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竹編工藝作為我國一項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是具有重要傳承價值的傳統手工藝術。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特別是工業社會的到來,使得竹編產品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為使傳統竹編工藝的深層意蘊得到延續,讓其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中正確轉型獲得新生,本文通過對傳統與現代竹編產品的比較分析,發現優勢,找到不足,并通過對傳統竹編產品再設計的案例分析,綜合探討出傳統竹編工藝的可行性創新方向,使傳統竹編工藝與現代生活與時俱進、相得益彰。
關鍵詞:傳統工藝;竹編工藝;傳承;創新設計
一、我國傳統竹編工藝概述
(一)起源
竹編工藝是用山上的毛竹剖劈成篾片或篾絲并編織成各種用具和工藝品的一種手工藝,又稱為竹篾工或竹細工1。我國竹編工藝起源于原始社會,古代先民為了存儲農業生產后富余的食物,開始嘗試利用身邊植物的枝條來編織成筐、簍等器物。在編織實踐的過程中,發現了竹子這一材質,并逐漸運用于各種生產生活的領域當中。此外,先民在制作過程中發現在竹條上粘上陶土并且用火燒過后會起到盛水的作用,所以竹編用品也是制作陶器的最初模型。
(二)發展
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時期,竹編工藝開始出現。商朝時期,竹編制品的紋樣變得更加豐富,出現了米字紋、回紋、波浪紋等紋樣。春秋戰國時期尤其是楚國,竹編工藝發展更加全面,同時逐漸向裝飾性意趣過渡。秦漢時期延續楚國的紋樣和技法繼續發展,一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明清時期,竹編手工藝人對生活用品進行加工,出現了許多精美的竹編用品,例如面盒、畫盒、首飾盒等。這些都體現了竹編工藝的巧妙多樣,竹編工藝在原有的基礎上向前發展2。
(三)特征
在材料上,竹子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喜愛的植物,復雜的地形和多樣的氣候,竹子的質量與品種也就不盡相同,往往質量較好的竹子都是出自不利于竹子生長的環境當中的。目前,適用于竹編工藝的竹子有毛竹、水竹、青籬竹和青皮竹等3。
在構造上,竹子因其獨特的結構成為竹編工藝的主要材料。竹子包括竹葉、竹枝、竹稈和竹根四部分,每一部分都可以物盡其用。
在編織工序上,一件完美的編織工藝品的出現需要經歷材料處理、編織、收尾三個工序。材料處理就是將竹子經過暴曬淋濕再暴曬以及浸泡,再剖成細長條,拋光后等待編織;編織是中心階段,先運用合適的技法編底,之后就是根據器型的需要編器身,最后把邊緣多余的材料清除;收尾是補充輔助階段,為使竹編產品更加精致美觀。
二、竹編工藝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分析
(一)種類上
傳統的竹編工藝可以分為竹編生活用品、竹編生產用品以及竹編工藝品三大類。竹編工藝滿足了人們的部分生存需要,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4。竹編生活用品包括炊具、畫具、家具陳設等;竹編生產用品包括各種手工業器具和農耕器具;竹編工藝品就是繼竹編生活用品和生產用品之后的裝飾品,滿足人們對美的追求。
大機械化生產時代下,方便快捷、批量生產的金屬或塑料制品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致使傳統的竹編工藝慢慢淡出。從傳統到現在,竹編工藝種類有的進行了功能上的轉變,例如傳統的魚簍到現在的插花裝飾品;有的逐漸消失,例如盛放東西的竹制品被現在便捷的塑料制品所取代;有的正在新增,例如竹制品被用來裝飾各種燈具電器等。
(二)造型上
造型是一個產品外部表現的基礎,傳統竹編用品形態各樣,沒有絕對的規律可循,但總體來說,竹編產品多呈中性軸對稱,多為長方體之類的幾何形體結構的中小型產品。在編織的密集度上,粗編細編都有,主要由每個產品的功用來決定。
現代竹編產品,與傳統竹編產品的造型相比,還是有一定區別的。現代的竹編產品尺寸一般不超過一米,燈具、炊具等小型生活用品一般在0.6米之內,而桌、椅、柜等稍微大型的生活用品在0.6到0.9米之間5。整體造型上更加簡約,一部分還是以幾何形體為主的結構,一部分則是以有機形態為主的結構,但依然是呈中性軸對稱。在編織的密集度上,大部分情況下還是以粗編為主。
(三)色彩上
色彩是一款產品必備的外在特征,不僅能使產品引起人們的注意力,更能引起人們情緒上的共鳴。傳統竹編產品在色彩構成上分為綴色與配色兩種類型。大部分傳統竹編用品皆是保留竹子的原色性,只有在部分地方進行紅黑色點綴,這就是綴色,例如竹籃的主體為原色,只是在其把手處染上別的顏色。少部分竹編產品是運用配色的色彩組成類別,它是指多種色彩搭配成的產品。
現代竹編產品的色彩風格總體上分為兩大類,即沉穩典雅的古典風格以及簡約清新的現代風格。沉穩典雅的古典風格多以褐色、紅褐色以及黑色的色調為主,例如現代生活中的竹木家居。簡約清新的現代風格多以米白色、竹子的原色為主,例如現代生活中的燈罩或者竹編花瓶。
(四)裝飾上
不同種類的產品有著不同的編織紋樣,是日常生活中竹編產品的整體裝飾特點6。傳統竹編產品基本上不會有過多的修飾,體現出先民古雅樸素的審美觀。在裝飾方法上,或者是在已經編織好的竹編產品上用書畫進行修飾。
現代生活中為了使竹編產品體現出清新自然的美,整體簡潔明朗,主要是運用不同的編織方式來體現出獨特的美。除此之外,還與皮革、紗、金屬進行結合搭配,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感以及美的享受。
三、傳統竹編工藝再設計案例分析
(一)臺灣YII品牌
YII是我國臺灣研究工藝所和臺灣設計中心合作的設計公司,旨在注重傳統工藝和本土材料的巧妙設計。竹編作為經典的臺灣傳統手工藝之一,自然也成為了YII 的設計轉化對象,竹編工藝師與設計師的相互配合為YII創造了全新的竹編作品,并多次參展歐洲藝術大展,比如米蘭雙年展、巴黎Maison&Object展等。
圖1的竹凳(BAMBOOL STOOL)是YII品牌下的一件代表性作品,展出于米蘭設計周,其設計者是周育潤,制作者是竹編工藝大師蘇素任。三支原生竹管作凳腿,向上延伸,頂部被剖成富有彈性的竹片,利用亂編法編織出凳面,將原竹和竹編兩種手法自然且完美地結合到一起。這件作品從竹材本身和竹編工藝的特性出發,探索新的設計形式,是現代設計與傳統工藝的有效結合。
圖2中的泡泡沙發是另一件米蘭設計周上的產品,這是蘇素任與周育潤共同設計制作的一款竹編沙發。該設計的特色,是回到最單純最簡潔的竹編小球,采用單一元素重復連接的方式,充分利用了竹編小球結構簡單輕盈的特質,使得這款沙發不僅形式簡潔,而且易于生產制造,尤其是在現代機械化時代背景之下。這件作品的單一元素重復連接的方式不僅可以降低手工制作成本,而且具有普遍的適用性,為現代竹編產品的設計與生產提供思路。
(二)“古良新設”暖水瓶設計
圖3是在首屆“中國創意”產品設計大賽上的設計作品,這是基于對舊時代暖水瓶的喜愛與懷念,源于暖水瓶的“溫暖”和“保護”的感覺,嘗試將傳統暖水瓶形象以不同的功能呈現方式保留下來。將傳統竹編與現代材料結合設計出收納盒、鳥籠、燈具、花瓶和魚缸。這五件作品分別通過對傳統竹編暖水瓶形象的不同轉換方式,使之獲得了新的功能屬性,實現傳統形式與現代功能的巧妙結合。
(三)“東京部落”系列家具設計
日本的Nendo工作室一直被視為簡約設計的典范,為了迎合市場的需求,工作室推出了“東京部落”系列家具設計產品,如圖4所示,此系列作品曾在2015年亞洲貿易博覽會上展出。家具整體設計精湛,每個結構、細節設計師都一一考慮周到。最初看到此系列產品還以為設計師只是將傳統竹編的編織工藝僅用于裝飾,細細品味才知,設計師將竹編工藝運用在不同的部位,使之不僅裝飾上更加俏皮,同時具有了不同的功能與作用。
各式各樣的椅子,運用實心橡木作框架結構,搭配手工編織的款式各異的竹藤籃子,多了些許民族風味,更多了些許柔和感,雖沒有木制靠背的結實,但靠得更加舒服。此外,桌子或椅子腿上、邊上的竹藤設計,可以起到儲物的作用,平時的小物件都可以放進去,整潔美觀。現代生活方式的轉變使人們對家具功能提出新的要求,在注重美觀的同時也注意舒適度,人體工學原理非常重要,而竹子的特性正好與這個原理不謀而合,竹編產品的創新發展未來可期。
四、傳統竹編工藝可行性創新方向及價值
(一)可行性創新方向
1.功能上
一件產品只要其有著服務于人的功能,便可以說它是一件有價值有意義的產品。傳統竹編工藝功能上的創新就是將傳統竹編的形象與功能、現代的生活需求有機結合,以適應現代的功能需求。
傳統竹編產品不可取的部分功能可以取其造型并作部分的改善,讓其成為現代生活中的裝飾品。傳統的竹篩,可以按照一定排列組合掛在墻上,形成裝飾墻。傳統竹編產品可取的實用功能,可以進行外觀形態的改變。傳統的竹編衣涼爽透氣,可以改良成放在現代陽臺上的鏤空竹躺椅。
2.形式上
一個產品的形式能直觀明確地傳達出產品的內在功能和深層意蘊,是判定一個產品好壞的外部表現形式。傳統竹編工藝的形式創新就是要走出固化思維,從現代人的需求出發來給予相應的表現形式。
除了編織手法上的改變外,還可以將竹編產品與現代材料進行適當的結合,為竹編產品注入新鮮的血液。可以將竹編包覆在現代材料器具上,起到裝飾和保護的作用;也可以將竹編環繞在器具外圍,起到虛實相生的效果。
3.技術上
傳統竹編產品大都純手工制作,蘊含著手工藝人的勞動與智慧,但是這種方式非常費時費力,這就需要竹編工藝與現代機械化批量化生產相結合。
通過對基本造型的單個元素進行重復與變形可以形成竹編工藝新的藝術形態,還能節省一定的重復性時間,比如上面提到的泡泡沙發。此外,還可以借助現代計算機技術進行輔助設計,通過軟件進行效果圖的構思、修改、完善、定稿,省去了編織過程中會遇上難題所耽誤的時間。
(二)價值
傳統竹編工藝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產品體系,背后蘊含著無窮的精華,其造物方式、審美意趣、工藝之道,萬萬不是短時間內能研究領略透的。在機械化、快時代的今天,斷不能因傳統竹編未能與現在的審美需求相符合,就輕易地拋棄。上面的幾個設計案例就已經為傳統竹編的現代發展奠定了好基礎,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使之符合現代的審美浪潮,再加上人們內心深處對傳統竹編的留戀與懷念,竹編產品的生產與發展勢必有極大的前景。
竹編工藝背后蘊含著無窮的智慧與文化,值得我們去探索與學習。但是在現代大工業發展的時代,傳統與現代的碰撞與融合之際,傳統竹編工藝卻日漸式微。本文通過對竹編工藝的歷史和特征進行分析,在了解竹編工藝的起源與發展基礎上,又將傳統竹編產品與現代竹編產品的種類、造型、色彩、裝飾進行比較分析,以及傳統竹編再設計的案例分析,總結出竹編工藝在當今社會中的可行性發展方向與價值,使竹編工藝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徐華鐺.中國竹編藝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1.
2.鮑懿喜.手工藝是一種具有文化意義的生產力量[J].美術觀察,2010(04):12-13.
3.李演.基于傳統竹編工藝的現代日用品設計實踐與研究[D].中國美術學院,2012,5.
4.邱春林.設計與文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1.
5.何明、廖國強.中國竹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
6.朱小麗.從碩放竹編論“手工藝”之美[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9,11(01):26-28.
作者簡介:
郭宗英,單位: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位:碩士,研究方向:藝術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