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兵
摘要:提高教學效率,優化教育教學質量一直以來都是各個階段,教學的終極追求,但是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因為教學內容、方法、教師能力以及生源素質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教學質量難以得到根本性提升。為了有效提升教學質量,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學做合一”思想,其對于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影響巨大,本文嘗試以中職語文教學為例,分析該思想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啟示。
關鍵詞:陶行知;教學做合一;中職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教學做合一”思想是由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其中的“做”是核心,陶先生主張在做上教,做上學,而這一理念與中職教育的教學核心實際上是高度一致的,中職學校主張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學生需要具備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這也是文章對相關理論進行探究,嘗試在語文教學中融入該理論的原因所在。
一、師者師范做中教
教師是學生學習路上的引導者,教師的一言一行均將會對學生的成長及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教師如果不能發揮自身的示范引導作用,那么教學質量的提升必將會淪為空談。在中職語文教學中要切實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不能只關注學生是否掌握了教材知識、認真完成作業等,同時教師還應當注重與學生的情感溝通,在此環節深入了解學生,明確自身教學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為教學的優化做好準備。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及學習方法,將生活實踐與學生的學習習慣、內容等有機結合在一起,然后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陪同學生一起完成這些教學計劃,增強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優化教育教學質量。比如說,為了更好的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實施讀書打卡活動,為了保證活動的順利落實,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參與這項活動,彼此交流閱讀的感受與想法,共同成長和進步。教師在學生內心通常具有較高的威嚴,教師做好示范工作,可以給予學生正向激勵,使得學生更好的融入到學習活動之中,進而達到優化教學質量目的。
二、知行合一做中學
教學是一個雙向過程,如果只有教師的教或者是學生的學,那么教學質量必然難以得到有效提升,為了使得語文教學質量最優化,解決好教學期間所遇到的各類問題,踐行“教學做合一”思想,就需要堅持以做為目的,通過各類做的活動將師生有機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全方位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對于中職學生來說,其與普通學校學生存在的顯著差異表現為諸多知識的獲取都需要借助實踐,學生需要自己動手操作才能將課本上以及教師所講解的知識轉化成為自己的。以旅游管理為例,在教學時教師需要充分考慮語文與旅游之間的關聯性,比如說《醉翁亭記》是一篇游記,其描寫了作者一行人游覽醉翁亭的所見所聞,為了凸顯教學的趣味性,同時鍛煉學生的能力,將語文與專業知識學習聯系起來,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文章的景點特色,發現自身的想象力編寫導游詞,在學生編寫完畢之后,選取其中比較優秀的范文在課堂上現場模擬。再比如說,針對商務英語專業學生教學語文知識時,可以對語文課堂上所設涉及到的一些論點、論據進行分析,讓學生彼此交流討論,通知這種方式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商務思辨能力。總的來說,只有堅持做中學,以學生的專業知識為切入點,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語文知識在專業學習中應用的價值,才能切實有效提升學生綜合素養,使得語文教學質量整體提升。
三、融入生活教學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對于中職學生來說,其最終都將會走向社會,走上職業崗位,解決自身在學習、就業與生活中所遇到的種種問題。因此融入生活實現教學做合一就顯得極為有必要了,在融入生活中時也應當講究方法和策略,比如說,可以結合生活中常見的民俗、節日文化活動,使得知識在生活中融合,比如說,在清明、端午等節日,設置探索“傳統民俗節日由來”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們自主探索,了解為何在這些節日要祭祖、吃粽子、賽龍舟等等,通過這種方式加深學生對民俗文化的了解,同時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再比如說,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所學的語文知識融入到生活之中,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比如說針對社會的環境污染問題,可以撰寫保護環境的創意書,組織同學一起集思廣益,為相關問題的解決出謀劃策,這樣不僅可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同時還能夠有效的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可謂是一舉多得。
總之,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教學做合一”思想在今天看來雖然有些遙遠,但其對于教育教學工作的實施依然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對于教師來說,其必須要正確解讀該思想,這樣才能科學合理的應用,使得中職語文教育朝著更加科學合理的方向發展和進步,滿足學生的多元化學習發展需要,提升學生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周冠祥.中職語文“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研究[J].蘭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7(02):103-104+107.
[2]周冠祥.以“導”激“學”,于“學”求“旨”——喚醒中職學生語文學習主動求知的原動力[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2(11):47-48.
[3]朱艷華.“教學做合一”在職業學校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8(11):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