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臣

摘要:隨著科技進步和新型農業技術的發展,我國農業發展迅速,同時多種污染問題也逐步顯現。本文主要從農業用地面源污染、土壤功能退化、優質耕地資源減少等方面的問題入手,總結政策技術等層面的應對措施來分析農業用地污染問題,為我國綠色農業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面源污染;因地制宜;可持續發展;農業用地污染
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和機械化程度不斷加深,我國農業在近幾十年發展迅速,與此同時,農業用地生態環境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前期,由于監控指導和宏觀調控不足,一味追求產量和短期規模效益,忽略了長期可持續發展,其中農業用地污染問題顯得尤為嚴峻。
1? ? 農業用地污染的主要體現
2014年4月17日,《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發布,公報顯示,全國土壤總的超標率為 16.1%,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1.2%、2.3%、1.5%和1.1%,整體情況不容樂觀[1]。農業用地污染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1 農業用地面源污染
農業用地面源污染主要包括農藥化肥污染和重金屬積累污染,與近年來人們的生產生活習慣變動息息相關。
1.1.1 農藥化肥的過度使用
農藥的適當使用對于保障農作物健康成長和提升產量具有重要促進作用。但是近年來,農業生產過度依賴農藥化肥,以達到對農作物增產增收和防治病蟲草害的效果。最終導致較多藥物無效使用和土地污染,農作物農藥殘留增多,造成作物藥害,進一步危害人體健康。
農藥化肥殘留深入土壤,土地有害物質逐漸積累;農藥噴灑和揮發過程,使有害物質在空氣和周邊環境擴散;殘留藥物還會匯入地表徑流和地下水,全方位污染農業用地生態環境,使土地健康受到嚴重破壞。
1.1.2 重金屬污染
城市化與工業化在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也對環境造成了嚴重負面影響。工業廢水的排放、重工業的發展、煤礦和金屬礦藏開采作業等,由于前期粗放發展,隨意排放污水和生產廢料,污染物難以得到有效處理,最終在土地和水源中積累。
農村垃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得到有效集中處理,很多垃圾污染物直接進入農田生態環境。雖然近年來得到有效治理,但是大部分污染物難以收集和降解,土地污染還在持續和擴散。
這些污染物中,重金屬污染由于整體濃度較低,來源復雜,難以監測和降解。農業用地被污染后,最終會通過食物鏈,完成作物到人體的積累,危害我國農作物安全,影響綠色農業產業健康發展。
1.2 可用耕地面積減少
由于多方復雜因素影響,耕地面積一直是處于不斷變化中的。我國近年來的耕地總量呈現下降趨勢,見表1。
表1? 2013—2017年我國全國耕地面積總量 單位:千公頃
年份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全國耕地面積 135163.4 135057.3 134998.7 134920.9 134881.2
注: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20》。
耕地面積減少原因多樣,其中如國家公共設施建設占用、退耕還林還草等,雖然對于優質農田資源有擠壓占用,但是擠壓占用是有限的,對于生態穩定還有積極作用。但在其他方面,比如景區和城市開發等規劃建設,大量農業用地荒廢,實際農業用地功能用途被無視;農村宅基地、工廠建設非法占用、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導致耕地減少等,都使可用耕地面積減少,不利于生態環境發展和農業用地資源保護。
1.3 土壤功能退化和生態系統退化
我國現有農業用地還面臨土地肥力嚴重降低,耕地荒蕪的土地退化問題。由于長期以來農民缺乏科學指導,對土地過度利用現象嚴重。以東北黑土地為例,東北產糧區糧食年產量占全國1/4左右,黑土地肥力高,十分適合農作物生長。但是糧食連年豐收,也造成了對黑土地的過度利用。中科院的研究報告顯示,近 60年來,黑土耕作層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了1/3,部分地區下降了50%。遼河平原多數地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已降到20 g/kg以下[2]。黑土地被透支,對當地農業生產的打擊很大。
土壤肥力降低,主要由于高強度利用和水土流失,導致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土壤結構性能退化,影響我國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由于農藥使用和土地污染,農業農田生態環境也發生退化,高強度、粗放式的農業生產,最終導致了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系統不平衡發展,土地功能退化。
2? ? 農業用地污染帶來的問題
農業用地污染,對經濟方面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農產品產量下降和質量下降,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綠色有機農業難以推進,影響農業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長期會嚴重影響我國農業經濟健康發展。
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是不可逆的,即使可以一定程度被修復,但是空氣、土壤、生物、地表地下水等要素組成的整體生態已遭受破壞,污染造成的不利影響難以降解和消除。
農產品污染還會對食品安全和人體健康構成威脅,各種污染物最終會通過食物鏈和經濟活動,在人體內匯集,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擴散,帶來極大危害。
因此解決農業用地污染問題刻不容緩。
3? ? 針對農業用地污染的解決對策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從業人員數量龐大,但是很多種植生產經驗長久缺乏科學指導,與現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存在沖突。針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治理農業用地污染問題:
3.1 加強群眾思想意識和科學指導
為從根源上解決農業用地污染問題,首先要提高農民農業用地保護意識,宣傳科學可持續的耕作理念,使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深入人心,相關部門要加強組織引導,構建合理的生態產業結構,使得從中央到基層一條心,使農業用地保護行動推進下去。
我國環境多樣,農業有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因此還是要因地制宜,針對各地不同環境和優勢作物,分別制定農業用地可持續發展戰略,以指導農業用地的開發利用。以東北地區為例,目前比較嚴峻的問題是農業規?;潭容^低導致農產品價格偏高,土地過度利用嚴重導致肥力流失嚴重,農藥化肥過多使用造成了嚴重污染,水稻產量加大導致地下水開采嚴重等。針對這些問題,需要全面科學的指導方針,進行統籌規劃,從提升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水平,控制和規劃土地合理利用,減少農藥化肥使用,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和循環農業等方面出發;同時,推行農林交錯、農牧交錯、退耕還林還草等,使農業生態與其他生態系統協調共存,發展可持續農業。
以黑龍江省農藥用量為例,近年來受到積極宣傳降低農藥污染問題以及配套政策的推進,人們節藥意識逐漸提升,結合相關設備技術水平提升,全省農藥使用量在逐年減少。黑龍江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全省農藥使用量6.07萬噸,較2019減幅5.4%,較2017年減幅27%。畝均農藥用量274克,為全國的50%左右[3]。
加強科學指導是解決農業用地污染問題的強勁動力。堅持大力推動可持續農業發展,堅持生產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以走出中國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為目標,培養針對農業用地污染問題的群眾基礎。農民是政策的最終執行者,加強意識培養,使政策的理念有了群眾基礎,才可使配套政策技術推廣和實行事半功倍。
3.2 提升農業生產技術水平
技術提升是解決農業用地污染問題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首先,加強耕作技術指導,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利用,提升農田利用系統的可持續性,形成良性循環。比如針對風沙侵蝕嚴重地區,推廣少耕免耕種植技術,干旱地區推廣深松深耕種植技術;推行糧豆輪作,農牧結合等,以地養地,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等。因地制宜,從土地、環境和作物等方面,結合實際土地情況出發,建立土地的健康循環系統。
其次,通過增加有機肥獲取途徑,比如在農田附近建造畜禽養殖場和有機肥處理基地,同時通過對有機肥加工處理技術的改進和推廣,擴大使用范圍,因地制宜鼓勵使用有機肥,秸稈還田等措施,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減緩耕地退化,進一步提升耕地性能。
再次,嚴格控制重工業污染廢料排放,提升工業廢料和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技術,從單個企業和產業開始,對廢料處理轉化車間嚴格監控,對排放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使污染降到最低。加強農村面源污染的防治意識,提升基礎性監測和治理力度,加強實用技術的研發,加大對于污染治理的金錢精力投放,對污染從源頭開始控制。
最后,科學施用農藥化肥,對癥下藥,嚴控藥量。以減量增效為重心,從農藥化肥研發、農藥噴灑使用、農藥殘留等方面出發,適時適量用藥,改進用藥方式(噴霧、粉塵等配合使用),控制用藥種類和頻次,開發新型針對性強的低毒藥物,輔以病蟲害監測和大力發展生態防治,以達到科學合理使用農藥,保護農業用地生態環境的目的。
對于新型技術的開發,要從實用性、便捷性和盡量控制成本方面出發,便于更好地推廣。
3.3 規范立法和加強監管
首先,完善現有農業監管法律法規和制度標準,加大執法力度。主要從耕地保護,農藥肥料管理,環境監測,土地污染防治應對措施等方面出發,堅持可持續發展和安全生產,逐步研究修訂相關法律,強化法律保護細節,點面結合,獎懲結合,健全我國農業發展制度規范和科學標準,為生態環境建設提供有效保障和法律依據,為政策保駕護航。
其次,完善扶植政策,加大扶植力度。農村農田的污染,只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被動責任制,維持現狀已是不易。政府要加大對農村污染防治問題的資金投入,建立污染防治與可持續發展保障機制,使生產和生態可以并行發展。對于社會資源,要加強對資源配置的引導,給予政策激勵、稅收鼓勵等,使社會資本向綠色有機農業和農產品傾斜,使農業經濟在社會經濟的發展中找到自身合適的位置,良性運行,進而促進對農村農田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
以法律和國家總體政策方針為引導,在各地方根據實際情況,對如農業資源修復、病蟲害綠色防治、耕地質量保護提升、有機肥生物炭利用、農業環境監測指導等方面,給予補助支持,完善健全生態補償措施,獎勵保護,精準補貼等鼓勵措施為主,建立健全農業可持續發展體系。
農業用地污染問題的解決,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長久布局。科學規劃和技術提升,是解決農業用地污染問題的兩個最直接的層面。兩方面結合推進,加上政策鼓勵和立法保障,以達到有效推進治理農業用地污染問題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農業部新聞辦公室.“保護”與“治理”并重 堅定地走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就《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答記者問[J].休閑農業與美麗鄉村,2015(7):9-11.
[2] 本報訊.加強東北黑土地保護 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J].黑龍江糧食,2017(10):4.
[3] 趙文香.農村耕地污染問題概述[J].吉林農業:學術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