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莉潔 張瑜
摘? 要:培養具備良好音樂舞蹈素養的人才,有利于推動幼兒教師隊伍成長。在高校人才培養中,應將音樂與舞蹈課程設置為課程體系的重要模塊。本文基于OBE教育理念,以學生的視角進行調查,發現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與舞蹈課程設置在課程實施方式、課程內容、課程評價方式等方面存在問題,針對相關問題提出改進建議,完善課程體系,旨在為師范生專業認證背景下的人才培養提供可借鑒思路。
關鍵詞:學前教育;音樂與舞蹈;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642;J70-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08-0042-04
《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指出,幼兒園教師應具備的通識性知識包括“具有相應的藝術欣賞和表現知識”。“藝術欣賞”是指對音樂、舞蹈、戲劇和對美術的綜合欣賞、鑒賞能力等,“藝術表現知識”指對音樂、舞蹈等藝術技能及其實踐的綜合運用能力,如聲樂藝術演唱、舞蹈表演和美術創作等[1]。師范類專業認證從2017年啟動以來,基于OBE教育理念提出以“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教育方針。本研究從學前教育畢業生角度出發,通過問卷、訪談等方式調查重慶人文科技學院學前教育專業音樂和舞蹈課程開展情況。
一、音樂舞蹈課程設置概況
根據調查發現,重慶人文科技學院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包括聲樂、琴法、兒歌配奏與彈唱等,其中聲樂分為樂理視唱與練耳、基礎聲樂演唱,與琴法一樣,開設在前四個學期,兒歌配奏與彈唱開設于第五、六學期;舞蹈課程包括形體訓練、民族民間舞蹈、幼兒舞蹈,開設時間為第一至第五學期。可見,音樂與舞蹈課程貫穿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三年的在校學習。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整體分析
1. 調查對象的整體分析
為了調查學生對音樂舞蹈課程的了解情況,本次研究共向該校學前教育專業應屆畢業生發放問卷241份,回收有效問卷237份,問卷有效率達98.30%。訪談是在已經接受問卷調查的對象中,以不同性別、入學前是否接受過系統的音樂舞蹈教育、是否為少數民族為標準篩選,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進行研究。
調查發現,有8%的學生在大學入學前接受過系統的音樂舞蹈教育,58.2%的學生完全沒有接受過音樂、舞蹈教育。在訪談中發現由于經濟水平不高、家長重視程度不足、居住所在地條件不允許等因素導致學生不能從小接受專業的藝術學習,缺乏扎實的音樂與舞蹈基礎。即使部分學生有過這方面的訓練,但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學業壓力過大、學習費用較高、個人興趣不足等原因,導致學生在音樂或舞蹈方面缺少長時間、持續性、全面化的學習。
2. 對課程的滿意度
在關于音樂與舞蹈課程開設滿意度的調查中發現,有32.5%的調查對象對課程設置的時間表示滿意;不滿意的學生占整體的18.6%,雖然不超過20%,但不能忽視的是有48.9%的學生選擇一般滿意,通過進一步的訪談發現,“對課程不滿意”或“有待提高”主要集中在音樂舞蹈課程的教學方式、課程內容和教學設施三個方面。
(二)學生的音樂舞蹈課程學習情況
1. 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重視程度
調查發現,在“當前開設的音樂舞蹈課程哪些學習內容更為重要”的問題中,學生認為最重要的是大三的幼兒舞蹈表演及創編,其次是兒歌配奏與彈唱;而占比最低的是大二開設的民族民間舞和大一開設的樂理視唱練耳。在建議音樂舞蹈類課程學習選項中的占比與此相同,有69.2%的學生認為應該增加幼兒舞蹈表演及創編;其次是兒歌配奏與彈唱;建議增加樂理視唱練耳和民族民間舞學習內容所占比例最小。
通過訪談發現,之所以大三開設的兩門課受學生重視度較高,一是這兩門課程強調操作練習,且靈活性較高,而大一、二的音樂舞蹈課程更強調重復、刻板地反復練習;二是學生經過見習、實習后發現,這兩門課程能幫助他們在幼兒園中更好地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教學實踐,而樂理知識和民族民間舞在幼兒園中的實用性不強。
2. 學生最喜愛的音樂舞蹈課程內容
在音樂舞蹈課程理論與技能課程關系的調查中發現,有29.1%的學生認為音樂舞蹈理論知識對學習技能以及表演方面的幫助非常重要,有68.4%認為比較重要;學生喜愛的課程內容中,有61.2%的學生喜歡音樂舞蹈技能課程,僅有7.6%的學生喜歡的音樂與舞蹈課程內容是理論課程。在回答是否愿意參加學校組織的音樂舞蹈相關活動問題時,有17.3%的學生持有非常愿意參加的態度;有63.3%的學生持愿意參加的態度。在訪談中學生也談到:“音樂與舞蹈技能的學習能提升參加校內或校外文藝演出的機會和能力,技能的掌握對我們將來從事一線工作有很大的幫助”;“學院每年舉行的專業匯報演出,我都非常樂意參加,不僅有更多展現自己音樂舞蹈才能的機會,還可以增強自信心和滿足感,是對自己能力的一種肯定”。
由此可見,即使學生承認音樂與舞蹈理論知識學習的重要性,但他們更喜愛以技能展示、操作為主的課程內容。探究其原因有以下三點:首先,學習技能可以在短時間內幫助他們在舞臺上展現自我;其次,這類課程的評價方式無論是過程性考核還是終結性考核,都以學生作品展示的方式進行,并不涉及理論層面的考核,導致學生的理論學習缺乏外部激勵;最后,相較于音樂舞蹈的理論素養,學生認為扎實的實踐操作能力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就業。
(三)學生認為合理的課程開設時間
通過問卷得知,有48.6%學生認為音樂和舞蹈課程每學期開設51學時最為合理,僅有14.3%、4.2%的學生選擇68、102課時,而院校當前開設的音樂舞蹈課程平均每學期開設62學時,高于學生的期望。但訪談中卻發現學生仍覺得課程學習時間不足,學生提到:“每一個舞種的教學時間太短,學習的內容又比較多,老師不能對每個人進行針對性輔導”,“老師雖然告訴了我們該怎么做,但往往一知半解,下課就忘”,“學業壓力大,有時只有下次有作業要交或回課時,才會主動去練習”。可以看出,在滿足學生開課需求的前提下,學生仍然認為時間不足,一是對課程內容熟悉、掌握程度不夠充分,二是因為無論是課中、課后,他們的學習普遍依賴教師的監督和任務驅動。
(四)對音樂舞蹈課程實踐的分析
通過調查發現,有48.9%的學生認為當前開設的音樂舞蹈課程可以適應幼兒園的課堂教學,有51.1%的學生認為不太適應。學生在訪談中提到:“幼兒園的老師特別有方法,當小朋友吵鬧的時候,老師就坐下來彈琴,通常一首兒歌彈完小朋友就已經安靜地坐在小椅子上了。”“幼兒園里的小朋友還太小,我們在學校里學的一些幼兒舞蹈,對于小朋友來說太難,大部分小朋友跟不上,就像在群魔亂舞。”可見,具備一定的音樂與舞蹈素養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組織與管理幼兒的生活、教學活動,但部分課程內容的安排與幼兒園的實際教學存在差距。
三、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分析
(一)固化的教學方式
調查可知,有58.4%的學生認為音樂舞蹈課程的教學方式較為單一,深入訪談后學生也提出:“音樂舞蹈課程教學方式比較簡單,在聲樂教學時,一般是由老師結合鋼琴伴奏唱一句,學生跟著老師唱一句,老師帶著學生唱幾遍,熟悉歌詞、韻律、節奏以及音準,學會后由老師彈奏學生演唱。”可見,音樂與舞蹈課程的實施依然主要采用傳統“言傳身教”的方式。
傳統的音樂舞蹈課程教學專注于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如學會幾首兒歌的彈唱、學會幾套舞蹈,其優越性在于利用任務驅動的方式,能較快地呈現教學效果。這類教學模式雖然可以讓基礎較差的學生有目的地學習,在短時間能夠幫助學生對動作、音樂形成肌肉記憶。但單純、機械式地模仿,會使學生在學習中更關注自己動作、聲音與教師、視頻是否一致,成為音樂舞蹈的“搬運者”“模仿者”,忽略了此過程中對藝術性的領悟與掌握,難以將所學內容進行內化,不利于學生自主性、創造性地思考與學習。
(二)教學內容的創新面臨的困境
1. 教學內容不符合“美育”的要求
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為目標,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學校教育各學段,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高校的藝術教育存在“培養專業人才重‘術乏‘美,輕藝術審美、藝術哲學、哲學美學等課程與教學,所培養出來的人才,精神、藝術創新力不足”的問題[3]。
雖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傾向于技能學習,但機械化的學習,使他們對音樂舞蹈課程學習始終流于表面。
2. 教學內容與崗位需求的矛盾
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舞蹈課堂教學按照學校重應用型、實踐型人才培養要求,在教學目標和課程內容設置方面更重視技能的達成以及實踐練習的熟悉程度。但訪談中學生多次提出在見習、實習中,不清楚哪個年齡段適合怎樣的音樂與舞蹈以及不同舞蹈與音樂的適配性,實踐中只會簡單展示所學內容,而如何進行創編卻是難題。
課前、課后的反復練習固然重要,然而如果不能將所學習的知識與技能運用到組織或引導幼兒各項活動中,即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彈、唱、跳等能力,也無法滿足幼兒園或學前教育機構崗位的需求。
(三)課程評價形式化
科學、有效、客觀、靈活的教學評價可以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育質量,保證教育活動能夠順利發展[4]。該專業開設的音樂舞蹈課程以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兩種方式組成,這兩種考核形式一般按照規定主題或抽選主題的方式進行小組或個人的作品展示。學生談到:“每次臨近期末,各科開始進行考察,大家都會非常的忙碌,之前學的曲子和舞蹈動作幾乎都忘了。”“需要在短時間內加強練習以完成技能考試,取得較好的成績。”這種評價形式使學生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努力練習,導致學生只重結果,缺少對學生全方位的評價,難以讓學生在藝術教育中個性化地自由表達,會使學生忽視教學過程的自我成長。
(四)教學設施設備不足
該校擁有公共舞蹈形體實訓室1間,學前教育專業舞蹈實訓室2間,數碼鋼琴實訓室5間,數碼鋼琴共100臺左右。該校學前教育專業的聲樂、兒歌配奏與彈唱、舞蹈課每班約30~35人,琴法課每班15~18人。因此,兩類實訓室能基本保障大部分課程的需求,但部分課程存在兩人共用一臺琴的情況。
音樂舞蹈課程教學條件的主要問題集中在實訓室管理層面。由于實訓室主要為課堂教學所用,并且在節假日不完全開放,在所有實訓室用于課堂教學時,學生缺乏單獨的練習場所;實訓室的設備除專業練習器材外只有基本的電腦、投影儀等基礎多媒體設備,缺乏對學生進行個別監管,難以真實反映學生學習狀況。
四、對策與建議
(一)優化課程結構
1. 調整課程結構
根據OBE理念重構課程體系,秉承“反向設計,正向實施”的原則,為滿足學前教育專業崗位需要,需注重學生彈唱能力的培養。因此,在大一保證樂理基礎、識譜、聽音等理論的基礎上,修改聲樂課的主題模塊和調整彈唱的學時。即將原有聲樂表演改為兒歌表演唱模塊;從第三學期取消琴法,改為四個學期的兒歌配奏與彈唱,為學生的自彈自唱奠定良好基礎,幫助學生在較短時間內提升其鋼琴和演唱的水平,能在畢業實習階段較為熟練進行彈唱,滿足幼兒園和學前教育培訓機構崗位需求。
2. 重視第二課堂的建設
第二課堂作為全面提升學生素養的重要陣地,應發揮學生在課后學習的主動性。將音樂、舞蹈社團活動常規化,構建專業教師責任制工作室,把課堂學習與課后練習進行有機整合,把學生的社團活動與服務地區的學前教育機構相結合,以賽促學、以演促學,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崗位需求,將所學知識與能力更好地運用到實踐中,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二)豐富課程內容
趙伶俐提出:“審美欣賞、表現、創造能力可以概括為審美認知力、審美體驗力(美感)、審美表現力以及審美創造力,進一步劃分為感知、理解、體驗、評價、表現和創造的基本品質。”[5]
通過多元化課程教育教學促進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將課程思政融入課程是新時代高校教育面臨的挑戰。作為“美育”重要載體的音樂舞蹈課程,不僅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培養,還可增加關于“審美”的內容,比如音樂、舞蹈鑒賞與作品分析;也可以選擇優美、適合學前教育專業的特點的音樂、舞蹈作品來營造美的氛圍,通過刺激學生的感官、陶冶他們的情感,提升其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
(三)課程與信息化技術的融合
1. 完善教學條件
良好的教學條件可以有力地保障課堂教學實施,但增加數碼鋼琴和專門的訓練教室的數量,往往缺乏統一的標準,且受到高校的投入、場地的限制。因此,在保證必要設備數量和實訓室使用的基礎上,通過信息化技術建立智慧實訓室,則是保證新時代高校課程改革順利運行的必要條件。一方面,課堂教學系統的智能化,利用多媒體技術實時對學生的舞蹈練習進行監控、對學生彈唱進行智能糾錯,教師可以實時監測學生練習效果,并記錄監測結果;另一方面,實訓室管理的系統化,將實訓室合理分配、學生自主練習(包括進入實訓室的時長、上下琴管等)管理實現信息智能化,教師只需要通過實訓室的云端數據就能了解學生學習情況。
通過信息化技術與課程教學相結合,解決了學生在自主練習時無人監管的問題,提高了已有設施設備的利用率;可以彌補傳統課堂個性化教學的不足,實現集體與個別教學的結合;可以為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提供有效的支持與反饋。
2. 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
課程評價是評定課程目標、課程設置和實施是否達到培養目標的要求,根據評價結果來完善課程設置[6]。
在信息化時代,充分利用在線平臺使考核形式呈現多層次、立體化。首先,評價內容不僅涉及學生作品的展示,還可以通過在線考核的方式,及時反饋學習效果,幫助師生有效調整教與學的方式與進程;其次,評價廣度不受限于課堂內,教師可以通過智能化系統掌握學生課后練習的數據,亦可將此作為過程性考核的重要環節;最后,學生通過自我評價、相互評價、教師評價,使教學評價更為公平公正,使教學評價真正發揮其診斷、激勵和導向的功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和個性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艷可. 高師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與舞蹈課程設置現狀與對策研究[D]. 西寧:青海師范大學,2016.
[2]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 (2020-10-15). 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3] 鄧佳. 高校美育課程研究[D]. 重慶:西南大學,2019.
[4] 郭麗. 高職本科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研究[D]. 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7.
[5] 趙伶俐. 以目標與課程為支點的美育質量測評——為了有效實施《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35(05):88.
[6] 鐘舒. 高師音樂學專業舞蹈課程設置的問題與對策研究——以A高校為例[D]. 贛州:贛南師范學院,2014.
(責任編輯: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