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贇 許小梅
摘要:集體意識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勢下面臨的一個新課題,個人只有認可集體,積極團結合作,才能從集體中汲取力量,發展自身,與此同時,只有通過自身的強大,才能不斷壯大集體的力量。目前民辦高職院校學生集體意識培育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只有克服了這些問題,突破瓶頸,才能使得培育工作取得新的實效。
關鍵詞:民辦高職院校;大學生;集體意識培育
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關系,人在積極實現自己的本質的過程中創造、生產人的社會關系、社會本質”。這說明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離開一定的集體獨自生存。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總書記提出,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同時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習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上的主旨演講《共同創造亞洲和世界的美好未來》,以及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多次提到,“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由此可見,人離不開集體,大家都是命運共同體。個體需要在集體中體現價值,集體也需要個體的推動得到壯大。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正在逐漸接近,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人的基本需求已經得到滿足,因此對獲得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求也更為強烈。這一點反映在民辦高職院校學生管理中,主要表現為學生自我意識更強,利己的自我主義更明顯,對集體事務漠不關心,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可能與集體的榮辱得失息息相關。
一、民辦高職生集體意識培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認知偏差,集體意識薄弱
民辦高職院校學生在思想、心理、學習上具有鮮明的特點,這些特點導致他們在接受集體意識培育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
思想方面,民辦高職學生認知水平單一,對待事物容易偏激,部分學生缺乏移情能力。受多年的應試教育影響,學生在集體中視他人為競爭關系,而不是相互信任和支持的關系。又鑒于多數學生為獨生子女,從小集萬千寵愛于一身,思考問題常以自我為中心,難以從他人角度考慮問題,認同集體主義價值觀相對困難。強調個人利益,不顧集體利益和影響,導致班級活動開展出現困難,活動參與度和積極性不高。在對班級管理上,也出現學生不服從管理,認為自己做好即可,班級其他同學的行為與自身無關,不接受集體批評。
心理方面,民辦高職學生是高考錄取的最后一個批次考生 (現在公、民辦高職院校合并為同一批次),他們受到了社會偏見 ( 歧視職業教育) 的嚴重傷害,經歷了 “高考失敗”的心理挫折,這種消極心理影響深刻而持久。[1] “失敗者的沮喪、失落、抑郁、封閉等不良心理反應長期揮之不去”[2]因此,他們的心理脆弱又敏感,部分同學表現出明顯的自卑,也引發了強烈的厭學表現,自暴自棄,對于外部事物缺乏積極性,對集體沒有融入感。
學習方面,部分同學的學習自主性弱、自律性差,缺乏好的學習習慣,不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自信自己能解決問題,學習表現兩極分化嚴重。但是,他們對于學習之外的事物有較高的好奇心,表現相對活躍,對于灌輸式的教育適應不良。
(二)教師流動頻繁,核心能力待增
民辦高職院校輔導員隊伍不穩定,人才流失嚴重。輔導員隊伍中,新任輔導員較多,有的剛剛大學畢業,本身還未脫去身上的稚氣,導致管理經驗不足。輔導員工作事務性任務較多,占用了較多的精力,在對學生集體意識培育方面缺乏重視。輔導員的學生管理能力、方法論的研究與實踐等核心能力需要加強。
(三)社會導向失衡,價值引領缺失
為了博取眼球,部分媒體在報道成功事例時,過分夸大個人的影響,而忽略了整個團隊的付出和努力,導致學生產生錯誤的價值觀念。受自身道德水平、價值觀念的局限,家、校、社會集體意識三方培育難以形成合力。
家長重智育輕德育的育人理念、整個社會的忽視對大學生集體意識培育產生了消極影響,要多渠道構建新的集體主義價值觀,為大學生的集體主義意識培養提供實踐場所和機會,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的道德素養和集體主義意識。[3]
二、民辦高職院校大學生集體意識培育應對策略
(一)轉變學生觀念,強化自我教育
有學者提出,邁向21世紀的大學生應具備愛國愛民、勇敢正義、大方有禮、樂學敬業、修身養性等方面的道德素質。[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個人方面,提出應當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其中的內涵還是重在要有集體意識,感知集體的溫和熱。通過明確什么是集體主義,轉變學生的認知偏差。
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強調“依托班級、社團等組織形式,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強調“把道德實踐活動融入大學生學習生活之中”。[5]因此,可以以班級、社團、宿舍為抓手,于實踐處提高集體意識培育的效果。
利用網絡平臺,推送學生關心的娛樂內容、時政新聞,進行輿論分析和引導,使集體意識培育的形式更加生動豐富,增強吸引力和實效性。融合學生所需的各方面資訊,這樣一來學生看到的內容經過挑選,避免了學生受不良網絡信息的影響,也節約了學生信息檢索的時間,提高效率。
積極發揮發揮班干部的力量,促進班級文化建設,努力建設以提高個人修養為目的的班級文化氛圍。引導班干部主動思考,不僅僅做輔導員的傳聲筒,通過制定班規、班徽,制定班級目標,鼓勵全班同學參與制定過程,努力構建富有班級特色的班集體形象。
通過有效的評估和激勵機制,對表現好的集體或個人給予獎勵,及時強化好的行為。激發學生自我管理、自我規范、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和自我發展的能力。通過確定共同利益,幫助學生投入到集體中,產生集體責任感和榮譽感。
(二)教師注重學習,增強核心能力
輔導員應加強自身的道德、文化修養和班級管理的水平,在班級管理中要起到模范帶頭的作用。與此同時,對于工作中出現的問題,能及時記錄,通過頭腦風暴,相互討論,群策群力。增強自身的理論研究能力,具有問題意識,將工作的實踐經驗能予以總結研究。平時主動學習最新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積極參與學校提供的學習平臺,如各類比賽、講座、論壇等,以賽促學、觀摩學習,彌補因經驗不足而造成的能力不足問題。
(三)家校社會齊心,共樹集體意識
1993年江澤民同志在全國教育部長座談會上指出:“在我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是三位一體、相互促進的。”[6]鄧小平同志曾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體意識的培育不僅僅是學校教書育人的共識,更應該是全社會的共識。各媒體在報道新聞事件時,心中應該有一根底線,有明確的價值導向,遵守應有的職業道德。家長在教育子女時,應該注重素質教育,啟發孩子良性競爭,融入集體。
三、結束語
集體意識,簡單地說就是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具體問題時,在觀念意識中要考慮到他們之間的有機結合和辯證統一。[7]真正的集體主義在倡導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的同時,也提倡個人對自身正當利益的保護。正確的集體主義觀念應該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集體與個人是息息相關的,本是一脈相承,一榮俱榮。“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只有認可集體,積極團結合作,才能從集體中汲取力量,發展自身。與此同時,只有通過自身的強大,才能不斷壯大集體的力量。
對于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培養要求強調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德育排在首位。而大學生的集體意識教育是德育的重要一方面,此項教育任務具有長期性、系統性,需要在工作中不斷發現問題、不斷探索解決方法、不斷加以完善。
參考文獻:
[1] 張德宜,張振乾.民辦高職院校CAS學生工作模式探析——以廣州城建職業學院為例[J].高教探索,2018(1):106-110.
[2] 張振乾. 高職學生學習障礙分析[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0( 3) : 17 - 20.
[3] 王天兵.試析當代大學生集體主義觀的缺失與建立[J].中國高等教育學報,2011(9).
[4] 邱觀建.面向21世紀高校素質教育新體系[M].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5] 教育部社會科學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07.
[6] 中共中央宣傳部,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學習社,2000:105-106,124.
[7] 趙建新.試論當代大學生集體意識的培養[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11(2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