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曲
摘要:由于作業是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也作為教學活動的一個必要補充,這是每個學生必須要做的事情,但是由于我國人口數量多,學生升學壓力過大,教育水平又不斷地提高,學生家長對于學生的要求也就不斷提高,進而導致教育“內卷”嚴重,學校作業數量過多,質量不高,既不能達到溫故知新的效果,占用學生休息、娛樂、鍛煉的時間,導致學生生理心理負擔過重。
關鍵詞:雙減;作業設計;小學數學
【正文】在雙減政策提出的背景之下,需要減輕學生的負擔,而為了很好的面對小升初的升學壓力以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而且數學作為理論性較強的一項學科,不能夠僅依靠于刷題,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思考,教師要有選擇性地進行作業設計,不斷提高學生計算能力、思考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
一、分析優化數學作業設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雙減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必要性
形式豐富的數學作業,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不斷地開拓思路,豐富知識面,培養數學思維,在作業完成中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如今教育主張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因此刷題、題海戰術,也不再適用于小學教學。過多的題目設置與作業設置與學生自身的水平不符,過于形式化,并不能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和記憶鞏固,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輔導,促進身體素質的增進,需要合理設計數學作業。
1.2雙減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重要性
合理布置數學作業,有利于促進學生個性發展,還原數學的本質,通過趣味性的作業也可以調節學生學習的心情,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業設計不僅僅局限于紙質作業,教師設計作業時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實踐方面上,設計一些讓學生可以主動探索、實驗、思考,或者是以小組合作為主的實踐作業,讓學生在數學活動或者生活實踐中,成為一個問題的發現者,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能很好的鞏固記憶。
二、研究優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策略方法
2.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的同時,可以改變傳統形式,將作業內容的大部分設計為實踐性活動,通過作業布置或者問題的提出,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進而能夠促進學生解決數學問題。增加實踐活動作業的內容,能有效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質量,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一年級下冊第一章—100以內數的認識,這一章節的學習中,實踐活動包括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數。教師就必須遵從作業設計的要求,在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進行作業設計,使學生在班級里或者是家庭中發現生活中存在哪些數學知識,包括家里有幾張床、書架上有幾本書、餐廳有幾把椅子等都是數的認識。這樣實踐性的活動,既適合一年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水平,也能讓學生更加關注自身所生活的環境,培養學生善于發現數學問題的眼光和思維。
2.2因材施教,增強作業針對性
由于小學階段一至六年級學生自身學習水平不同和年齡特點不同,因此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的同時,所遵守的基礎和原則也會不同。教師要堅持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設計不同水平的作業,針對學生個人特點和學習水平進行設計,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不論是哪一層次的作業,只要學生能夠認真完成,教師就要肯定學生的努力,不能一味地否定,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教師也要注重作業的靈活性,作業設計不能夠固守傳統,單一進行,要懂得靈活變通,針對不同章節的學習內容設計出實踐性活動更多或者是理論性活動更多的作業內容。
比如在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二章節—認識圖形,這一章的教學中,由于學生年齡較小,對于抽象圖形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刻,因此教師就可以通過具體的實物:課本-長方形、鐘表-圓形等實物進行講解,幫助學生理解,之后進行課下作業布置時,可以讓學生從家中發現并找出三種圖形的實物,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同時通過學生在家中的發現反饋給教師,學生是否很好的掌握學習內容。在四年級上冊—四則混合運算這一章節的學習中,理論知識就比較多,需要學生多加練習,教師在作業設計的時候就需要多布置題型,讓學生能多練、多寫、多思考。
【結束語】總而言之,在適應“雙減”政策下,對于優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要堅持幾個標準。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豐富作業的形式,增強學習的趣味性;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課本知識融入到學生的生活實際,增強學習的實踐性和現實性。教師進行作業設計,旨在通過因材施教的方法進行教學知識的鞏固,以達到作業布置的初衷。通過合理、有效的作業設計,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寫作習慣的養成,以達到雙減政策下作業“減負”,學習不“減負”的目的。學生始終是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自身要求來靈活設計作業,通過作業完成提高數學知識,培養數學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 基于核心素養提升的小學數學主題作業優化設計 [J]. 周洪強;. 新課程(小學) 2017(06)
[2] 基于核心素養提升的小學數學主題作業優化設計 [J]. 陳巧妹;. 讀寫算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