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慧
摘要:自我意識是幼兒人格發展的基礎,也是幼兒園班級管理工作的重點內容。在學前教育階段,幼兒由于年齡因素,身心發展程度較低,一般都不具備成熟的自我意識,需要幼兒教師采取合適的方法進行引導與培養。具體而言,教師應當關注學前教育活動中幼兒主體性的體現,即引導幼兒們發展個性,以此認知自己與他人的不同,并且積極引導幼兒與教師、其他幼兒進行交流,以交流塑造幼兒的自我意識與良好行為習慣。
關鍵詞:幼兒園;班級管理;幼兒自我意識
班級作為幼兒園活動的基礎單位,他承載著幼兒的一日生活,游戲和集體活動的方方面面。在此基礎上,幼兒園的班級管理質量便顯得更加重要,良好的班級管理應當關注到每一個幼兒,使每一個幼兒都能夠發展出良好的自我意識,并得到全方面的成長[1]。而不良的班級管理很可能會忽視部分幼兒,致使部分幼兒的成長較他人緩慢。因此,教師應當努力提高班級管理的質量,促進幼兒的發展。
一、分析成長規律,挖掘影響因素
由于當前幼兒在幼兒園中生活的時間較長,因此幼兒園的班級管理對幼兒自我意識發展的影響顯然極大。但在實際培養幼兒自我意識的過程中,教師并不能簡單地將影響因素全部歸類于幼兒園,而是應當從幼兒生活的整體環境入手,分析幼兒的成長規律,挖掘影響幼兒自我意識發展的因素。
基于幼兒的整體生活,教師可以分析得出幼兒自我意識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來自于家庭與幼兒園兩個方面。在家庭方面,父母對幼兒采取的教育態度對幼兒的自我意識發展有重要的作用。比如,若父母溺愛幼兒,那么幼兒的動手能力便不能得到培養,幼兒也就會更依賴父母,其自我意識也就難以得到培養與發展。若父母鼓勵幼兒做自己的事情,那么幼兒的獨立、自理等能力也能夠得到發展,其自我意識自然也會在獨立實踐過程中得到發展[2]。在幼兒園方面,教師的班級管理質量對幼兒的自我意識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教師采取的每一項教學策略都會影響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如教師在教學中若鼓勵幼兒表達個性,幼兒的自我意識便能夠得到有效地培養。若教師在教學中壓制幼兒的個性,并將幼兒的個性表達視為“標新立異”、“擾亂課堂秩序”,那么教師采取的措施甚至臉上展示消極表情都會對幼兒的自我意識發展產生阻礙。因此,在學前教育階段,教師應當重視班級管理的方法與質量,并與家長進行良好溝通,引導家長配合幼兒園,實施有效地家園共育。
二、鼓勵表現個性,認知個體差異
如前文所示,要培養幼兒的自我意識,就需要教師在班級管理過程中鼓勵幼兒表達個性,從個性表達中認識自我,并讓幼兒們從彼此的個性表達中認知到彼此的差異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當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幼兒表達個性,使幼兒的自我意識得到全面的培養。
首先,在班級教育活動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表達個性,展示自己與旁人的差異性。比如,在“認識顏色”的教育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幼兒們分別說一說自己喜愛的顏色,然后說出自己喜愛某種顏色的原因。由于幼兒的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都較弱,因此教師應當對幼兒進行一定的引導[3]。比如,當幼兒說出自己喜愛紅色時,教師可以提問幼兒:紅色是什么東西的顏色?是漂亮的花的顏色嗎?還是溫暖而又危險的火的顏色?還是其他事物的顏色?在教師的引導下,同樣喜歡紅色的幼兒會說出不同的答案,有的說是花的顏色,有的說是火的顏色,還有的說是媽媽毛衣的顏色。隨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其他幼兒表達自己的看法,如說一說自己喜歡其他顏色的原因,或者說一說不喜歡紅色的原因,在他們眼中紅色是一種怎樣的顏色。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應當注重對幼兒們的表揚、鼓勵與調節,既肯定幼兒的個性表達,又避免幼兒們因為意見不同而產生爭執。通過這樣的引導與鼓勵,幼兒們能夠逐漸意識到彼此的差異性,然后得到自我意識的發展。
三、積極引導交流,明確自我意識
在幼兒園的教育中,與幼兒個體相對應的是各種規模的集體、團體。在幼兒園的生活與學習過程中,溝通交流是促進幼兒社交能力發展的重要方式,而溝通與交流又是幼兒了解世界、了解他人的主要渠道。因此,在學前教育階段,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幼兒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讓幼兒通過溝通交流認知到自我與他人的區別,進而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發展良好的自我意識。
在學前教育活動中,角色扮演游戲是培養幼兒的社交能力以及自我意識的重要渠道。在設計并開展角色扮演游戲時,教師應當引導并增強幼兒之間的互動,使幼兒能夠與他人進行良好的交流,培養幼兒的同伴交往能力[4]。比如:小班角色游戲“娃娃家”,教師布置溫馨的娃娃家環境,提供可供幼兒操作的游戲材料,幼兒在娃娃家中扮演爸爸媽媽,照顧寶寶,給寶寶做飯,梳妝,自我意識在一次次的游戲中不斷形成。中班幼兒的同伴互動性逐漸增強,教師可以設計開展“餐廳”的角色扮演游戲。在游戲中,教師需要為幼兒們提供相應的身份背景與游戲道具,對幼兒的自我意識進行初步的引導。比如,在區域游戲中,教師可以在區角中投放不同角色的服飾或頭飾,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游戲角色,如服務員、顧客、廚師、收銀員,然后基于背景賦予他們自身的角色特點,鼓勵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的交流與互動,明確不同角色的職責與任務。通過這樣半強制化的設定,教師能夠讓幼兒初步了解游戲規則,建立起個體身份意識。隨后,教師再鼓勵幼兒自行編輯身份,以自行編輯的身份去進行游戲。比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詢問幼兒長大后想要從事的職業,讓幼兒扮演相應的職業去餐廳就餐。
四、合理開展活動,加強自我概念
除游戲之外,教師還應當合理開展各種類型的實踐、主題活動,以多樣化的活動增強幼兒的自我概念,促進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并且教師還應當主動拓展活動的范圍,將活動設計為家園聯合模式,以此影響幼兒的父母,使幼兒的父母能夠配合幼兒園內的教育策略,共同培養幼兒的自我意識。
以主題活動為例,針對不同階段的幼兒,教師可以開展不通過類型的主題活動,讓幼兒認知自我。針對小班幼兒,教師可以開展時間較長的“我是能干寶寶”的主題活動,并將這個活動與幼兒的家庭生活聯系在一起。如:教師可以先在班級管理中跟幼兒一起制定區域規則和一日生活流程,如能夠自己吃飯的寶寶可以獲得一顆紅色五角星獎勵,能夠自己穿衣服的寶寶可以獲得一顆綠色五角星獎勵,有進步的寶寶可以獲得一顆金色五角星獎勵等。然后,在頒布活動規則之后,教師先不開展活動,而是告知幼兒可以回家之后請教爸爸媽媽,使自己學會這些技能。從第二天開始,教師再開展相應的主題活動。通過這樣的活動設計,教師能夠讓幼兒們積極發展自理能力,提升自己的獨立自信心[5]。并且,開展這樣的教學活動,教師還能夠讓家長參與到幼兒自我意識的培養過程中,增強學前教育階段幼兒自我意識培養的有效性。針對中大班幼兒,我們可以開展《我是值日生》主題活動,培養幼兒不怕臟不怕累,敢于擔當、熱愛勞動的自我意識,活動中先讓幼兒觀察一日生活活動中能為集體服務的事項,如擦桌子、整理區域、澆花等,再讓幼兒自主選擇所要承擔的勞動內容,萌發幼兒的服務意識,做生活的主人。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幼兒園班級管理的質量對幼兒人格、社交等綜合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有重要的影響。要培養幼兒的自我意識,就需要教師提升班級管理的質量,并在班級管理中關注每一個幼兒。在班級管理過程中,除必要的行為規范教育外,教師不應當對幼兒的個性行為進行太多的限制,而是應當鼓勵幼兒發展個性,與同伴進行積極交流,以此發展幼兒的自我意識,并且促進幼兒個體綜合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鞏芳芳.幼兒園班級管理中幼兒自我意識的培養策略[J].天津教育,2020(04):145-146.
[2]張婭.幼兒園班級管理中幼兒自我意識的有效培養[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19(06):244-245.
[3]杜佳戀.幼兒園班級管理中幼兒自我意識的有效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9(06):18.
[4]邵海燕.幼兒園班級管理中幼兒自我意識的培養策略[J].新課程(上),2017(11):221.
[5]藏蘭榮.幼兒園班級管理中幼兒自我意識的培養策略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7(10):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