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婕
【案例背景】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范式。如何要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上學會提高他們的能力,同時還要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等,在教學實踐中個人感覺到很難。但最近的一次上課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學過程】
高中歷史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7課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這部分知識是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的,其涉及面廣,特別是涉及到洋務運動的內容,有地主階級中的兩大派別洋務派和頑固派,有兩大工業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還有對洋務派學習西方所產生影響的兩大評價等等。因此內容很多,這對于高一學生來說是比較難處理的。
為此我在備課的時候創設了一些問題情境,比如針對評價洋務運動,組織學生進行一場辯論賽:甲午中日戰爭證明洋務運動沒有將中國引上富強道路,那么是否意味著洋務運動學習西方錯了呢?通過討論,學生對洋務運動的積極作用和局限性有了一個全面深刻的理解,并進一步讓學生身臨其境感悟歷史:假如你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清朝官員,為了達到自救目的,你將會怎么做?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來到教室后,我按照預定的教學模式開始講課。
師:同學們,我們這節課一起來學習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這部分內容比較復雜,專業性較強,大家先大致瀏覽全文,找出近代中國不同階級不同派別是如何探索救亡圖存之路的。
生:開始認真看書歸納。學生的思維也在跟著老師的思路有序的運轉著。學生的興趣非常高,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看法。特別是關于洋務運動的影響和評價時,我建議學生分組進行討論。
師:進行歸納總結,課堂氣氛很活躍,在總結時,我說:“不錯,歸納得很好”。
由此可見,洋務運動的前景是一片光明啊,但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使洋務運動走向失敗,甲午戰爭的慘敗標志著洋務運動走向破產,甲午戰爭證明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
這時候,一個學生冷不丁冒出一句:“老師,我有一個問題,為什么甲午戰爭的慘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破產呢?”
全班同學的注意力瞬間被這個問題吸引了,都在小聲嘀咕:就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這個問題有點突然,因為這個知識點不是今天講課的重點,怎么辦?說實在話,我對這個問題也沒有做充分的備課和思考,但看到學生的熱情很高,好像不解決這個問題,就不能再繼續下面的問題了。當然不能掃了學生的興,而且掌握了這一點,也有利于引導學生對洋務運動做出一個正確的評價,特別是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化的推動作用,而且聯系現在改革開放的中國,為什么要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在學的過程中應該怎么樣學,如何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中國是如何崛起的,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有利于打開學生的思路,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等等。想到這兒,我的思路也打開了,于是我對學生說:“那我們先就這個問題進行討論。”
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們個個表情嚴肅,00后出生的孩子已經不懂得民族的屈辱了,他們想的,做的,都是一種新思維,他們是和平年代的寵兒,根本不懂得今天生活的來之不易,不懂得百年前的國家是如何被列強蹂躪和瓜分的,不懂得先輩們所經歷的苦難。今天的這節課,學生們從中受到了啟發和教育,他們仿佛一下子長大了,看到這種巨大的收獲,我趁熱打鐵,和同學們共同在網上查閱了資料:“從根本上來說,洋務運動的破產是指它不能使中國真正富強,也就是說,它不是中國實現近代化的正確途徑,不能實現它的目的,甲午戰爭前洋務派的政策、戰爭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多方面問題以及戰爭后洋務派對時代潮流的負面作用等方面都可以看到,封建勢力洋務派并不能完成引導中國近代化的任務,而甲午戰爭以后洋務派又逐漸成為了中國近代化的阻礙力量。所以說,甲午戰爭的失敗可以看成是洋務運動破產的重要標志。洋務運動的眾多局限性,已經在甲午戰爭中暴露無遺,經過了甲午戰爭,洋務派已經不再成為中國近代化運動的進步代表,洋務運動也不再成為中國近代化運動的主流。”下課鈴在熱烈而又有點嚴肅中響起來了,同學們意猶未盡,還在沉思之中,但我知道這節課是成功的。
【反思】
一個小小的問題,勾起我對歷史教學現狀的深刻反思,由此想到了目前歷史教學中存在的誤區:
誤區一:教師備課更多側重于備教材,在備學生方面略顯欠缺。
在備教學過程的設計中,過于具體、詳盡、死板而不給學生留有空間。忽視了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忽視考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和為解決這些問題采用哪些方法、途徑以及學習資料的儲備。因此要有一定的靈活性,使實施中可根據課堂實際情況如學生的反應等及時調整教學計劃。
誤區二: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學科、書本、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的教為中心,忽視復雜的教育對象,很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與實踐來獲得知識。
目前的課堂教學仍以教師的傳授為主,教師憑借教學課件、教科書和其他教學資料進入“規范”操作,較少鼓勵學生自主提問,一旦遇到學生提出自己預設以外的問題都會用“課后討論”搪塞過去,這種亦步亦趨的學習方式是培養不出具有創新思維和進取精神的學生的,這也是與新課程理念背道而馳的。要改變觀念,要改變教學行為,確立教師為學生服務的思想,上課前要考慮我能為學生表述他們想了解什么,尤其是在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后,老師要及時引導他們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導學生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創造性學習力。
總而言之,關于新課程的探索是無止境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正確認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多元互動中的作用,教師是指導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與學生共同經歷學習探究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們必須要善于抓住學生在課堂中迸出的智慧的火花。學生和學生不一樣,課和課不一樣,不同的情境產生不同的結果,不同的教法產生不同的效果,教無定法,在抓素質教育的同時也要始終把教學和學生、現實相聯系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