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家銘 王 琳 李思成 吳 錫 蔣 威 宋佳殷 柳紅芳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腎病內分泌科,北京 100700
糖尿病腎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在糖尿病狀態下腎臟內微血管改變所導致的慢性腎臟疾病,在糖尿病人群中的發病率為25%~40%,已成為進展終末期腎病的主要病因[1-4]。目前西醫主要的治療手段包括控制血糖血壓、應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限制蛋白質、攝入鈉及磷等,若發展到終末期腎病,適時透析及腎或胰腎聯合移植可延長患者生命,減少DN 患者早逝[5-7]。臨床實踐表明,中醫可以有效延緩DN 病程進展,在其防治中起著不可忽略的作用[8]。柳紅芳教授是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首席專家,從事腎病內分泌科臨床、科研及教學工作近30 載,對DN 的治療有獨到見解。本研究旨在運用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2.5)挖掘柳教授治療DN 的用藥及配伍規律,以期為中醫治療DN 提供啟示。
收集2015 年1 月至2021 年7 月柳教授于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出診治療DN 患者的處方,共計189 首。
①參考《糖尿病腎病防治專家共識(2014 年版)》[9]為診斷標準,篩選出診斷明確的DN 患者的門診初診處方;②處方方藥信息記錄完整。
處方診斷、方藥等基本信息記錄不完整者。
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0]和《中藥學》[11]上的中藥名稱,統一規范處方中出現的藥名,如山萸肉、酒萸肉統稱山茱萸。兩名研究員將上述處方方藥信息錄入中醫傳承輔助平臺并建立關于DN 的方藥數據庫,另由兩人核對以保證數據的準確性。
采用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2.5)軟件中“數據分析”及“統計報表”模塊,進行統計分析與用藥規律的挖掘。
共收集治療DN 處方189 首,共計使用藥物186 種。使用頻次前5 位的藥物分別為熟地黃、山茱萸、黃芪、山藥、白術。應用頻次≥20 次的中藥共32 種。見表1。

表1 用藥頻次≥20 次的中藥名稱及藥頻統計
繪制用藥頻次前4 位的藥物藥味用量點折線圖,見圖1~4。

圖1 熟地黃藥味用量

圖2 山茱萸藥味用量

圖3 黃芪藥味用量

圖4 山藥藥味用量
186 種中藥按四氣、五味、歸經進行分析可知,藥性以溫、平為主,藥味以甘、苦、辛為主,歸經以肝、腎、脾為主,見圖5~7。

圖5 藥物四氣分布

圖6 藥物五味分布

圖7 藥物歸經分布
設置支持度為80,置信度為0.85,得到高頻藥物組合33 種,見表2。行關聯規則分析得到藥物關聯規則34 條,見表3。以網絡圖形式展示見圖8。

圖8 關聯規則網絡展示

表2 用藥頻次≥80 次的藥對名稱及頻次統計

表3 處方核心藥物關聯分析結果
依據處方數量,結合經驗判斷和不同參數提取數據的預讀,演化出8 種藥物核心組合,見表4。并進一步運用無監督熵層次聚類算法得到4 首新處方,見表5。以網絡圖形式展示見圖9。

圖9 新處方藥物網絡展示

表4 基于復雜系統熵聚類的核心藥物組合

表5 基于熵聚類的糖尿病腎病治療新處方
DN 中醫稱為“消渴病腎病”,屬于中醫典型的腎絡病變[12]。柳教授將消渴病腎病核心病機總結概括為“精損絡痹”,即“腎精虧損,絡脈痹阻”[13]。其認為消渴病熱傷氣陰,熱結、氣滯、痰凝、血瘀等諸多病理產物相互膠結,累及于腎,透支腎臟真陰精血[14],并致腎絡血行不暢,“腎絡癥瘕”形成[15-16]。遂基于此確立了“填精通絡”為基本治療大法指導臨床,即“填補腎精,祛邪通絡”。
消渴病腎病五臟病變以腎為核心,腎虛以精損為要。《難經·十四難》載“損其腎者,益其精”,柳教授填補腎精首選味厚性溫之熟地黃,本經謂其主傷中,逐血痹,填精髓,補五臟內傷[17]。數據挖掘顯示其藥頻最高,配伍靈活,且用量較大,凸顯其峻補真陰精血之重要作用。同時,柳教授指出結合固攝斂精、以澀為補之法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關聯分析發現多伍以山茱萸、山藥,三者共奏滋陰補腎、填精益髓之功,與地黃丸“三補肝、脾、腎陰精”之組方思路相契合。另外,配伍水陸二仙丹及益陰澀精、助陽固澀之菟絲子、桑寄生,共奏澀精止遺、益腎固精之功[18],于蛋白尿效佳。值得注意的是,《景岳全書》言“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氣,善治氣者能使氣中生精”,消渴病腎病精虧則無以化氣,氣虛更致無以生精,故于諸多方中柳教授均以大劑量黃芪健運脾氣、補氣攝精生精以氣精雙補,使二者互生[19]。
消渴病腎病邪實以濕、瘀、濁為主,因虛而滯,痹阻腎絡[20]。絡脈為病易滯易瘀,易入難出,易積成形[21],遂柳教授臨床中通過活血、祛瘀、利濕、降濁、祛風等法達到祛邪通絡的目的。用藥以趨下焦入腎絡之品為多,處方中牛膝、三七、當歸、雞血藤為活血養血之品,活血不傷正,通絡不留瘀,用于血虛痹絡;水蛭、土鱉蟲為破血散結之品,蟲類藥物有搜絡逐邪之功,用于血瘀痹絡;車前子、陳皮為利水降濁之品,淡滲利尿除濕,用于痰濁阻絡[22];白花蛇舌草、薏苡仁、蠶沙、土茯苓為利濕化濁、解毒通絡之品,祛邪不傷正,用于濕毒阻絡;僵蠶、天麻、鉤藤為疏風平肝之品,用于伏風滯絡[23]。諸藥辨證施治、圓機活法,作為藥對配伍使用常可起到最佳的療效。柳教授亦提出以補為通,即通過補虛扶正以祛邪通絡,其中以調運中焦氣機為主[24]。關聯分析可見柳教授處方中不乏黃芪、茯苓、白術、山藥、芡實等健脾運中之品,通過健脾補氣生精治療絡脈由精損導致的虛滯[25]。
綜上所述,本次數據挖掘較為準確地反映了柳教授基于消渴病腎病“精損絡痹”的病機特點,以“填精通絡”為治療大法,以補為主,攻補兼施,祛邪不傷正氣,精準用藥的臨床思路特點,有助于傳承柳教授治療消渴病腎病的臨證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