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敏枚
關鍵詞:歷史情景;核心素養;
2017年《普通高中歷史課堂標準》在“學科核心素養”中明確提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教師要將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作為目標[1]。初中歷史作為高中歷史的緊密銜接階段,自然也要重視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但在培養方式和途徑上,初中歷史學科可以根據學生的學情,采用更加形象具體的教學方法。為了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啟發學生的各種思維,筆者經常在課堂中創設合適的歷史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通過多種感官體驗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在教學中很好地落實了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
一、巧設歷史角色,培養歷史解釋素養。
歷史解釋素養是指在歷史理解的基礎上,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的分析、客觀的評判中形成的態度和能力。由于中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尚在發展當中,看待問題不免有失偏頗。所以老師如何在課堂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形成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顯得異常重要。筆者在上《戊戌變法》這一課時,為了突破“探究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這一難點,我沒有按部就班地分析每一條改革的內容及對社會各階層帶來的影響,而是設置了一個虛擬的歷史情景:每一個大組選擇一種角色,如果你是當時的守舊官僚、農民、秀才、資產階級、維新人士,你會如何看待戊戌變法?請結合戊戌變法的內容,談談你的見解。學生進行角色定位后,入戲很快也很深,他們對戊戌變法的內容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回答問題的時候有理有據。比如扮演守舊官僚角色的小組代表發言就提到,我堅決反對這場改革,因為裁減冗員,我們一家就要喝西北風了。扮演資產階級的小組代表則發言提到舉雙手贊成改革,因為近代民族工業發展得很艱難,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的打壓和外國帝國主義勢力的排擠。但現在政府出臺法令支持“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我們的企業自然可以蓬勃發展了。看著學生一個個慷慨激昂、條理分明地分析問題,筆者內心的觸動是很大的。在初中生的認知中,只要符合歷史社會發展潮流的改革就會成功,這種太過絕對的看法帶來的問題就是以偏概全。本課中的戊戌變法,是適應當時時代發展潮流的,但為什么最后還是很失敗,學生很難理解。但經過創設的虛擬情景,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在改革中,反對者和支持者的比例如何,從而形成較為全面、客觀的認識,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
二、布置特色作業,培養唯物史觀素養。
歷史唯物史觀素養是學生對歷史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是初中教學中的一大難點。在課堂上,僅僅通過語言的講授是遠遠不夠的,很難讓學生生成對歷史發展的本質認識。比如講授七上歷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唯物史觀時,學生由于遠離歷史時代,歷史知識缺乏,很難舉出具體的史實來證明這個觀念。于是筆者布置了一項為期一周的特色作業,讓學生用身邊的材料,比如陶土、彩泥、橡皮泥、布藝、木塊、蛋殼、紙盒、牙簽等仿制歷史文物,還原歷史事物。目的是讓學生在動手和動腦的過程中觸摸親近歷史,感受歷史情景。學生作品完成后,針對學生交上來的各種材料制作的古代建筑、武器、青銅器、貨幣、武器文明成果等,筆者在課堂上開展了古代文物薈萃展覽活動,引導學生在欣賞作品的同時思考:古代的這些物質財富是誰創造的?這些文物的發展變化體現了社會怎樣的發展趨勢?經過集體商討,學生對歷史唯物史觀的認知就不會停留在具體事物的表面,而會有更加理性和深入的認識。
三、編排情景劇,培養家國情懷素養。
家國情懷素養是學生在探究和學習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使命感及基本的人文情懷。歷史學科作為一門基礎的人文學科,是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的重要載體。在平時的教學中,筆者
會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充分體驗先進歷史人物在特殊歷史時刻表現出來的愛國愛民的精神。比如上《絲綢之路》這一課時,筆者就指導學生編演了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情景劇。學生通過同學繪聲繪色的表演,對張騫出使西域遇到的重重困難,張騫面對誘惑作出的最終抉擇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看到大家沉浸在歷史情景劇中難以自拔,筆者趁熱打鐵進行情感教育,提出問題:從情景劇中,你從張騫身上感受到了什么精神?作為中學生,你會在生活中如何踐行這些精神?通過這些有梯隊的問題,學生加深了對個人、社會和國家民族的認識,紛紛表示希望能像張騫一樣,在國家、民族有需要的時候能盡己所能,助一臂之力,對國家和民族的擔當可見一斑。
四、播放影視視頻,培養時空觀念。
所有的歷史事物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時間和地理空間下發生的。然而,歷史往往又不能重演,如何在時空認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在對歷史事物進行觀察和分析的能力,除了采用常規的年代尺、思維導圖等方式進行教學外,筆者認為還可以大膽采用合理的影視資源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比如上《五四運動》這一課時,由于學生尚未接觸世界史,所以分析這一事件的歷史背景時,學生只會從當時的國情出發,分析運動爆發的原因。而老師過多展開對當時世界局勢的分析,又勢必占用課時。因此筆者選擇了電影《建黨偉業》中的關于五四運動爆發前世界形勢的視頻片段,通過演員的演繹,把學生帶回到那個激情飛揚的年代,把國際上召開的巴黎和會和中國的五四運動充分結合起來,由此形成對中外歷史多層次、全方位的認識,而非盲目把同一時期的中國和世界割裂開來。
綜上所述,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初中生的身心特點,利用學生愛表現、愛參與,對感性認識較有興趣的特點,運用多種方式方法來創設歷史情景,把歷史的核心素養融入到形式生動、內容活潑的課堂中,讓學生在此基礎上了解歷史,體驗歷史,感知歷史,進而使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到位,最終形成適應學生終生發展和時代發展所需要的必要素質和關鍵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