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敏燕
“真正的教育”是促使靈魂的轉向,并用力將靈魂往上拉,引導達到高處的真實境界。這種心靈的提升,實際上就是人生態(tài)度的轉變,人生境界的升華。而班級中的每個孩子就好比一朵神奇的花,片片閃著光澤,我就徜徉在花的芬芳中,留戀那幸福的清香。
一、初遇一朵遲開的花
記得一年級新生報名那天,一個個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可興奮了,對新環(huán)境充滿了好奇,他們的臉上蕩漾著幸福的微笑,就像是一朵朵綻放的花兒。忽然,一朵與眾不同的小花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一直拽著媽媽的衣角,不敢坐到自己的位子上,非常膽怯地望著周圍,眼睛很無神。開學幾天,發(fā)現(xiàn)他上課坐不住,經常嚎叫以及敲打課桌,隨意進出教室,話又說不清楚,更嚴重的是他竟然不會自己吃飯、上廁所;他情緒波動很大,一不如意就會嚎啕大哭很久,嚴重擾亂了課堂教學。于是,我馬上聯(lián)系了他的父母,經過詢問了解到他原來是一個多動癥患兒,智商只有四歲孩子的水平。面對這樣一個學生,如何讓他融入這個班級,如何讓他獨立、有集體榮譽感、快樂感、幸福感?
作為班主任的我能為他做什么呢?我想,我就變成陽光,去溫暖他的心靈;變成雨露,去滋潤他的心田。
二、不離不棄同陪伴
趁他請假在家期間,我在班級里跟孩子們講述多動癥的一些病例、癥狀,讓孩子對這個病不再陌生,以此來喚起他們對這些特殊孩子的同情,告訴他們應該怎么去幫助。大部分孩子們聽了確實有段時間能容納這個孩子,可過了一段時間以后又出現(xiàn)以上情況。
經過反思,我意識到,對于一年級的孩子進行說教讓他們幫助患有多動癥的孩子,他們也只能聽得進去一時,維持不了長久。所以,我決定從自己做起,樹立榜樣,言傳和身教兩手抓。
他飯不會吃,我就和他父母商量好,在家不能一味地喂,要教他怎么拿勺子、拿筷子,吃一口飯再吃一口菜。我在學校里也鞏固這些動作、步驟,讓他在不斷反復中形成習慣。慢慢地,他會穩(wěn)穩(wěn)地用勺子了,繼而會準確地盛飯到嘴里了,這對他來說多么不容易啊。他對自己也產生了認同,增長了自信,同時也讓他感受到了愛與溫暖。
其他孩子看在眼里,也就知道這朵小花是需要我們去呵護的。慢慢地,一些孩子也開始跟著我喊他“小書涵”。看著從前對他有一些嫌棄的孩子收起了嫌惡的表情,一些喜歡捉弄他的孩子也不再以此為樂了,我感到很欣慰,但我又覺得這還遠遠不夠。
有一次聽寫,全班就兩個孩子有錯誤,我在班級中報了這兩個孩子的名字,同學們一聽,而后發(fā)出疑問“小書涵”呢?此時,我故意提高了嗓門說:“這回小書涵可是全對哦!”“哇……”全班同學張大了嘴,隨即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小書涵瞬間笑成了一朵花,眉眼都擠在了一起。此后,孩子們會幫他準備下節(jié)課的學習用品;當他心情不好時會去逗他開心……
三、班級互助共成長
作為教師,在班級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要多總結,多學習,認真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具體情況,對班級中特殊的學生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關心他,呵護他,讓學生感受到班級同學以及老師對自己的溫暖與愛。通過對小書涵的改變,我和我的班集體都得到了成長。
(一)共情,滋養(yǎng)責任心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有共情心,所謂共情心,就是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要尊重每一位學生,并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了解,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不足之處,并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建立與學生之間的親密關系,這樣長期下去,學生就會更加喜歡教師,愿意對教師敞開心扉,訴說自己的想法以及相關的問題。例如小書涵,一年級第一學期主要是調整他的心態(tài),培養(yǎng)他的習慣,他的學習能力是沒有的,可以說一整個學期下來他在學科知識上是沒有收獲的。第二學期剛好碰到疫情延遲開學,我就尋思著好好趁這段時間給他補補課,于是與家長取得聯(lián)系,跟他們溝通我的想法后,我每天視頻教他學習拼音和認字,他父母也很配合,我教了以后還會讓他再鞏固,發(fā)視頻給我。慢慢地他會讀拼音、會認識字了,我就買了幾本簡單的繪本給他送去,讓他讀給我聽,我就不停地夸他,他的臉上也有了笑容,人也變得越來越自信。我知道一朵花正在慢慢地綻放了。
(二)共育,傳遞愛心
學生感受到班集體帶給自己的快樂與溫暖,那他也能更好地對班集體進行建設,會幫助其他人,關心其他人,長期下去,班級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提高。疫情好轉復學后,同學們都會主動地去幫助他,幫他整理課桌,幫他復習。日子一天天過去,我們的小書涵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散發(fā)出了淡淡的清香:他不僅收斂了一些會給別人帶去困擾的行為,還會幫同學撿起掉在地上的文具,會幫同學提書包……“愛”是療愈一切的靈丹妙藥,在有愛的集體里成長,花終會有開放的一天。
兩年多來,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全班孩子們的成長,他們懂得付出,真心互助,樂于奉獻。他們的改變體現(xiàn)在每個校園生活中:在運動場上,他們?yōu)橥瑢W端茶倒水、助跑吶喊;在大掃除時,熱火朝天,不怕臟,不怕累;在學校志愿服務時,也有他們幫助低段孩子的身影……他們的改變也體現(xiàn)在他們的家庭生活中:能夠體諒父母工作的辛苦,會對他們噓寒問暖,主動分擔家務了;還能對身邊有困難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盡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對學習也更加上心,在家能自覺地看書、完成作業(yè)。他們從被愛學會愛,通過互助分享,成長為了一群勤勞、正直、富有正能量的孩子,我們的班集體也充滿了凝聚力。
我們的班級文化是什么?我們的班級需要什么?花園為什么美好,不是因為一朵花兒燦爛,而是無數(shù)的花朵成就了璀璨奪目的春天。我看到我們班正有一股向上向善的力量之花在慢慢地綻放。他們明白自己是“花圃”中重要的一部分,這里將給予他們力量,讓他們能把芬芳傳得更遠、更遠。這就是朝氣蓬勃的少年兒童,這也是充滿希望的班集體。
這段經歷,讓我對教師這個職業(yè)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師不只是要教書育人,而且要關愛每一個學生,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像春雨一樣,潤物無聲。與這幫孩子朝夕相處兩年多,用愛陪伴,對于我而言,在探索中總結,在追求中成長,又何嘗不是一種收獲?我徜徉在花的芬芳中,留戀那幸福的清香。
參考文獻:
[1]王麗燕.自信自覺互助成長——普通高中班級管理策略探討[J].新智慧,2020(12):1.
[2]趙金鑫.人人參與班級管理促進心靈健康成長——小學班級管理新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明日,2018(42):1.
[3]李彩霞.小學班主任如何開展好和家長的溝通互助工作[J].好家長:創(chuàng)新教育,201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