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慧
摘要: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間的關聯體現得非常明顯,在初中語文課堂上,教師如果善于采取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這不僅可以節省很多教學時間,還能夠實現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與鍛煉。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就要有意識的展開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可以在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注重語言的積累,學習一些好的寫作技巧,并且鼓勵學生將這些內容用到自己的習作中。久而久之,學生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自身的語言功底和寫作能力也會得到顯著提升。
關鍵詞:初中語文 讀寫結合 以讀促寫
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應當更多的用到初中語文課堂上,透過這種教學模式的采用可以極大的促進學生語言的積累,既能夠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也可以增進學生對于閱讀文章的體驗與感受。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當更加注重讀寫結合教學理念的滲透,要能夠在有效的教學組織與設計中來實踐這種教學方式,這樣才能夠全面提升課程教學的實效。
一、仿寫入門——積累寫作技巧
讀寫結合的展開形式有很多,不同的文章適合的教學策略會有所差異。教師在進行讀寫結合教學,實現以讀促寫的基本教學目標時,首先要充分分析閱讀文本的特點,可以結合具體的文章確定不同的教學側重點,最大程度發揮閱讀文本的積極教學功效。有的文章語言非常精美,文字非常觸動人,對于這樣的文本可以讓學生在閱讀時多學習這些精煉的語言,慢慢將這些語言文字變成自己的積累。有的文章結構設計非常巧妙,有一些很值得學生學習的寫作技巧,這樣的文章在讀寫結合教學時則可以將側重點放在文章寫作技巧的學習上。教師可以多讓學生進行課文的模仿比較,在這樣的基礎上讀寫結合教學的優勢更容易體現。
1.精彩片段的仿寫
在教學中遇到一些描寫精彩生動,或是與學生寫作結合緊密、有代表意義的結構段,都可以用來進行仿寫。從段落的仿寫中讓學生積累人物肖像、心理、動作、對話以及環境等方面描寫的詞語,進一步夯實學生的語言基本功。如:仿寫《背影》中對“父親爬月臺”時的動作描寫;仿寫《羚羊木雕》中精彩的人物對話;仿寫《蘆花蕩》中巧妙的環境描寫等。
2.布局謀篇的仿寫
教材是學生習作訓練很好的范例,適時地根據課文的寫法特點,不失時機地對學生加以引導,讓學生模仿課文的立意、構思、布局謀篇或表現手法進行作文,培養學生初步習作的能力,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習作水平的目的。如:魯迅的散文《阿長與〈山海經〉》,作者運用“欲揚先抑”的手法,文章前半部分用大量筆墨寫“我”如何討厭阿長,后半部分重點寫“我”對阿長的敬意,這樣充分表現了阿長的善良、仁慈以及“我”對阿長的感激和懷念之情。這種寫法有利于提高人們的認識,給人以思想的啟迪、感情的激蕩。在為學生解讀作者寫作技巧時,我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類似的情感經歷,并且用上先抑后揚的手法,這樣的寫作訓練效果比以前好了許多。又如:仿寫《傷仲永》一文寓理于事的寫作手法;仿寫《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巧妙的插敘手法;仿寫《紫藤蘿瀑布》一文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等。
當然,仿寫不是抄襲套用,不是改頭換面,仿寫的精髓是構思立意上的學習,是方法技巧上的借鑒,這個過程最重要的是“提煉”和“思考”。仿寫固然是初學寫作者的有效途徑,但卻不能替代根本的文學創作,寫作只有通過不斷積累、反思和總結,才能最終實現“用自己的腿走原創的路”。
二、創意擴編——激發超常想象
對于有的閱讀文本在讀寫教學時可以指導學生進行縮寫或者擴寫,這也是讀寫結合教學的一種體現形式。縮寫適用于那些故事梗概比較復雜,故事比較長的文章。縮寫的過程其實是對于學生思維的一種鍛煉,能夠讓學生的故事梗概的提煉能力更強。擴寫則適用于那些比較簡練或者凝練的篇章,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古詩文的擴寫。這可以考查學生對于詩文的理解與感受能力,也是對于學生文字功底和表達能力的一種有效鍛煉。
課文有些地方寫得既含蓄又簡練,讀來意猶未盡,給學生的思維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學這樣的文章,可以讓學生把含蓄的地方進行填充和擴展,把簡練的地方補寫潤色,把文中未盡之處,按原文思路加以想象與延伸。當然,要注意情節的發展合乎邏輯,人物性格前后統一等。如:《蘆花蕩》一文中有一段精彩描寫老頭子因沒有圓滿完成地任務而懊惱、內疚、自責的心理,請找出來細細體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頭子的英雄行為時的心理活動不寫出來。
改編,對原作的思想內容,基本上不作改動,大都側重于改變原作的形式。例如改變文體,詩歌改成記敘文,記敘文改成說明文;改變語體,文言改成白話;改變結構,順敘改成倒敘,重新組織材料;改變人稱,第三人稱改成第一人稱。這種“新瓶裝老酒”的寫作形式,能有效激發學生想象的空間,馳騁思維的野馬,不失為訓練寫作思維的一種好形式。
當然,改寫先要認真領悟原文思想內容,把握人物思想性格和主要故事情節,這樣改寫起來才胸有成竹,然后確定怎樣取舍材料和組織材料。人稱和語言的運用,也要恰當處理。
三、有感即發——提高寫作水平
一篇好文章,總能給人以審美的愉悅和思想的啟迪。教材中所選的許多課文,讀完后總給人一種言盡而意無窮的感覺,讓人思索和回味。教師可“趁熱打鐵”,讓學生大膽發表個人看法,深入剖析思想內涵。如學習《岳陽樓記》,思考“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含義,把你的認識寫成一段文字,與同學交流;學習《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對那位日本作家的言論有什么看法,寫一則感想或評論,200字左右。
語文教學中還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擴大閱讀視野,豐富寫作素材,將表達技巧遷移、化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為己所用,把所閱讀的文章變成“源頭活水”。學生閱讀課外經典名篇(名著)多了,自然會產生很多想法,此時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然后形成文字,有效地將“讀”和“寫”有機結合起來,達到以讀促寫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胡潔.注重“讀寫結合”提高語文水平[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7(09).
[2] 孫艷青.初中語文“以寫促讀”教學策略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