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陳平
摘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模式。其中,校本課程是在分析校情和學情的前提下著手進行開發的課程,是對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具體執行,它需要校本教材來推動實施,對統編教材的校本化開發應該充分重視起來?;诖?,以下對初中歷史校本課程教學中踐行立德樹人進行了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歷史;校本課程教學;立德樹人;探究
引言
歷史課堂教學與德育內容融合,會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大環境和成長平臺,會為學生探索相關知識內容提供基本的探索路徑。課堂教學內教師有效挖掘德育元素,精心設計課堂中的不同環節,增強歷史知識教學的感染力,同步指引學生進行相關內容的探索會推動學生歷史整體素養的提升。此外,教師還要簡單分析歷史課堂滲透德育內容環節下呈現的不同問題,針對性調整教學計劃和策略,讓科學方法伴隨學生完成歷史知識的學習和德育內容的了解,促進初中生的綜合成長。
一、結合學生認知,調整教材內容順序
初中階段的學生感性思維發達,在理論知識的理解上比較薄弱,統編教材中的一些內容有時會超出學生當前年齡的認知能力,使其接受起來有些難度。因此,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到不同水平的學生對歷史的認知能力和差異,結合其校情、班情實際認知水平和學習需要,適當地調整教材內容的講解順序,使學生更容易內化為自己的東西,讓更多的學生能夠在課堂上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感,推動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二、嘗試滲透德育,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在中國各個重大歷史節點站出來的偉大人物,用他們感人的事跡激勵學生內心的民族自豪感。教師在嘗試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時,可以舉例驅逐倭寇的戚繼光、成功收復臺灣的鄭成功、虎門銷煙的林則徐等,詳細介紹他們用自己的生命為中華民族做出偉大貢獻的史實資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換位思考,想一想如果是自己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又會做出怎樣的選擇。這樣的教學方式能讓學生有更廣闊的思考空間,成功實現對學生情感的感染,慢慢用歷史知識教導學生應用什么樣的姿態繼承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形成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在今后的生活與學習中,學生才能始終保持對國家深沉的愛,發憤圖強,為了國家的繁榮、富強盡一份力。比如,教師為學生介紹西漢歷史時,就一定會提到西漢名將霍去病,霍去病出生于公元前140年,作為名將衛青的外甥,他在西漢中期多次跟匈奴交戰,并創下了“兩出定襄、三征河西、直搗漠北,使匈奴遠遁瀚海,而漠南無王庭”的傲人戰績,也正因為他留下了如此耀眼的戰績,霍去病留下“封狼居胥”的傳奇佳話,一直為后人所稱道。教師在給學生介紹霍去病傳奇的一生時,可以將西漢時期的相關歷史知識穿插其中,讓學生在驚嘆于霍去病將軍赫赫戰功的同時,也對西漢有了更深刻地了解。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情感上的引導,讓他們學習霍去病將軍那種保家衛國,愿意在國家動蕩時挺身而出,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偉大品格。這樣的教學方式很好地實現了德育滲透,讓學生能從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語句中體會到個人對國家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三、借助信息技術,豐富歷史課程資源
教師一個人的語言解說歷史不可避免地有些乏味、枯燥,而此時借助信息技術工具改變教學形式,能夠給學生眼前一亮的感覺。如在教學“鴉片戰爭”的相關知識點時,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鴉片戰爭爆發的起因,可以提前在網絡上搜索《晚清悲歌》這個視頻材料,然后將其發送到班級交流群內,學生提前下載,自主觀看視頻,借由視頻中的內容初步了解在當時的背景下中英兩國的經濟社會狀況。同時,為了督促學生真正去觀看視頻,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圍繞視頻中的某一片段或鏡頭畫面,簡單地描述一下當時清政府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基本情況。有了這些思維基礎,學生在課上的深度學習就會比較容易。教師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開發新的課程資源,豐富統編教材的內容,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如在教學《戊戌變法》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前與當地的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等建立網絡聯系,然后利用電子白板等工具給學生呈現一些歷史內容,充實所學歷史知識的框架,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四、活化初中歷史校本課程教育形式
初中歷史校本課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和任務是把發展學生的能力擺在突出位置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高效課堂使學生的思維總處于活躍狀態,學生積極地探索知識并能將獲得的知識轉化為能力。所以,教師要擺正教與學的關系,在初中歷史校本課程教學過程中,突出自主性、探究性、創造性、合作性的學習模式,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發展自己。教師僅僅作為課堂教學過程和小組研究學習中的組織者、指導者與參與者,在課堂的結構上,減少教師講課時間,增加學生自主學習時間,教師起引領性評價作用。
五、聯系生活實際,滲透德育內容
聯系生活實際的德育滲透的方法會讓學生掌握歷史知識與生活的實際聯系,也會增進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其對知識點的應用意識。教學中教師為讓學生進一步感知歷史、探索歷史,可以融合實際生活講解相關的知識內容,保證學生能夠明確歷史價值,理解相關歷史知識學習的內涵。此外,促使學生通過歷史知識分析,形成一定的德育思想。例如:在有關“莫高窟”知識的教學中,教師要首先讓學生明確莫高窟存在的文化內涵或者是相應的歷史價值。隨后,要延伸至日常生活,讓學生分享自己通過旅游或網絡所見到的莫高窟形象,以及相關單位人員對莫高窟的保護。在課堂內教師滲透和教授關于唐朝和明朝的相應知識,讓學生明確在唐朝和明朝后期,人們生活出現浪費、貪污腐敗社會風氣盛行,以此讓學生明確貪污腐敗會加速國家消亡的觀念。延伸至目前國家發展運行中的反腐工作,提升學生的清正廉潔思想。
結束語
初中歷史校本課程作為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和民族意識的重要課程,需要踐行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在實際教學中融合德育元素,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教師要深入分析立德樹人的內涵本質,拓展課堂教學,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來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更好地開展立德樹人工作,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夏彬.基于“立德樹人”理念的初中歷史教學[J].新課程,2021(37):7.
[2]沈孝儉.初中歷史校本課程類型和作用的研究[J].年輕人,2019(16):204.
[3]蘇東梅.基于初中歷史活動課的校本教材編寫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