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艷鳳,孫國波,張響英,張 蕾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yè)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中國現行的高校教學仍是以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為主,且對課程改革的重點還是課程教材編制、教學內容改革、教學設施改進等。對高等職業(yè)教育而言,教師與學生的主客對立關系仍舊存在,且以教師為主體,造成了學生被動參與、被動學習、被動灌輸等現象,學生的差異化、個性化特點被忽視,不能從根本上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和改善教學效果[1,2]?!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對信息技術的應用高度關注,由此也拉開了混合式教學的改革大幕[3]。在混合式教學過程中,必須將知識與技能、教學與自學、實體與虛擬、時間與空間等進行有機整合,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實現傳統(tǒng)教學和信息教學相結合,把學生的學習過程上升到與教師教學過程同等位置,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形成快樂學習、自主學習的教學氛圍,為行業(yè)和社會培養(yǎng)合格、專業(yè)的應用型技術人才[4]。研究以動物繁殖課程為例,重點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梳理,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
動物繁殖是一門研究畜禽繁殖現象,揭示畜禽繁殖規(guī)律,應用繁殖新技術的學科,是農業(yè)高職院?,F代畜牧生產類專業(yè)的核心技術課程,其科學性和實踐性都較強。根據工作流程可分為6 個項目,分別為種公畜(禽)采精、精液處理、發(fā)情鑒定及輸精、妊娠診斷、接產與助產、繁殖管理,是一組連貫性的技術技能課程,可帶領學生由淺入深了解動物繁殖的奧秘,由易及難逐步掌握動物繁殖所需的知識和技能,與生產實踐關系密切,可為今后從事相關的生產工作奠定基礎,也是成為畜禽繁殖工作及從事相關畜禽飼養(yǎng)、繁育等領域的必備技能。
動物繁殖課程以專業(yè)建設和改革為出發(fā)點,以培養(yǎng)技能應用型人才為目的,深刻挖掘課程的知識點和技能點,以理論夠用為度,進行課程內容整合,補充實訓內容,編寫有特色的理論和實訓教材;加強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研究和運用,制作直觀形象化的課件,充分利用多媒體和在線學習平臺進行教學;加強教學條件建設,充分利用校外和校內教學基地,進行現場教學,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教師要不斷深入實際生產中去,加強產學研結合的力度,提高其實踐水平,逐步形成一支有豐富理論和實踐教學經驗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將課程進行分段教學,外聘生產一線的高水平實訓教師,做到專、兼職教師優(yōu)勢互補;與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相適應,改革實訓內容,實訓上采用作業(yè)“小實訓”、課程綜合練習“中實訓”、畢業(yè)實習“大實訓”層層遞進、螺旋上升的方式,提高實訓效果;改革考試方法和考試內容,突出學生基本知識、技能和能力的培養(yǎng)。
在動物繁殖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對象的多樣性,即不針對一個物種,包括了豬、牛、羊以及家禽等,容易造成不同畜禽間專業(yè)知識、技術技能的差異化和多樣化,對教學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畜禽的生理結構,教師在課堂上很難形象地描述,大多數高等職業(yè)院校老師在教學中普遍采用PPT,以圖片、動畫等方式進行講授;針對采精與輸精方法,教師一般以羊或豬為例進行模型教學,不能最大程度的進行主要畜禽品種的實物現場操作;針對課程知識,教師往往依據教材施教,教學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針對學生學習情況,傳統(tǒng)現行的主要教學模式下,學生基本只能憑空想象,缺乏學習興趣,對技術技能的掌握參差不齊,且多以應付考試為目的。此外,課前課后,學生往往不能參與課程學習,在這種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的教學形成了“臺上熱情似火,臺下死氣沉沉”“教師傾心教學,學生甘做聽眾”的單邊教學現象,不能形成較好的教學氛圍,師生互動也相對較少。
通過本人多年的執(zhí)教經驗,其存在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為學校教學設施建設跟不上時代和社會的發(fā)展;教師專業(yè)知識扎實,但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的能力儲備不足;教師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講解和傳授相關知識點,且教學時間緊、任務重,不能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教學改革和教學手段的相關培訓與學習;高等職業(yè)院校的課程體系與課程評價體系不夠健全,尚未健全良好的動物繁殖課程體系。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手機、電腦等已成為新型的工作、學習、娛樂、生活工具。本課程利用多媒體課件、三維動畫、微視頻、仿真軟件等信息化資源,將動物繁殖所有相關知識點、技能點進行數字化教學,使學生更加直觀和深刻了解動物的繁殖機理和調控機制,系統(tǒng)掌握現代繁殖技術的原理和方法,并能靈活運用于現代畜牧生產中。為此,通過慕課平臺建立以微信和QQ 為主要媒介,幫助學生獲取網絡教學資源,隨時隨地學習,提高學習效率[5]。在動物繁殖課程中,將課程的教學內容、知識點、教學視頻和在線測試等相關知識與要素以PPT、情景對話、VR 仿真模擬等形式體現。強化內容的科學性、系統(tǒng)性,有利于學生的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和課堂互動。同時,本課程的教學視頻將學生的學習由線下轉到線上,突出自學與動手能力,打破傳統(tǒng)的教師主導的教學模式,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有效填補學生在基線水平差異,教學層次更加豐富和個體化。
為了便于信息化教學,教師引導學生強化教學資源的使用,將上課使用的PPT 和其他大容量的資料傳到群里供學生分享,并與學生在慕課平臺進行問題討論、信息互動,實現在線解疑和一對一教學,既有利于提高群體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也有利于實現教育個體化。
進一步優(yōu)化課堂教學面對面模式,針對授課對象為畜牧獸醫(yī)專業(yè)二年級學生,課程采用啟發(fā)式與導入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通過案例引出問題,通過分析問題闡述該課程教學內容,做到理論應用于實踐,基礎服務于生產[6]。
為了豐富課堂內容,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本課程采用多媒體教學,突出三維動畫、VR 仿真等手段,在授課過程中開展技能操作,分析錯誤與問題,總結操作要點,引入專業(yè)知識,啟發(fā)學生去思考、去總結、去摸索。同時,線下教學還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應變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等綜合素質,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個人品質,形成正確的行業(yè)就業(yè)觀、工作價值觀與事業(yè)觀。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教好、學好動物繁殖課程,充分利用線上和線下教學的優(yōu)勢,借助線上慕課教學平臺,課前布置作業(yè),引導學生查閱資料與文獻,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最終養(yǎng)成自學習慣。課中,利用面對面的線下教學,教師主要以提問的方式評估學生學習情況,引發(fā)討論,并對教學的重難點內容在課堂上詳細講解。課后,教師通過教學平臺后臺掌握和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學習狀況以及學習效果等,并根據掌握的信息,及時調整課堂教學方法和教學進度,真正做到教學與生俱進。
課程考試考核是檢查與評估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學習、實行教學監(jiān)控的重要手段之一。為此,動物繁殖課程從專業(yè)知識、操作技能、方法能力和職業(yè)素養(yǎng)4 個方面對學業(yè)成績進行考評,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根據學員實際情況采用線上考核和線下考核相結合。其中,形成性考核包括隨堂測驗、單元測驗、主題討論等,終結性考核包括期末考試、課程論文等。課程考核總成績=平時成績×40%+期末考試成績×60%。平時成績主要包括平時學生線上預習情況、線上測試結果、學生在討論群里的活躍狀態(tài)和線下上課情況[7]。
該課程全程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通過對2018—2021 級學生的問卷調查和信息訪談,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動物繁殖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情況調查
通過實際調查發(fā)現,動物繁殖課程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后,學生的總體評價較好,在調查過程中發(fā)現以下2 個方面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
1)學生掌握信息化技術手段,提高自身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的能力。
2)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師生的交流在線上得以實現,且?guī)熒g、學生之間的交流增多,學習效率明顯提高。
線上教學模式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對硬件設施要求及信息資源要求均較為突出,且需要專業(yè)人員進行技術支持與維護,并對相關教師的綜合水平要求較高,因此,需要教師跨專業(yè)進行培訓與合作[8]。同時,動物繁殖課程相關的學習網絡資源制作、上傳與維護,學生的課前預習與課后練習,都需要師生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對教師和學生而言都具有很大的挑戰(zhàn)性。為了解決相關問題,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加大對課程建設的軟件設施和硬件設備投入,構建和完善課程需要的相關信息化資源與平臺。
2)強化教師信息化能力水平建設,提高教師對網絡資源的管理能力。3)優(yōu)化師資隊伍,合理地分配教師時間和精力。4)采取多元化手段擴大教學合作,實現教學資源共享和教師交流互動。
高等職業(yè)教育重在傳授知識與技能,只要有利于教學,有利于提升學生學習效果,增加學生實際操作能力,都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為此,在動物繁殖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嘗試進行教學改革,引入現代教育手段,優(yōu)化教學設計與技巧,成功地通過線上的網絡教學和線下的課堂授課進行有機結合,強化學生自主學習,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果,充分發(fā)揮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在動物繁殖課程教學中取得良好效果,具有較好的教學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