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亮
摘要:本文結合實際工作經驗,探討羊細頸囊尾蚴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例特征和診斷方法,通過一個養殖場的發病現狀探討了該疾病的綜合防治措施,希望對同行有所幫助。
關鍵詞:羊細頸囊尾蚴病;診斷;綜合防治
羊細頸囊尾蚴病是一種典型的寄生蟲疾病,該種寄生蟲疾病可以對2~12月齡的羊群造成嚴重的危害,會嚴重影響到羊群的正常生長發育,使得羊群身體逐漸消瘦,身體虛弱,同時還會危及到各個臟器組織的生長,引發器質性的損傷,甚至會導致大批量的羊群死亡,威脅到羊養殖產業的健康發展。從當前羊養殖產業的發展現狀來看,很多養殖戶在擴大養殖規模過程中不注重加強疾病的有效防范,引種比較頻繁,引種存在很大的隨性,引進的羊群往往會攜帶有很多病原,如果沒有做好有效的凈化處理,將很容易造成整個羊群傳播蔓延。作為一種體內寄生蟲疾病,羊細頸囊尾蚴病具有發病過程緩慢,發病初期階段臨床癥狀不是很明顯的特征,等到羊群出現典型的臨床癥狀之后,再采取措施進行防控,往往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以及金錢。所以針對該種疾病一定要加強流行病學調查,真正做到早發現早處理,在短時間內控制病情。
1 流行特點
細頸囊尾蚴病是一種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流行的體內寄生蟲疾病,尤其是在羊等牲畜群體當中發生流血率較高,傳染率超過60%,部分衛生條件不達標的養殖地區感染率能夠達到80%。不同年齡的羊群對該種寄生蟲均具有很強的易感性,但不同年齡的羊群感染寄生蟲之后,所表現出來的臨床癥狀存在一定差異,2~12月齡的羊群易感性最強,表現出來的臨床癥狀較為明顯。羊細頸囊尾蚴病之所以能夠大范圍傳播流行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羊群頻繁地接觸感染了泡狀帶絳蟲的犬科類動物排出糞便當中的孕節片或者蟲卵所致。當這類寄生源在動物機體當中寄生一段時間開始繁殖,并通過多種媒介實現區域性的傳播感染。另外該種寄生蟲還會隨著終末宿主的活動范圍逐漸擴大,造成大量的草場飼料飲用水被污染,牛羊等中間宿主接觸這些污染環境之后,極容易遭受到感染。有研究結果表明,年齡較小的羊群出生兩個月之后,體內會攜帶有該種寄生蟲。細頸囊尾蚴的抵抗能力相對較強,在自然環境當中能夠長時間存活,超過120℃的環境6h才能夠將其完全殺死。在傳染媒介方面吸血昆蟲,例如蒼蠅和蚊蟲是細頸囊尾蚴病的中間傳播途徑[1]。另外農村地區成年羊屠宰時,經常會將不適合人食用的內臟丟棄給犬科類,導致犬排出的糞便當中攜帶有大量的寄生蟲蟲卵或者幽魂節片,同時還會隨著犬科類動物的活動范圍擴展,使得該種疾病的傳播范圍進一步增加,最終引發循環傳播。養殖環境相對較差,環境衛生不良,糞便長時間沒有清理,飼料營養價值相對較差,羊群的身體抵抗能力下降,均會促使或加重該種疾病的發生流行。
2 臨床癥狀
養殖場成年羊群除了個別嚴重感染,會表現出特定性的臨床癥狀之外,一般不會表現出明顯的癥狀,發病較為嚴重的一般是年齡較小的羔羊或者青年羊初級階段,癥狀不是很明顯,能夠正常采食,正常生長,隨著寄生蟲在體內的大量繁殖以及臟器組織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患病羊表現為身體虛弱,黃疸癥狀嚴重,一般會伴隨急性的腹膜炎,此時體溫突然升高,最高溫度升高到41~42℃,高熱不退,腹部圍度顯著增大,用手輕輕按壓,能夠感覺到腹部存在大量的積液,按壓時腹部有疼痛感,患病羊拒絕觸碰。進入發病后期之后,患病羊主要表現為呼吸極度困難,不能正常采食反芻,噯氣逐漸停止,最后衰竭死亡。年齡相對較大的青年羊臨床癥狀相對較為緩和,患病羊體溫顯著升高到40℃,身體虛弱,嚴重貧血,身體消瘦,可視黏膜呈現蒼白色,有時還會繼發感染細菌出現嚴重的咳嗽,臨床癥狀趨于嚴重,在氣候寒冷天氣突然發生變化及營養不良的情況下,會使得養殖場的死亡率顯著升高。
3 病理變化
通過對病死羊進行解剖,能夠發現各個臟器組織都存在實際性的病變,其中肝臟、腸系膜、網膜和肺臟病變最為明顯[2]。急性病死病例主要表現為肝臟顯著腫大,肝臟表面會存在大量的出血點,在肝實質和肝被膜下還能夠看到寄生蟲蟲體轉移形成的蟲道。初期階段蟲道當中會充滿大量的血液,隨后逐漸變成淡黃色或者深黃色,肝臟表面附著大量的纖維素性滲出,外觀呈現灰白色,質地柔軟。當羊群存在急性腹膜炎時,腹腔當中往往會蓄積大量的積水,并且會混雜有少量的滲出性的血液,積液當中也能夠發現幼小的囊尾蚴體。在病死羊的腸系膜網膜、肝臟痂膜等處都能夠看到大小不等的乳白色的包囊,孢囊的直徑通常在5cm或者更大,包囊當中充滿了大量清澈的液體,表面會存在不透明的白色結節,這是細頸囊尾蚴的頸部以及內凹的頭結所在。通過空投節的內外翻轉出來之后,能夠看到細長的頸部和游離端的頭節。病死羊的肺臟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現象,有壞死性結節以及囊體胸腔當中會蓄積有很多的液體[3]。
4 病例探討
2021年的1月下旬,一肉羊養殖場的羊群當中發生了一種慢性傳染性疾病,該養殖場共養殖綿羊133頭,以年齡較小的羔羊發病為主,發病3d之后3只死亡。該養殖戶采用舍飼和放牧相結合的養殖管理模式,冬季將羊群固定下來舍飼養殖。進入夏秋季節之后將羊群戶外放牧。出現發病情況之后,養殖戶將患病羊單獨隔離,嘗試使用了多種抗菌類藥物進行治療,并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養殖場發病羊的數量又呈現增多的態勢,由于不清楚是哪種傳染性疾病,才將病情上報當地的獸醫站。獸醫通過對養殖場的發病情況進行了認真細致的總結和調查,發現該養殖場的衛生條件普遍較差,并且放牧場地周邊存在大量犬科類動物活動的痕跡,能夠發現大量的糞便存在,并且放入場地,周邊地勢低洼,存在大量的積水,該養殖戶已經連續多年沒有對羊群進行有效的驅蟲處理,整個羊群的生長不一致,個體大小不一致。隨即對病死羊進行了認真細致解剖,能夠發現臟器組織存在嚴重的病變,同時還能夠發現大量的包囊,包囊當中存在很多頭節,根據上述特征可以初步判定為體內寄生蟲疾病,隨后將包囊摘除之后,在顯微鏡下觀察,能夠發現乳白色的結節囊壁,凹入處含有頭節,一個為雙層的囊胚體,凹入處頂端中央存在一個頂突,頂突上有三對小鉤,成排排列,由此可以判定病原為六鉤蚴,結合整體的發病情況判定羊細頸囊尾蚴病,并為養殖戶制定了針對性的治療方法,很好地控制了病情。
5 科學治療
羊細頸囊尾蚴病診斷難度不大,確診之后可以用于驅蟲治療的藥物多種多樣,臨床上可以選擇使用阿苯達唑進行口服治療,使用劑量為30mg/kg·bw,1次/d,連續用藥3d,然后再口服吡喹酮進行驅蟲治療,使用劑量為100mg/kg·bw。對于癥狀較為嚴重的患病羊,除了加強針對性驅蟲之外,還應該實施對癥治療。對于存在嚴重貧血的患病羊可以肌肉注射右旋糖酐鐵或者VB2,每只羊肌肉注射10mL,伴隨炎癥發熱癥狀的,可以選擇使用氨基比林等抗菌退熱類藥物進行治療,對于體弱不適的患病羊應該補充營養物質,選擇使用5%葡萄糖生理鹽水,添加VC進行靜脈注射,能夠起到很好的輔助治療的效果,保證患病羊在短時間內恢復健康。
6 預防措施
防控該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流行,應該注重加強飼料的針對性管理,同時還應該規劃好犬科類動物。要防止羊群采食發霉變質的飼料,養殖管理過程中可以補充適量的精飼料,保證多種微量元素維生素添加充足,只有營養充足,才能滿足機體的生長發育所需。同時在日常養殖期間還應該保證整個養殖環境干燥整潔,確保飲用水干凈,避免各種有害菌超標,及時清除糞便,防止糞便堆積發酵,減少吸血昆蟲的滋生。進入盛夏季節,需要做好蚊蟲的消滅工作。另外在放牧養殖管理期間,還應該做好犬科類動物的有效防范工作,可對犬只每月投喂一次吡喹酮咀嚼片驅蟲。禁止羊群頻繁與犬科類動物接觸,要保證放牧場地地勢較高,通風良好,及時清除放牧場地的糞便,初次放牧之前可以選擇使用50,000倍液的硫酸銅進行噴灑,能夠很好的殺滅中間傳播媒介和寄生蟲蟲卵。在養殖場內部盡量不要養殖貓科類動物犬科類動物,防止貓類動物、犬科類動物與羊群頻繁接觸。每年春秋兩季分別進行一次體表體內寄生蟲驅蟲處理。
7 結語
綜上所述,羊細頸囊尾蚴病是當前羊養殖領域發生流行率相對較高的一種傳染性疾病。一般情況下成年羊感染該種疾病之后的臨床癥狀不是很明顯,年齡較小的羊群在受到寄生蟲侵染寄生蟲數量增多之后,就會表現出典型的臨床癥狀,普遍表現為嚴重的黃疸,體表皮膚失去光澤,大量羊毛脫落,跟不上放牧節奏,如果沒有進行有效的診斷和防控,常常會因為大量寄生蟲侵染臟器組織引起死亡,帶來不可挽回的經濟損失。新時期加強羊細菌囊尾幼病的針對性防控工作至關重要,養殖疏忽將會給該種寄生蟲的侵染提供可乘之機,不僅會對羊群的正常生長發育造成嚴重影響,還會增加養殖場的死亡率。針對這一現狀,就需要我們加強該類疾病的發生特點,調查指導養殖戶學習該類寄生蟲病防治的相關知識,掌握簡單有效的防治手段,一旦出現疑似患病病例,單獨隔離針對性治療,然后實施有效的治療措施,確保在短時間內控制病情。
參考文獻:
[1]吳勝業,胡曉苗.一例羊場暴發細頸囊尾蚴病的診治[J].現代農業科技,2013(12):245-246.
[2]張林生,袁莉剛.羊細頸囊尾蚴病與棘球蚴病防控[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19(23):135-136.
[3]程春華.一例細頸囊尾蚴的診斷和治療[J].畜牧業環境,2021(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