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婷秀
摘要:種植活動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幼兒具有難以抵擋的吸引力。以種植活動為載體,激發幼兒對事物的觀察興趣,培養觀察能力是推動幼兒認知發展的重要舉措?;诖耍F圍繞此課題展開探討,通過分析幼兒觀察能力現狀,明確種植活動對于幼兒觀察能力發展的積極意義,并針對相應的教學實踐策略展開探討,以期促進幼兒觀察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幼兒園;種植活動;觀察能力
3-6歲的幼兒以感官形式認識世界,探索事物規律,獲取知識能力,觀察作為感官活動的重要載體是幼兒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關鍵能力。《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要求教師應盡可能的為幼兒創設契合的探索與學習環境,促進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的發展。對于心智尚處于發展階段的幼兒而言,自然環境更易于激發其探索主動性,種植活動具有親自然性、實踐性與趣味性的特性,不失為培養幼兒觀察能力的重要載體。基于此,以幼兒認知需求為導向設計與實施種植活動,構建支持觀察能力發展的生長點值得教師深入思考。
1依托種植活動幼兒培養觀察能力的必要性分析
觀察能力對于幼兒成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觀察能力并非是與生俱來的,處于發展狀態。結合實際觀察,幼兒觀察能力存在以下局限性。第一,觀察行為缺乏持久性。以無意注意為主導,行為活動單憑自我興趣作為驅動,自制力薄弱是幼兒鮮明的階段性成長特征。據定了幼兒所選擇的觀察對象隨機且多變,觀察行為難以做到持久、深入。第二,缺乏科學的觀察方法。科學的方法是簡化學習的重要途徑,也是幼兒所欠缺的重要素養。由于幼兒的邏輯思維不足,對于事物的觀察呈現毫無次序規律的狀態,未能掌握事物特征全貌,而且觀察過程極易受到表征特性的吸引而停滯不前,導致觀察結果膚淺且不夠完整。鑒于幼兒觀察能力現狀,需要教師提供必要的支持與干預。在種植活動中,以多樣化的植物為觀察對象,組織趣味性的觀察活動,激發幼兒的觀察興趣。同時,通過啟發性的引導滲透基本的觀察方法與技能,增強幼兒觀察的成就感,對于促進觀察能力的持續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2種植活動中培養幼兒觀察能力的策略
2.1豐富活動體驗,激發觀察興趣
以興趣為導向組織種植活動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是調動積極觀察行為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以幼兒興趣為切入點,組織豐富多樣的種植活動,創造足以吸引幼兒主動參與觀察的環境氛圍。第一,在教室內設置自然角。教室是幼兒一日生活的主要場所,高效發揮主渠道地位,開辟種植特色區域,讓觀察行為貫穿一日生活整個過程。教師可以根據觀察能力培養需,設計觀賞區與實驗區,對植物表征特點與生長規律進行深入觀察。例如,觀察區的設置,教師可以讓幼兒帶來自己喜歡的植物,并自主設計明細卡片,注明植物名稱與種植時間。在一日生活中設置觀賞與呵護環節,讓觀察成為水到渠成的自覺行為。第二,組織戶外種植活動。種植園活動為幼兒提供了親近自然的機會,拓展了觀察視域的廣闊性,易于激發幼兒的觀察興趣。例如,教師組織時令蔬菜瓜果的種植活動,豐富觀察對象,讓幼兒的觀察行為經歷植物播種、生長與收獲的全過程,提升觀察的延展性。第三,鼓勵家庭親子種植活動。親子種植活動能夠為幼兒帶來別樣的認知體驗,為觀察行為賦予親情的能量,帶動觀察興趣。例如,教師組織“親子共育一盆花”的家庭活動,讓家長與幼兒在每天特定的時間觀察植物的生長變化,以家長的生活經驗引導幼兒,培養觀察能力的同時增進親子關系,提升觀察活動溫度。
2.2多維啟發引導,滲透觀察方法
對于種植活動的觀察行為引導而言,向幼兒滲透科學有效的觀察方法是教育指導的核心環節,為幼兒觀察能力的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持。以草莓戶外種植活動為例,首先,在種植之前,教師運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草莓種植技術解析動畫資料,讓幼兒觀察并總結種植流程,探討草莓的種植要點。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幫助幼兒快速的掌握種植技能,培養幼兒通過觀察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為后續種植活動的實踐落實奠定基礎。其次,在種植過程中,教師注重觀察方法的滲透。一是有序觀察方法。教師借助指向性問題,如草莓的莖有什么特點?葉子是什么形狀的?聞一聞花朵是怎樣的味道等等,引導幼兒按照一定的次序進行觀察,提升觀察行為的邏輯性與觀察結果的全面性。二是跟蹤觀察法。觀察活動并非是偶爾的一時興起,而是帶領幼兒跟蹤植物生長的整個過程,從草莓種子的觀察到植株的觀察再到果實的觀察,感受植物不同階段的生長過程。借此培養幼兒持續觀察的意識與能力,實現觀察活動教育意義的最大化。教師堅持得其法而明其意的教育觀念,采取授人以漁的教育方式,從方法與技能著手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
2.3組織匯報交流,提升觀察能力
觀察應是伴隨幼兒成長的基本能力,教師應注重觀察習慣的培養,將其融入幼兒生活與學習活動,由被動要求向主動探究轉變,形成具有自我意志的觀察素養,促進觀察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應注重觀察行為的反饋與分析,在不同觀察階段組織相應的交流互動專項課程。以種植胡蘿卜的活動為例,教師以觀察記錄表、觀察繪畫日記、觀察播報等教育形式,引導幼兒隨時記錄觀察所見與所感。首先,教師設計觀察記錄表,包含植物外觀變化以及實施的養護活動等內容,并設置觀察小組,讓幼兒輪流進行觀察,并記錄胡蘿卜植株高度、枝葉或果實的萌生數量以及顏色、形狀的變化等等,形成持續性的觀察報告。其次,在胡蘿卜每個關鍵的生長節點,教師組織幼兒到種植園進行寫生,以繪畫的方式記錄胡蘿卜的生長變化。在此過程中,讓幼兒學會細節觀察,抓住胡蘿卜的重要特征,對于胡蘿卜的生長習性建立深刻的印象。最后,教師設置綜合觀察總結課堂,讓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分別播報觀察所得,分享觀察感悟,并形成結果對比,針對分歧展開互動探討。通過反饋與反思,增強幼兒觀察活動成就感的同時,實現觀察能力的升華。
結束語:
總而言之,幼兒階段的觀察能力處于形成與發展的關鍵時期,觀察能力培養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模塊,種植活動展現出鮮明的育人優勢。因此,教師應結合種植活動特性與幼兒需求,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觀察教育方案,促進幼兒觀察能力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任秋紅.淺談如何在種植活動中提高幼兒的科學觀察能力[J].智力,2021(18):191-192.
[2]歸明芳.以種植活動為載體培養幼兒的觀察力[J].作家天地,2020(18):110+112.