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淼娟
摘要:雙減背景下,需要數學老師重新考慮如何在有效的時間內,讓學生提高作業質量,實現對數學知識的鞏固和強化。雙減不再意味著作業要占用大量時間,而是基于更為科學有效的作業設計,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讓學生通過輕松的方式來完成學習。
關鍵詞:“雙減”背景;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形式轉變
“雙減”背景下,需要數學老師從作業設計層面加以完善。通過設計趣味數學作業、探究數學作業以及實踐數學作業,使數學作業保質保量,同時減少對學生課后時間的占用,提高作業效率。
一、設計趣味數學作業
數學老師可以基于學生的情趣點,設計趣味數學作業。作業內容和形式,在精而不在多,以有趣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將做作業當做是一項課后游戲活動,從而減輕學生的作業壓力,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積極性。
例如,《圓柱和圓錐》章節教學的作業設計中,數學老師可以將以往單純地讓學生在課后進行大量習題訓練,轉變為以趣味問題形式激發學生的思考熱情,讓學生通過數學作業中的趣味游戲過程,增進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圓柱和圓錐知識教學中,需要數學老師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在作業中將相關的定義、定理等知識,融入到作業習題當中。在趣味數學作業設計中,這個思路可以進行變通。數學老師可以利用各種圖片等信息,為學生展示更多有關圓柱和圓錐的內容,讓學生去進行觀察和總結[1]。如數學老師作業中的圖片,包括了學生經常看到的罐頭盒、鞋盒、架子鼓、漏斗等,讓學生講一講哪些是圓柱、哪些是圓錐。當學生完成該環節的作業內容后,可以讓學生猜一猜,如果在圓柱或者圓錐體上任意位置點上一個標記,如何在對應的平面圖形中快速確定這個標記的位置?這個趣味問題會激發學生的興致,在完成數學作業時,將整個問題作為一個游戲過程去參與。學生通過對圓柱和圓錐性質的掌握,在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之間進行轉化,如有的學生會拿出一個真正的罐頭盒,在上邊標記一點后剪開,對比剪開后的平行四邊形與圓柱體進行對比,從而發現二者的聯系,進而對相關數學知識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二、設計探究數學作業
數學老師設計作業時,可以通過探究性和延展性的作業內容,對學生起到啟迪和引導的作用。數學作業布置目的,不是僅僅要讓學生重復去學習和計算,還要基于探究精神的培養,讓學生在課后時間,能夠增強數學技能水平。探究性數學作業,內容不需要太多,也不會占用學生大量的課后時間。探究性數學作業,以啟發為主,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發現數學的奧妙。
例如,《簡易方程》章節教學的作業設計,數學老師將原有作業中,布置的大量計算題,改為一些具有探究性質的開放式題目。這種探究性數學作業量不會很多,往往只需要一個題目,包括一些對比分析和研究總結的解題過程,讓學生在探究中完成對簡易方程知識的熟悉和運用。對于簡易方程作業題而言,數學老師可以按照分層探究模式,先提出一個簡單的計算問題,然后在此基礎上,增加探究性的題設,讓學生逐步去思考和完成,這樣既可以不讓學生感覺數學作業過于困難,也不會增加學生的作業壓力,并能夠在逐步探究中樹立學生的自信心[2]。如作業題目的基礎問題,與以往的作業類似,如讓學生解答在起點一致的情況下,兩艘貨輪在不同速度下,到達終點的時間。學生解答完成這個提問后,會看到下一個探究問題,如這兩艘貨輪如果是相向而行,仍然以原有速度,是否也會在同樣時間到達終點?有的學生考慮到路程和速度都一樣,因此會回答肯定的答案。但是有的學生基于開放性問題的特點,考慮的因素會更多,如海面上的風向等,如果逆風行駛和順風行駛,對于貨輪的到達時間將會有直接影響,因此會給出一個不確定答案,這就大大提高了數學作業的效果。
三、設計實踐數學作業
雙減背景下,數學作業設計可以從實踐角度進行優化。通過將傳統的書面作業形式,轉變為實踐作業形式,讓學生通過實踐參與來完成對數學知識的鞏固,這樣可以減輕學生的作業壓力,同時讓學生愿意去完成作業內容。
例如,《統計表與條形統計圖》章節教學的作業設計中,數學老師要注重該知識內容與實踐的聯系。如果仍然沿用原有的作業設計方法,學生只能在書本上進行統計表和統計圖填寫,對于統計表、統計圖的數學價值無法真正理解。在實踐作業設計中,老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小組作業方式來完成。每個小組中的學生,都可以參與到實踐中,如完成必要的統計項目,或者進行統計數據記錄和計算等。在實踐作業中,老師可以布置一些學生喜歡的內容,如統計小組成員彈跳力,對比女生和男生彈跳力方面是否有明顯差異等,從而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實踐過程中,提高數學知識水平。
結束語:
“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要點,老師需要考慮到學生數學素質的提高,因此增加作業設計靈活性和有效性,讓學生對作業感覺到不是壓力,是一種動力。
參考文獻:
[1]沈秋慧. 探討雙減政策下的小學數學教師如何布置作業[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21(17):98.
[2]李海云. 關于小學數學作業多元化設計的思考[J]. 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1(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