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古至今,人們都在強調讀書意義之重大。語文是小學教學的核心課程,是培養學生語言使用能力的關鍵,是學生時代最重要的基礎課程。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是語文閱讀教學體系中的核心,閱讀教學成效深刻影響著學生吸收文本、理解文章意圖、分析邏輯關系的方法和效率,對學生構建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豐富個人情感有引導作用。因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必須得到高度重視。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2)10-0065-03
引? 言
閱讀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難點,一直受到學校和教師的重視。構建高效的閱讀課堂有助于教師更好地教授學生技能,同時也有助于小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掌握語文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閱讀教學中,需要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探索具體的閱讀教學策略,打造一個高效的語文閱讀教學課堂。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如何轉變課堂教學形式給予小學生更大的發展空間,是所有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語文學科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師注重基礎知識的講解,忽視了對學生語文閱讀表達能力及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大部分教師是按照語文閱讀理解試卷上的內容給學生講解一下試題怎樣做,或者在教學語文課文的時候,按照語文課本上的內容給學生反復讀幾遍,然后要求學生自己認真背誦課文,忽略了小學生對課文是否真正理解,缺乏對小學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也剝奪了學生自己學習閱讀的時間。這種死板的小學閱讀教學模式,無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甚至部分教師在教學中一旦發現學生閱讀課外書就會沒收,讓學生失去了感受閱讀樂趣的機會。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筆者對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
(一)教學方式過于傳統
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大多遵循“教師講,學生聽”的原則,采用單一“填鴨式”教學,導致學生很難投入全部注意力到課堂中。很多語文教師不重視對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將語文思考能力簡單地看成拿出書,照著念,將學生的閱讀范圍鎖定在課本上,不重視學習技巧的傳授、閱讀質量的提高、學習內容的豐富。語文本就是一個蘊含著豐富感情色彩的學科,因此,教師應摒棄傳統教育思想,開展自主性教學。長期的傳統式教學讓學生在分析文章時對教師產生了依賴,沒有教師這個拐杖自己就無法展開分析。教師應該有選擇地進行講解,留給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讓學生表達個人對文章的理解。
(二)語文閱讀興趣低
在我國教育事業深入改革的背景下,目前部分小學語文教師仍然會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傳統“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學生的發展需求,學生每天處在被動學習的狀態中,學習興趣嚴重缺乏。語文學習和學生的日常生活是相互聯系的,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都離不開語文知識。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應該對閱讀教學方法進行積極創新和變革,不斷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年齡的影響,小學生很容易被有趣的事物吸引。像語文閱讀這樣需要集中注意力、安靜思考的學科,小學生極易對此產生煩躁情緒,失去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基于此,教師應嘗試了解學生的興趣,在課堂中融入學生感興趣的事物,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三)學生未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能力的塑造需要良好的習慣作為基礎,閱讀更是如此,閱讀能力不是臨時抱佛腳就能夠形成的。學生閱讀能力差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在平時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導致在做題時無法全身心投入,也無法聚精會神思考。
(四)教師的專業素養需要提升
教師在實際的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傳統教學模式和應試教育的影響,往往只注重對書本上的內容進行講解,缺乏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教師與學生之間缺少互動交流,這種枯燥、乏味的學習環境不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此外,教師的教學時間有限,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帶領學生學習更多新知識,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更多語文知識,利用課下時間不斷進行自我提升。小學階段學生年齡比較小,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思考能力,知識儲備有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合理地選擇適合小學生的閱讀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自主投入閱讀教學活動中。但部分教師無法做到這一點,其專業素養有待提升。
二、有效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轉變閱讀教學的理念
閱讀教學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是當前的閱讀教學還停留在教課文、分析課文的層面上。但其實課文只是一個載體,通過這個載體我們應該學會獨立思考,跟作者產生共鳴,產生自己的感悟。在教學中,很多教師并沒有重視閱讀教學的實際作用,沒有正確看待閱讀。要想圍繞核心素養構建高效的閱讀課堂,教師就必須改變傳統的閱讀教學理念和閱讀教學方法。
比如,在教學《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這篇課文時,教師應該要通過引導,讓學生反復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中描繪的金秋景色,通過語言渲染和引導想象,讓學生走進這一幅畫卷,真正融入課文中,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文章結構。又如,在教學《陶罐和鐵罐》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軟件,讓學生聽別人是怎么朗讀課文的,調動聽覺,加強印象。之后,教師再讓學生自由朗讀,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在閱讀中感悟,更在閱讀中體會作者用詞的精準。
(二)重視語言文字的閱讀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僅僅是向學生灌輸知識,還要教學生如何學習,教學生學習的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閱讀教學必須從字詞教學入手,兩者相輔相成,絕不能割裂開來。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細心打磨而成的,文章中的好詞好句都充滿了作者豐富的創造力,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閱讀文章,不僅是讀通文章段落、讀會單詞生字,更要在初讀的基礎上細讀課文,讓學生在閱讀課文中找到樂趣,愉快地在閱讀的海洋中暢游。教師應該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能力和語文學科核心素養[1]。
例如,在教學《花鐘》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初讀整體感知課文,再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來重點體會課文所描寫的花團錦簇之景,感悟大自然的美好。特別是教師要對“煙草花在暮色中蘇醒”“曇花卻在九點左右含笑一現”等句子進行細致的朗讀分析,讓學生感受自然景物的特點和作者用詞的生動巧妙。教師要對課文語言有高度的警覺,用敏感的心去捕捉課文中的潛在信息,對文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話都不輕易放過,對文章進行深入剖析,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推敲作者用詞的精妙,感知語言文字帶來的鮮明形象和力量。
(三)注重閱讀思維的發散
在小學語文的閱讀課堂上,教師要學會用閱讀來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閱讀中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學會表達和分析。同時教師要充分利用閱讀這一有效手段,讓學生感知語文學科的魅力,提升他們閱讀的主動性和學習語文的積極性[2]。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多領讀課文,讓學生從領讀中感受教師情感的波動、字詞的重讀及句子的停頓,傳授學生朗讀技巧,培養他們的語感。然后,教師要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課文。在進行閱讀前教師可以圍繞教材的語言文字設計一些相關的問題,讓學生通過閱讀、思考、討論等形式,在文中尋求答案。比如,在教學《小真的長頭發》時,教師可以針對文章設計幾個問題:(1)如果你的頭發這么長,你想要用它來做什么呢?(2)小真想要用她的長頭發來做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更好地熟悉和理解課文。
(四)開展合作探究,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可以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合作意識、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合理地分成不同的小組,讓學生相互配合、集思廣益、相互交流,加深對知識的記憶與理解,提升學習的效率。教師在閱讀教學活動過程中可以采用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給學生布置探究課題和學習任務,讓學生自主交流討論,共同完成閱讀學習任務,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傳統教師單一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模式相比,合作探究式教學方法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在閱讀中,合作學習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例如,在學生學習《烏鴉喝水》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合作閱讀任務,首先根據班級人數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組5人左右。教師在課余時間要增加與學生的溝通,了解學生的閱讀水平及性格特點,合理分配小組成員,建議每組分布不同水平的學生,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充分利用合作學習時間認真通讀語文教材,探究烏鴉成功喝到水的原因。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見解,教師需要鼓勵學生自由討論,不斷拓展學生的閱讀思維,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生能夠真正理解課文中蘊含的情感和思想。教師不能盲目地用完成教學任務的方式授課,應當注意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態,觀察學生的注意力是否分散。良好的教學活動設計可以為學生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
(五)強化生活化閱讀活動設計
語文閱讀教學相對于其他課程來說比較枯燥乏味,需要教師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和策略活躍課堂氛圍。如果長期處在枯燥乏味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很容易失去學習興趣,甚至會產生厭學情緒。教師在活躍課堂氛圍過程中一定要適度,如果一味地追求課堂活躍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那么這種方法就會成為一種形式主義。閱讀課堂應為學生創設積極的生活化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將教學與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教師在創設教學活動時要促進學生思維的擴展,給學生一定的聯想空間。比如,在《四季之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發揮校園周邊自然資源的優勢,組織一次春游,目的地可以設為鄉村田野、河邊或者公園。戶外資源中各種美麗的花朵、生動活潑的動物、錯落有致的樹木,都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四季之美。相比教材上簡單的圖畫,這些活靈活現的事物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在戶外學習氛圍的渲染下,學生不但能夠更好地觀察、思考,還能夠獲得充足的自由想象的空間,提升語文閱讀質量。與此同時,學生在對生態環境的感受過程中還能夠領悟自然之美,實現立體化閱讀課堂教學的目標。趣味的生活化教學活動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寬度,并幫助學生樹立了一定的語文審美意識,極大提高了學生的閱讀學習質量。同時,通過改善學生的學習體驗,圍繞不同切入角度進行教學滲透,教師可對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培養,讓學生在課堂上、生活中、實踐中都能夠學到知識。
結? 語
閱讀有益身心和社交。多次的閱讀,可以由量變引起質變,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閱讀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重中之重。有效開展閱讀教學是新時代新課程改革對語文學科提出的新要求、新內容,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上培養學生語文素養,能夠真正達到“育人”的效果,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技巧,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更直觀地看待這個世界,成為有溫度的青少年。
[參考文獻]
鄔玲霞.談如何有效開展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活
動[J].魅力中國,2019(49):176-177.
張秀娣.試論如何有效地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中外交流,2019(34):137.
作者簡介:謝冬梅(1978.11-),女,福建順昌人,
任教于福建省順昌縣大歷中心小學,語文教研組長,一級語文教師,曾在2015年1月被授予“中國名師聯盟 希望工程園丁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