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燕玲
[摘要]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位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從傳統教學中的傳授知識調整為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五育的建設培養不僅僅是學校德育部門的事業,而是學校每一個部門每一位老師的重要責任和使命。新課程中,各個學科的課程標準均強調促進學生自身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多個方面得到發展。學生上學后的學習和生活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來度過的,因此課堂教學也就讓五育落實具備了路徑、載體、時間及空間。數學課程就是一門培養廣大公民綜合能力素養的基本課程,每一名數學老師都要做到將學科育人理念和教學內容有機整合,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地滲透五育,真正做到教書育人,使學生五育并舉。
[關鍵詞]小學數學;滲透五育;有機整合
在現階段的教育教學中,我們強調學生的“德、智、體、美、勞”五育全面發展,培養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全面發展的學生,是每一位教師的育人目標。那如何通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來滲透五育的培養,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是一個值得思考、探討并解決的問題。
一、結合教材挖掘德育因素,適時進行滲透
數學課程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充分體現了這一課程的道德功能,教師應該更加善于挖掘課本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五育的培養,使得學生在耳濡目染中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方式,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以此來實現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道德培養。
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數學教材中有教育意義的例題、插圖、練習以及有關數據和數學史料等內容,利用情境教學,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如微課、視頻等,滲透相關的愛國主義、科學、環保、感恩等德育教育內容。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比例的意義》一課時,通過創設情境,國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標志,雖然在不同場景下國旗的大小是不一樣的,但是長和寬的比是固定的,在課堂中可以借助微課播放不同場景下的升國旗情境,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又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小數的意義》一課時,充分借助“你知道嗎”一欄目的拓展內容,讓學生了解到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和使用小數的國家,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閱讀欄目內容讓學生了解一些數學文化,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數學文化的奧秘,拓寬數學知識的視野,從而培養學生從小愛科學探究的精神。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當充分利用數學教材中的插圖和相關資料,從中選取具有教育意義和說服力的內容,來激發學生對國家和科學的熱愛。如四年級上冊的《公頃和平方千米》,可以向學生介紹我國的幅員遼闊,東西之間相距5000千米,南北之間相距5500千米,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陸地總面積排名世界第三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通讀教材、熟練教材、理解教材,去探索發現隱藏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將德育教育滲透于數學課堂教學之中,從而將教材的德育功能充分發揮出來。
二、用好每一節數學課堂,充分發揮智育開發作用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課堂是學生智力開發的有效方式。數學對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創新思維等,扮演了最為核心和關鍵的角色。在數學課堂上,智力的培養就是要堅持落實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探究過程,建立數學思想,解決數學問題。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三角形的內角和》一課時,讓學生通過“量、算、剪”得出不同類型三角形的內角和,感受到它們的內角和大約是180度,在實際活動中出現得不到180度的問題,感受到誤差的真實存在。面對學生的問題,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研討“如何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討論和實驗操作活動中,積累認識圖形的經驗和方法,從而逐步推理總結歸納出三角形的內角和。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疑問、做出假設、實驗操作和互相討論交流等步驟,以此來更好地開發和培養學生的智力。
三、潤物細無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點滴滲透體育和美育
小學數學教育把體育融入課堂,能讓學生的身體得到鍛煉,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努力克服學習中的困難。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小數加減混合計算》練習課時,借助教材練習十八第6題的題材,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女子10米跳臺跳水雙人決賽,代表中國出戰的選手陳若琳、汪皓經過了五輪的比賽得到冠軍。借助微課視頻向學生介紹專業跳水運動員贏得至高榮譽的背后,經歷了常人難以承受的磨礪。無論是訓練還是比賽,每一次從高空躍入水中的過程,跳水運動員要冒著各種運動損傷的風險,要經歷無數次水面的重擊。這樣的設計安排,不但加強了小數加減混合計算的技能,而且鍛煉了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激發了學生愛國主義的意識。
美育是對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的培育,是發展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能力的方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具有特殊作用。在小學數學的教材中也隨處可見。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小小設計師》,聯系生活,讓學生欣賞生活中的美麗圖案,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圖案中有對稱、平移、旋轉等運動方式。再讓學生自主設計,動手創造自己喜歡的圖案。再如六年級下冊《比例的意義》,給學生拓展黃金比的概念歷史及實際有趣的應用,從而培養學生的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教師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各種資料并加以拓展,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進行及時教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語言生動形象,富有情趣,動之以情、以情感人,潤物細無聲地進行體育和美育滲透教育,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體育精神、美的含義,進而達到了育人的功能。
四、挖掘數學教材,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教育觀念
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的產生與勞動息息相關。小學數學教學要充分發揮教材的功能,并在熟練教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它。數學教材為教師們提供了豐富的勞動教育情境和素材,這些工作素材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例如,二年級下冊第56頁第6題,工人挖水溝;三年級下冊第46頁的第14題,搬運工人搬貨物;四年級上冊《數的產生》,可以給學生介紹數的產生過程,使學生充分了解古代中國在數學領域的偉大建樹。這些勞動素材貫穿在每一冊的教材中,教師們應當充分挖掘,并以此培育學生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良好品德。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還要幫助學生創設學習平臺,把知識技能轉化為勞動操作和思維經驗,讓學生透過現象發現本質,提高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植樹問題》,要求一共要栽多少棵樹,先讓學生猜想要多少棵,再為學生創設情境進行驗證。例題中的數據太大了,可引導學生從簡單的數作圖嘗試分析。學生從動手操作“植樹”的工作過程中,探索思路,求出結論,培出數感,并且提升了學生對于課本知識的遷移推理能力,讓學生們體會到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成功的快樂。通過數學各種勞動素材的挖掘,既能拓寬學生的數學視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更能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教育觀念。
在小學數學課程建設中,我們的教師一定要充分挖掘好所有相關的教材資料并進行拓展性的提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將五育綜合滲透,促進小學數學課程素質建設目標的實現,全面提升小學生的數學思想核心素養,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人生觀和社會價值觀,以此來實現培養高素質優秀人才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孫勝兵.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思考[J].甘肅教育,2018(2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