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林芝
摘要:游戲屬于幼兒教育的主要形式,幼兒教師需要加強對游戲教育教學的重視,結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征、年齡特征,有針對性、目的性地開展幼兒游戲活動,為幼兒創造更多的游戲空間、時間,同時還要關注幼兒游戲材料的可組可變性、多功能性,尊重幼兒對于游戲材料的選擇意愿,鼓勵幼兒親手制作一些游戲玩具,激發幼兒的創造意識與創新精神。基于此,本文詳細分析了游戲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的運用與融合。
關鍵詞:游戲;幼兒園教育教學;運用;融合
引言
每一個孩子都喜歡游戲,游戲對于幼兒而言就是快樂和趣味的象征,幼兒喜歡玩耍,而且也善于從玩耍中學到一些細節的知識。為了改變目前幼兒游戲教學僵化,對游戲教學創新度不夠的現狀,應實現幼兒教育教學過程中新穎的游戲教學法,并根據幼兒在學習和游戲間的平衡,達成教師和幼兒之間的良好互動,實現游戲教學方法的創新和改變。
1在游戲活動中化解教師、幼兒之間的矛盾
要想展現出幼兒游戲活動的教育優勢,教師需要對游戲活動擁有正確的認知,在游戲活動中化解教師、幼兒之間的矛盾。游戲具備一定的愉悅性,幼兒需要在游戲活動中獲得快樂,滿足幼兒的內在情感需求,教師需要為幼兒提供一個不受約束的游戲環境,讓游戲成為幼兒自愿參與的活動。教師要改變以往游戲活動中過度干預幼兒游戲行為的問題,消除幼兒對于參與游戲活動的抗拒心理,教師要充分尊重、理解幼兒,在游戲活動中展現出指導者角色,給予幼兒更多獨立創造與探究的空間、時間,這樣才能夠化解教師與幼兒之間的矛盾,讓教師與幼兒之間不再處于對立狀態,而是能夠相互傾訴、幫助。同時,在幼兒游戲活動中,幼兒之間經常會出現小摩擦,這時教師不要一味去指責幼兒,而是要借此機會來對幼兒進行德育滲透教育,讓幼兒意識到自身行為是不正確的,引導幼兒相互協作、相互尊重,共同構建融洽的游戲氛圍。除此之外,在構建游戲活動計劃、方案過程中,教師也要多多顧及幼兒的意見和想法,在充分理解幼兒個性化游戲需求的情況下,才能夠設定出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游戲活動,讓他們能夠更好地配合教師的工作,這樣才能夠讓游戲活動順利開展下去[1]。
2創意想象,拓展空間
幼兒時期的孩子想象力豐富,好奇心強,喜歡探索外界事物,那么教師應該根據幼兒的成長特點來設置教學目標,讓幼兒形成屬于自己的思維模式。比如,幼兒喜歡閃閃發亮的東西,那么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做“調顏色”的游戲活動,以教師提問進行導入并利用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紅、黃、藍三種顏色來吸引幼兒眼球,同時要注意設置的問題在具有學習性的同時還要具有趣味性。如哪兩種顏色成為好朋友可以畫出葡萄的顏色?哪兩種顏色成為好朋友可以畫出橘子的顏色?然后再讓幼兒試著完成“顏色變變變”游戲,即將顏色混合涂在紙上,并畫出相應的物體,再進行展示。從中幼兒可以看到,紅色與黃色疊加呈現出橙色、紅色與藍色疊加變成紫色。這一游戲既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2]。
3構建多元化的幼兒游戲推進機制
為了能夠使幼兒游戲更加具有實際意義,可以在平常針對教師的游戲教學,展開一系列的評比和比賽,如知識競賽,并且將知識競賽的榮譽與幼兒教師的績效考核相結合,充分引發游戲教學的重視。幼兒園和其他的幼兒園相聯合,定期組織知識大賽,使得幼兒教師能夠在游戲知識競賽中有新的感悟。幼兒教師和其他教師通過知識競賽相互交流,了解了幼兒在知識競賽過程中的一些多樣化需求。比賽形式非常靈活,有的時候是筆試內容,有的時候是小型辯論賽,有的時候是專題知識搶答,甚至還可以以公開課的形式加速幼兒教師對于游戲推進的深入理解。幼兒也可以參與到幼兒教師的游戲活動和設計之中,按照幼兒喜好的方式進行方案規劃,才能夠使幼兒教師的游戲活動意義更顯著。一系列的知識競賽和對話的比賽形式令人應接不暇,幼兒教師也在游戲教學的過程中達成了深厚的友誼,在平時教學時也可以相互交流、互相促進、分享知識、提供知識分享的渠道等等,讓原本非常單調和枯燥的幼兒教學過程變得更加立體化,更加有趣。幼兒游戲教學知識競賽的活動能夠定期鼓勵教師,并提醒教師幼兒游戲教學的重要意義,強化其對于幼兒游戲教學的理解,并且促使幼兒教師形成獨特的團隊合作意識,能夠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發揮非常顯著的作用。比如教師可以指導幼兒進行繪畫和閱讀,實現繪本閱讀和游戲之間的巧妙結合,把握游戲教育的意義,并且能夠甄選合理的游戲內容,獨具慧眼地選擇積極的游戲,使幼兒的繪畫能力、手部肌肉的靈活能力等都得以提升。
結語
在幼兒游戲教育活動中,教師需要明確游戲活動的教育功能,以此來科學設定游戲活動類型、方案,結合幼兒的實際成長需求,有針對性地指導他們參與游戲活動,以此來發展幼兒的創造能力、實踐能力。同時,教師要注意提升幼兒的學習自主性,讓幼兒在持續探索中,獲得更多的生活技能與經驗,為之后的學習、生活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李紅霞.淺談游戲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的運用與融合[J].新課程(綜合版),2019(12):141.
[2]李福香.游戲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的運用與融合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19(3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