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教育事業持續發展與進步的今天,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成為當下最為重要的教學任務。因此,為了能夠有效地推動我國小學美術教育的發展,促進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文章將以小學美術手工課教學為例,從分析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出發,以小學美術手工課教學現狀為切入點,對基于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高效小學美術手工課堂的構建方法與策略展開探究與分析,旨在完善小學美術教學結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成長。
關鍵詞:核心素養;美術教學;手工課;小學美術
中圖分類號:G40-014?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2)10-0082-03
引? 言
學科核心素養,指的就是學生通過學科教學逐漸形成和必須具備的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及滿足個人終身發展需求的品格與關鍵能力[1]。每個學科核心素養都是具有較強學科特征的,并且每一學段的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都是不同的,從教學發展與學生成長的角度來看,學段之間的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呈現出的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
一、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
美術學科核心素質指的就是學生通過美術學科教學,或者在學習美術學科知識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必備能力與關鍵品格。這些能力與品格不僅是確保學生能夠滿足社會發展需求與實現個人終身發展的基礎保障,還是新時期美術學科教育所應落實的教學目標與教學任務。
美術學科核心素養是帶有較強美術學科特點的,可劃分為圖像識讀能力、美術表現能力、審美判斷能力、創意實踐能力及文化理解能力五個維度,這五個維度之間存在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內在關系與聯系[2]。在實際美術學科教學中,美術教師若想從根本上提高與促進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就必須時刻強調這五個維度之間的和諧統一。美術學科核心素養所強調的是學生藝術思維習慣的養成、美術技能的提高及綜合性美術能力與素質的發展。這與我國新時期教學所強調的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一脈相承。這一教學目標的全面落實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動了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新時期的小學美術教師必須加強探索美術學科核心素養下的小學美術手工課創新化的教學策略與方法,在有效提高小學美術教學效率與質量的同時,更好地推動小學美術教育的發展,促進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持續提升。
二、小學美術手工課教學現狀分析
(一)對美術手工課的教學重視度亟待提高
隨著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深化與持續深入,小學美術教學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但許多學校仍然以數學、語文等教師心目中的“主科”教學為主,使小學美術的教學空間與時間受到了擠壓[3]。而小學美術手工課的有效開展是建立在充足師資力量、豐富教學資源及多元化教學設備的基礎之上的。從現階段的小學美術手工課教學活動開展與組織情況來看,部分學校對美術教師的教學考評工作僅停留在學生課后美術作業的完成度上,而忽視了對教師教學能力與教學素質的培養,這就使小學美術教師的教學水平參差不齊。在教學資源上,部分學校缺乏對小學美術手工課教學工具、器材、設備及學具的管理與補充。在課時安排上,小學美術的教學課時也明顯少于語、數、英等學科。此類種種因素的交錯影響,在極大程度上限制與影響了小學美術手工課教學質量的提高。另外,大多數學校往往會忽視對學生美術手工作品的保存,使小學美術教師也桎梏于學校教學管理觀念的影響,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與提高。
(二)美術手工課的教學探索不足
相較于美術繪畫教學、美術鑒賞教學,小學美術手工教學能夠更好地培養與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及實踐操作能力,這得益于手工課內容的豐富性。而這一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學美術手工課教學的復雜程度。從教學材料的準備、手工作品的制作、學具教具的整理及作品的展示評價等幾個教學環節就可以清楚地認識到小學美術手工課的教學困難與復雜程度[4]。這使大部分小學美術教師在實際的美術手工課教學過程中常會出現教學探索不足的問題,甚至還有部分小學美術教師試圖減少與縮短小學美術手工課課時,嚴重限制了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此外,在小學美術手工課教學活動的組織上,小學美術教師也會受到傳統教學觀念與思想的影響,忽視對教學方法的創新,導致學生只能夠在單一、乏味的“模板式”教學形式下進行被動的手工課學習,對教學課件作品進行重復制作。這不僅嚴重限制了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發揮,在很大程度上還會對學生美術學習興趣及創造手工作品的積極性產生消極影響,阻礙小學美術手工課教學質量的提高與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三)學生美術手工興趣逐年遞減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學生的認知能力與思維能力會得到逐步提高,其學習習慣與思維習慣也會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性[5]。同時,學生的學習壓力也會隨著學段的提高而持續增加,這就使大多數學生在進入四五年級后,會將大部分的學習精力與時間集中在主要學科的學習上,而喪失了參與美術手工課的學習興趣和探究課外手工制品、閱讀手工知識書籍的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與提升。
三、核心素養背景下構建小學美術高效手工課堂的路徑探究
(一)注重作品鑒賞,提高學生圖像識讀能力
圖像識讀指的是學生能夠正確地對美術作品及視覺符號進行觀察與分析的學習能力[6]。由于小學生年齡相對較小,其認知水平與思維能力尚未發展成熟,這就使絕大多數的小學生在實際的美術手工課堂中往往會受自身年齡特點與思維特點的限制與影響,而難以全面、深入地理解與認知抽象性較強的美術手工作品,對其中的內涵、意義及價值也難以正確把握。這不僅嚴重影響了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還在很大程度上會對學生認知能力及智力的發育造成影響。因此,為了有效規避這一教學問題,作為學生學習引導者與學生發展促進者,小學美術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轉變以往過于陳舊、單一的美術手工課教學形式,立足小學美術教材鼓勵學生對教材中的手工作品進行觀察與賞析,在有效提高小學美術手工課教學質量的同時,更好地深化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感悟,促進學生圖像識讀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各式各樣的鞋”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講解鞋的功能、作用及結構特點后,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草鞋、滿族花盆鞋、虎頭鞋及蒙古靴等。在學生系統地觀察與賞析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你認為這些鞋子有什么用途?它們的結構為什么是這樣的?有什么功能?”等具有引導性的教學問題,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促使學生從鞋子的色彩、造型、材質及結構等幾個方面進行再度觀察與分析,有效強化學生對“各式各樣的鞋”的感性認知,提高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在這之后,教師則可以教材中所展示的“草鞋”為教學切入點,引導學生對比自己的鞋子與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所穿草鞋的不同,讓學生理解與認識革命的艱苦,深化對手工作品價值與內涵的感悟,提升圖像識讀素養。
(二)合理創新教學方法,鍛煉學生美術表現能力
美術表現指的是學生能夠靈活運用傳統技術與現代技術創造視覺形象的能力[7]。而在小學美術手工課這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中,學生的美術表現素養主要體現在學生手工作品的創造上。為了能夠更好地鍛煉學生的美術表現能力,小學美術教師在實際的課程教學中要摒棄傳統教學課件重復制作的教學形式,采取更為靈活與多元的現代化教學手段與方法創新小學美術手工課教學形式,在有效激發學生手工制作興趣的同時,促使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得到發揮,并直觀體現在自己的手工美術作品上。
例如,在教學“穿編的樂趣”一課時,首先,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各式各樣的動物穿編作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對手工課堂的參與度;其次,教師可以將自己制作的穿編作品進行展示,讓學生更為直觀、立體地感悟穿編作品的魅力,促進學生穿編手工創作興趣的提高;再次,教師可以傳授學生基礎的穿編手法,鍛煉學生的美術創作能力與動手實踐能力;最后,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多種材料,鼓勵學生不局限于一種材料、一種形式進行穿編手工作品的創作。待學生制作完畢后,教師要及時整理與收集學生的作品,并在課堂中舉辦作品展示會,引導學生對同學的作品進行評價與賞析。如此一來,學生的手工制作積極性與主動性便會得到充分的調動與激發,其美術表現能力也會在不受限的美術手工創新課堂中得到鍛煉與培養,進而更好地促進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三)強化情境創設,培養學生審美判斷能力
審美判斷指的是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感知與鑒賞能力。要想在小學美術手工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情況與思維能力為學生構建直觀、形象的美術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正確地表達自己在欣賞美術作品時所獲得的感受與體驗。在此過程中,教師可結合對學生圖像識讀素養的培養,鼓勵學生在具體教學情境中立足作品的形態特征、結構形象及內涵價值對美術作品進行正確評價,在有效提高學生審美判斷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8]。
(四)加強教學實踐,發展學生創意實踐能力
創意實踐指的是學生在創新思維與意識的影響下所進行的創新實踐行為,其核心在“創新”。因此,為了能夠進一步促進學生創意實踐能力的提高,小學美術教師要針對創意實踐能力培養的核心內容,加強對學生美術手工創新實踐活動的組織與開展,確保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思維能夠在實踐活動中得到良好的體現,為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會動的玩具”一課時,小學美術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將學生劃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利用生活中常見的廢棄物,如易拉罐、塑料水瓶、紙盒等進行手工作品的創意實踐。這不僅能夠有效提高與增強學生的創意實踐素養,還對學生想象力、思維能力的發展大有裨益。
(五)加強文化滲透,增強學生文化理解能力
文化理解指的是學生能夠站在文化的視角上對美術作品進行觀察,并理解其中文化內涵的能力。由于小學生的知識儲備相對較少,大多數小學生往往難以在小學美術手工課中實現文化理解能力的有效發展。對于這一問題,教師則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教學組織作用,結合具體的小學美術教學內容加強對多種傳統文化知識的滲透,在有效擴充學生知識儲備的同時,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更好地促進學生文化理解素養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多樣的窗戶”一課時,教師可為學生展示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剪紙,在有效激發學生剪紙制作興趣的同時,促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與掌握剪紙藝術所涵蓋的文化內涵,這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揚與傳承同樣具有深遠的意義。
結? 語
總而言之,立足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開展與組織小學美術手工課教學,不僅需要教師及時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與意識,還需要教師持續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與時俱進,應用現代化教學方法與手段創新小學美術手工課教學形式,在有效激發學生手工制作興趣的同時,促進學生創新能力與動手實踐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周潔.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美術手工課堂教學實踐[J].當代家庭教育,2021(23):79-80.
顧曉紅.美術核心素養下的小學美術手工教學思考[J].藝術大觀,2021(04):102-103.
包文昱.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美術手工課堂教學實踐[J].新課程,2020(29):91.
夏莉.核心素養背景下農村小學美術手工課教學的開展[J].科普童話,2020(25):82.
石梅.論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美術手工課教學的有效開展[J].才智,2020(10):86.
柏描.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美術手工課教學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0.
查守坤,王永春.小學美術手工課教學分析[J].中華少年,2019(35):143-145.
朱春艷.基于小組合作的小學美術手工教學探究[J].當代家庭教育,2019(29):156.
作者簡介:羅沖(1978.9-),男,福建連城人,任教于連城縣實驗小學,一級教師,大專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