿足感。
四、結語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的廣播電視問政類節目使媒體所具備的輿論監督作用被放大,拉近了黨和政府與廣大人民群眾之間的距離。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上來看,廣播電視問政類節目應當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適當調整,增強節目針對性,合理選擇問題的切入點,提升節目互動性,拉近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距離,持續關注問題,立足實際解決民生問題,兼顧問題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逐步突破新舊媒體之間存在的障礙,讓廣播電視問政類節目能夠以全新的姿態、更富有價值的形式,展現在社會公眾面前。
參考文獻:
[1] 張維克.完善“網絡在線問政”促進信息公開透明[C]//青島市科學技術協會.戰略性新興產業與科技支撐:青島市第十屆學術年會論文集.青島:青島出版社,2021:5.
[2] 楊欣.新形勢下微博問政的策略與技巧:從佤邦新聞局微博聲明及濟南中院微博直播薄熙來案說起[C]//《新聞學論集》編輯部.新聞學論集(第30輯).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14:97-104.
[3] 黃月,楊紅旗.融媒體時代的媒體問政新模式:以達州廣播電視臺《陽光問廉》欄目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8(11):113-114.
[4] 熊獅.西安“電視問政”研究:基于2016-2019年《問政時刻》節目的調查[D].西安:長安大學,2020.
[5] 石磊.六安市電視臺“問政一把手”欄目問政功能優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20.
[6] 鄭楊靜.《問政時刻》議程設置理論[D].西安:西安工業大學,2019.
作者簡介 譚成巍,本科,記者,研究方向:問政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